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遷都與去首都化的啟發

 

美國歷經數次遷都,從費城(Philadelphia)、紐約市(New York City),到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遷都主要原因包含:抵禦英軍的安全考量、獨立勝利的宣誓、南北方議員對財政支出的妥協、南方都市與區域的發展。這三個歷任首都,也都成為美國最主要的都市。

費城是美國的誕生地,一七七六年獨立宣言在此簽訂,直到一七八五年以前,為美國首都與政經中心。然而,美國國會歷經無數次遷移,考量英軍入侵,維繫國會議員安全,國會曾遷到巴爾德摩(Baltimore, 1777)、蘭開斯特(Lancaster, 1777)、約克(York, 1777-1778)、費城(1778-1783)、普林斯頓(Princeton, 1783)、安娜波利斯(Annapolis,1783-1784)、翠登(Trenton, 1784)。之後,華盛頓將軍將紐約市從英軍手上奪回,為了宣誓勝利的重要性,紐約市自一七八五到一七九○年間成為美國首都,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也在此就職。然而,美國仍有多數的政經領袖倡議再遷都至費城,因此一七九○到一八○○年的十年間,費城再度成為美國首都。當時由於財政支出法案的政治協商,北方領袖為爭取南方領袖的支持,同意首都再往南遷到未開發的地區,以促進南方的都市與區域發展。華盛頓總統一七九○年選定新首都─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指派法裔美籍都市規劃師Pierre Charles L’Enfant進行開發,花十年打造新首都,一八○一年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於新首都就職,自此,華盛頓特區成為美國首都與政治中心。

美國歷次首都所在地,成了都市與區域發展的重要推力。然而,都市在「去首都化」後,如何創造發展願景並繁榮發展,更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以筆者長居費城為例,費城經歷二度「去首都化」,人口成長、經濟發展、政治地位,皆不如紐約市或華盛頓特區。然而,費城並未黯然退場,百年來的費城致力發展成為美國文化、教育、醫療中心,以此願景與理念,活化費城,東邊的市中心(Center City)打造成為活生生的美國歷史文化場所,西邊的大學城(University City)打造為美國高等教育與醫療中心。失去首都光環的費城,僅有一百五十萬人口,但一年卻可吸引四千萬觀光客,創造新台幣約三千億元觀光產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二○一五年將費城選定為美國第一個世界遺產都市(World Heritage City)。此外,費城西邊發展主要由常春藤盟校的賓大(UPenn)所主導,透過高等教育擴張、改善都市治安、活化空間場域、提供教職員工購屋補貼,並整合賓大醫院(HUP)、費城兒童醫院(CHOP)、癌症研究中心、醫藥學院等資源,成為美東頂尖大學與醫學研究重鎮。

美國過去遷都無論是安全考量、宣誓勝利、政治妥協或都市發展等因素,其結果無疑是促進都市與區域發展的主要動力。美國紐約─費城─華盛頓特區的距離,也與台灣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的距離相當,而台灣擁有紐約─費城─華盛頓特區夢寐以求的高速鐵路,提供一日生活圈的便利性,加上台灣主要都市發展成熟,無論首都、國會或行政中心規劃設在哪一個都市,能有比較多元且彈性的選擇,而在討論遷都對都市與區域發展的同時,也應將「去首都化」後的發展願景、定位與政策納入議題討論,使每一個都市各有發展定位,依其特性長久繁榮發展。

(作者為美國賓大都市與區域規劃博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