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雷根與戈巴契夫

 

國際談判經常是艱難的,身為總統,絕對沒有隨心所欲的權力。檢視馬習會的功過得失,應看雷根和戈巴契夫的核武談判,探究雷根、幕僚及戈氏的三方互動。

為了終結冷戰,雷根亟於和蘇聯合作,但幕僚提醒他,「表現得太過積極」絕非理想的談判策略(對於馬習會,馬是否「太過積極」?),幕僚甚至故意在雷根的演講稿增加一點「刺激」。

次日,受到「刺激」的戈巴契夫臉色鐵青,嚴厲斥責演講內容,對美方代表整整罵了四十五分鐘(包括翻譯時間)。身為蘇聯領導人,戈氏必須反擊美方,讓同胞知道他在維護國家尊嚴(張志軍記者會之後,馬有任何反擊嗎?)。有趣的是,美方認為戈氏是在「演戲」。

戈巴契夫建議在最後簽署公報時增列一份聲明,雷根讀後很欣賞,但他仍交給幕僚研究。幕僚像拆除炸彈般仔細研讀聲明,判定它的潛在意義,是要美國衷心祝福蘇聯繼續把持波羅的海三小國;但美國從未承認這三國屬於蘇聯,最後幕僚建議雷根拒絕它。(馬有容許幕僚說「不」嗎?)

雷根很失望,自認戈氏和他相處愉快,且兩國談判不就是為了促進和平的關係?不理解為何要拒絕?只好誠實告訴戈氏,他沒有得到顧問們的支持。(換了馬,會不會脫稿演出,改口同意?)

戈巴契夫笑容消失,瞪著美方幕僚質問,聽完解釋,戈氏嚴厲反擊,據描述「其目光幾乎在雷根身上穿破一個洞」(雷根挺住了,講「中華民國」還須留意習表情有無不悅的馬挺得住嗎?),美方幕僚也未因此退縮,仍向戈氏重申「我們給總統的建議,就是不應同意這份聲明」(幕僚也挺住了)。

沉默之後,戈氏說「如果總統的將軍是這樣想的,那就這樣辦吧」,然後,他領著雷根走向大廳,共同簽署文件,完成中程核子飛彈協定。

這場美蘇高峰會談,絕對是馬英九及其幕僚應學習的一堂課。

(莊榮宏)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