中日關係邁向新頁!

 

xc

是說很多介紹重大歷史事件的書藉,一開始都不會直接談那個歷史事件,反而會從事件發生之前,某個外交場合的一件插曲,或是某一個小衝突,來作為全書的引子,藉此帶著讀者爬梳整個事件發生前的遠因、近因、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國際情勢。習近平與安倍晉三在此次亞太經合會的臭臉相對,肯定會是未來某本歷史書籍第一章的開頭故事,雖然我們不知道未來這本書會怎麼講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會如何落幕,但是可以知道風雲已起,大家都無法回頭了。目前中日關係的惡化,是明擺著的事實,只是一開始時,有太多人都認為那只是短時間的齟齬,就算後來已經演變成長期的僵持情勢,很多人還是認為中日關係不可能無限期惡化下去。因此在此次的亞太經合會前,絕大多數的觀察家,也都認為這次的中日領袖高峰會,將會是中日關係改善的轉捩點,綜觀各家報紙社論與媒體,也多抱持著這樣的看法。當然,這樣的看法是有其立論的基礎,只是如果以拙作「淺談日本的戰術轉向」中的論點來看,中日關係的惡化,是日本整體國家戰略方向的改變所致,並不只是短時間內的政治操作而已,自然也不會因為一次的峰會,就能出現轉機。

中國在峰會上的強硬態度,很多人事後解讀這只是要安撫國內的鷹派與激進民族主義份子,不需要過份解讀。只是先談一點,為了安撫國內鷹派,而以近乎羞辱他國元首的方式來展示強硬姿態,難道未來不需要付出任何政治代價嗎?在另一篇拙作「境子裡的決策」中,就談到中國政府為了滿足國內輿論的需要,常會作出不合常理的對外決策,雖然有利於中國共產黨政權,但卻傷害了整個國家的利益,此次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習近平為什麼會如此不顧外交禮儀,選擇惡臉相向,這背後可能有很多的談判角力,也許要等很多年後,才能從當事人或事件參與者的回憶錄中一窺內幕。但是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與日本在峰會之前的談判已經破局,才會讓習近平決定如此向日本表達不悅,順勢操作國內輿論,安撫鷹派,將這次一事無成的中日峰會作最後的利用。因為像這類的領袖峰會,見面時間如此之短,數十分鐘內是不可能深談什麼議題的,往往都是雙方的幕僚在會前,已經就雙方的立場進行過多次談判與協商,並敲定雙方都能接受的共同聲明。但從這次雙方乏味至極的共同聲明來看,雙方並沒有任何的重大進展,事先傳出日方可能會讓步妥協的部份,全部未見。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所要求的「外交禮物」,日本可能一概不讓,最後雙方共同聲明說的重回戰略關係原點、平等互惠云云,都只是空泛的外交詞彙,這也難怪習近平沒有給安倍晉三好臉色了。

當習近平與安倍晉三冷漠握手的照片傳遍全世界時,媒體卻是兩樣情,中國媒體紛紛以習近平修理、冷落日本,來強調中國的崛起與實力,但是外面的媒體與觀察家們,面對自己前幾天才說中日峰會將會有所突破的社論與特稿,未免有幾分的尷尬,只能草草說中日峰會還是有所進展,重申中日關係不可能無限制惡化下去的論調。這其實讓人想起中國與日本建交時的媒體輿論,雖然當時有些媒體已經提出警訊,但是多數的社論與觀察家們還是認為,在冷戰架構不變下,中美建交仍然遙遙無期,而這樣的論調要一直持續到中美建交前夕,整個輿論風向才倏然轉向,留下錯愕的台灣百姓。這並不是批評這些媒體與觀察家無能,而是想說明一個現像,就是當時那些熟悉國際事務的專家,都是在冷戰架構下訓練出來的人,他們的思維與考量,都以冷戰為出發點,同時當時整個大環境的氛圍就是如此,因此他們的判斷與論述不易改變,甚至會避免改變,以免出現重大的預測失誤。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今天,因為今天的媒體與觀察家們,許多都是在中美建交後、日本親中派當道的輿論氛圍中成長受訓練的,或是年紀稍長,親歷過中美建交後關係正常化、日本由親中派當權的三、四十年時間,這些人已經十分瞭解這個架構,甚至相信這個架構將會繼續存在,就像他們的前輩會認為在冷戰的大環境不改變下,情勢不會有大的變化一樣。

只是套一句老套的台詞「世事如棋,乾坤莫測」,人類的歷史往往不會順著常軌走。未來有一天肯定會有一本書寫著「要談這段歷史之前,要先說一個故事,那是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時,二○一四年的亞太經合會。那一年的中日峰會出現一個小插曲,中國國國主席習近平會見當時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不顧外交禮節而故意冷落安倍晉三,突顯了當時已逐漸惡化的中日關係,當時這張雙方尷尬握手的照片已經預示了未來的發展…………」

 

< 資料來源:假圖天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