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朱立倫的過時武器

義和團及其武器

雖被稱為「拳匪」,義和團其實也有武器——他們以為夠厲害的一些東西。圖像來源:Wikimedia Commons;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530870)。

在總統候選人的兩次辯論會上,朱立倫祭出「九二共識」來質問蔡英文,以為這是對付她的一件利器。大錯特錯。

 

所謂的「九二」當然不是「92吋」,亦非「92無鉛汽油」,而是1992年。在首場辯論會中拿「九二共識」來向蔡英文發問時,聯合報總編輯當然知道這一點。

可是,現在的聯合報總編輯也許不知道,直到2000年5月29日,《聯合報》上從未出現過「九二共識」一詞

這個名詞在2000年總統大選投票前幾天才在台灣的報紙上冒出來。就我所知,它首度出現於國民黨之喉舌《中央日報》於2000年3月11日刊登的一篇報導:〈唐樹備:兩岸回到九二共識,兩會即可恢復協商〉(按:唐樹備時為國海協會副會長)

以上的文獻考察告訴我們,「九二共識」是中共在2000年大選前夕才製造出來的政治框框,不存在於1992-1999年期間;而且,一般所謂的「蘇起在2000年選後才創造」很可能是錯誤的(這種說法始於2006年;請參閱:李淑華、吳燕玲,〈蘇起坦承 自創九二共識〉,《蘋果日報》,2006年02月22日)

在最初使用這個名詞的時候,唐樹備即已清楚表明:九二共識並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見前引《中央日報》報導)。直至今日,北京當局還是不甩國民黨所謂的「一中各表」。於是,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只能在台灣內部自言自語,變成「一中自表」。

國民黨所謂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以「中國人認同」為基礎。三十多年來,這種認同在台灣內部傾向於萎縮。自從深具大中國意識的馬英九入主總統府以來,這個緩步多年的趨勢轉而加速。在台灣,完全揚棄中國認同的人在2008年尚不及半數,如今已達六成左右:

identity_1992-2015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近乎六成的台灣人自認為台灣人——就是台灣人,不多不少。在他們的認知中,「一個中國」就是海峽彼岸的那個國家,它夠大、很大,就這樣。對他們而言,國民黨所謂的「一中各表」不論怎麼表,都無法引起他們的內心共鳴。中共把「接受九二共識」當作天條聖旨來放話恐嚇,徒然使這種台灣人反感——反感者可能還包括一部份自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人們。

誠然,許多人仍深陷於中國國民黨的鎖國思想,同意所謂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就算要講「捍衛中華民國」吧:去年年底的台灣指標封關民調顯示,認為蔡英文與陳建仁「比較能夠做到保衛中華民國」的人最多(29.9%),而朱立倫與王如玄僅得22.1%的肯定。

朱立倫陣營昧於情勢,以為「兩岸牌」、「『捍衛中華民國』牌」還在自己的手上。基於如此的嚴重誤判,他們仍繼續以「九二共識」對付小英,殊不知這個策略為國民黨設下了一個得票率天花板:大約在四十趴上下。

不過,我們亦可如此解讀:朱立倫知道大勢已去,乃轉而固守基本盤,為選後的黨內權力鬥爭預作準備。中國國民黨現在的基本盤有多大?根據前引之台灣指標最新民調,該黨在立委選舉可得的政黨票只剩21.5%,遠遜於民進黨的33.8%。另一項值得參考的項目:在同一份民調中,民進黨在受訪者心目中的「好感指數」起碼還略高於50(亦即好感程度略大於反感程度),而中國國民黨得到的「好感指數」則只有36.3,略高於中國共產黨所得的34。(台灣被那麼多中國飛彈瞄準,卻有相當數量的人對中共好感:這也算某種「台灣奇蹟」吧!)

在消極地以「九二共識」鞏固其基本盤之同時,朱立倫很可能有另一層盤算:期待蔡英文講出令中共跳腳、華府緊張的話。這種期待跟買樂透、希望中頭彩一樣,因為蔡英文失言的頻率一向很低。蔡主席的回應基本上無異於她赴美訪問時期的言論,既未掉入對手那種以簡單是非題要求作答的辯論陷阱,也沒硬梆梆地回應這道本是中共設計的題目。這種不直接衝撞的方式給北京當局、給日後執政的自己都多留了些迴旋空間(按:在第一次辯論會後,《蘋果日報》給的評語是:「穩健謹慎,沒有扣分的問題」)。北京當局不乏聰明人,這種人懂得聽弦外之音。朱立倫反而給了蔡英文再次公開向北京示意的機會。

眼見對手沒掉入陷阱,朱立倫乃批評對方的回答讓「他真的聽不懂」。假如我是蔡英文,我會如此回敬:「同樣的解說,美國人聽得懂,您卻說聽不懂。請您再去一次AIT,請他們解釋給您聽吧!其實您不是不懂,而是裝不懂。有句話說『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您就是這種人」。呵呵!蔡英文不會這樣回答啦!她偶而會展現犀利,但總不至於嗆辣。看到她當選,中南海當然會不開心,但實在沒啥好緊張。

< 資料來源:Passion: 慕容理深のblog 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