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意飛安

 

 

前兩天,有人邀請我加入臉書活動頁「推動復興機師入忠烈祠」。那時候就覺得很怪,忠烈祠代表什麼?然後,失事原因都不明,就開始「死者為大」了嗎 

發現,台灣真的是一個不斷逃避現實的社會,而之所以會如此,是大眾在潛意識中,還是處於一種被動的、他者的角色,靠轉移注意力、靠安慰劑來舒緩悲慟,因為還沒有長大,所以,就不用負起責任、面對這個社會結構失靈的現實。

這幾天來陸續看了很多關於空難的分析,其實,我發現台灣近年來發生的所有重大公安事件,暴露的問題本質都是一樣的——不實事求是,不尊重專業的威權式家父長文化,凡事都要揣摩上意、唯上是從,讓人無法做最真的自己

想像:飛機的機件運作很正常,所有的維修、保養與紀錄皆遵守規定,沒有一絲一毫的因循或馬虎。機師的專業與飛行技術一流,飛得穩、飛得安全,即便出現亂流或機械故障,也能發揮專業本能,從容應付。最重要的是,他們遵守SOP,從來不會做出違反規定(技術命令)或出現信心超過能力的舉動。機師難道不希望先確認發動機OK再起飛嗎?

想像:機師與空服員很親切,他們的精神狀況非常好,每一個人都有充分的睡眠與休息,絕對不會疲勞工作。空服員難道不希望有合理的班表、能夠精神狀況良好地服務乘客嗎?

 

 

 

回頭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的1549號航班的「哈德遜河迫降奇跡」的紀錄片,該航班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爬升後3分鐘,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機長確認執飛本次航班的空中巴士A320-214無法飛到任何附近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面進行迫降。不但避開紐約林立的高樓地帶,降­落在西城哈德遜河畔,也使得機上155名乘客全部獲救,而機長蘇倫伯格三世(Chesley Sullenberger III)也成為英雄。

記錄片中,播放了機長當時跟無線電台的通報,聲音沉穩,一點都沒有急迫感。機長說,其實當時他的胃部有非常強烈的緊張反應,但是,他努力讓自己的專業判斷凌駕一切。在他身上,我看到,做一個機長,是很有主體性,很有尊嚴的。

他因為此事件聲名大噪,突然成為公眾人物,他說自己也在適應和學習,但至少可以借用這個光環,來推動他最在意的飛航安全。

另外,也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救援系統的迅速,可能因為當時美國才發生過九一一,大家都很警醒。反觀台灣,處在地震帶上的我們,到現在連核災來了要如何疏散,都沒有個譜,高雄氣爆心悸猶存,我們還是不知道自己家地下到底埋了什麼管。

延伸閱讀:

長榮、復興航空 少主接班命運大不同

「對航空產業來說,飛行安全是一,其他的經營與行銷,都只是後面的零。不論公司擴展多快,沒有飛安的基礎,都是枉然。」

復興航空空難其實是制度殺人?  (2015-02-07 新公民議會)

「航空公司機務部門為了圖利公司討好長官,粉飾自己績效,不按規定執行檢修程序,卻在業務文書上登載不實,歷年來就算被民航局查獲,民航也只是行政罰鍰,從來沒有移送,這些被查獲的都是民航局事後稽核查出來的,只是冰山的一角,還有更多等著引爆下一次空難。」

< 資料來源:三際信息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