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一攤 只會開槍

◎ 沈政男

台北市女童割喉案龔嫌行凶後說什麼?「被耳邊的批評聲音逼到十分痛苦,想自殺卻又不敢,才藉由殺人被判死刑來達成目的。」北捷案凶手鄭捷被捕後說什麼?「從小想死,但沒有勇氣,多殺幾個人便可被判死刑。」

龔嫌犯案後自行報警,鄭捷行凶後在月台遊蕩等著被捕,這都是隨機殺人常見的情節。兩人沒有前科,甚至在同事與同學眼中也非凶殘之輩,為什麼犯下滔天大罪?因為隨機殺人者通常都不想活了,本質上是一種殺人後自殺的行為。

日本法務省研究了日本近年來的五十二件隨機殺人案,列出常見的五種動機: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對特定人士不滿但無法報復而找代罪羔羊、藉由死刑來自殺(至少四件)、藉由被關來逃避現狀,以及殺人快感成癮等。

也就是說,隨機殺人者可能為了被判死刑才殺人,因此死刑存在可能助長隨機殺人。馬政府不研究隨機殺人案,找出犯案特性與預防之道,就只會抓六名死囚來槍斃,激化廢死與反廢死的對立,讓台灣社會更沒有理性討論死刑存廢的空間。

(作者為醫師)

◎ 許哲綸

每當重大刑案發生,討論度最熱烈的議題,永遠是死刑的存廢;而不是社會的制度、福利機制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簡單一個問題:假設今天沒有死刑,你會去殺人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便代表:死刑廢除與否,絕對不是造成刑案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如此,整個社會極其熱烈地討論著死刑,遠勝於造成整個刑案動機、環境以及背景的檢討,不是本末倒置嗎?

死刑存廢與否,不應該是一個社會面對重大刑案的討論。什麼樣的環境造成犯人失去人性、社福機制與國家政策該如何著手改善,才是正確且有效的檢討及預防。

面對刑案,我們所期待的不應該是一個只會開槍的政府,而是一個有能力讓弱勢族群免於犯罪的政府。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