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面對台灣邦交國


 

在甘比亞與中國建交之後,引起國內相當多討論,畢竟這是在馬總統採行所謂「活路外交」政策後,首度發生的外交「意外」。這個國家在兩年前「因故」與台灣斷交,一直沒有跟中國建交,直到現在兩國才簽署建交公報。即便馬總統強調當時斷交非中國因素,兩國在這時候建交,難免引起國人議論,認為馬總統的外交政策已經挫敗,甚至有論者以為,未來雪崩式的斷交危機將會發生,也有所謂邦交國無用論的觀點出現,認為台灣不需要維繫這些邦交國的存在。

 
事實上,台灣目前有正式邦交的國家,僅有22個,主要集中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大洋洲、非洲,至於歐洲,僅有梵諦岡而已。在退出聯合國之後,台灣就面臨難堪的外交困境,所有重要的邦交國幾乎全面淪陷。而在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幅崛起後,台灣固有的邦交國,更面臨岌岌可危的情況,所以馬總統提出外交休兵的概念,就是希望中國與台灣能夠停止在外交戰場上的爭鬥,畢竟有部分的國家就是利用兩國之間爭奪邦交國的機會,在當中取得鉅額的不當利益,其中不乏邦交國的元首因為台灣的「政治獻金」或中國的資助而鋃鐺入獄。
 
然而,當蔡英文上任總統之後,中國或許不容易再接受所謂的外交休兵,台灣就必須面臨過去爭奪邦交國的困境,而現在面臨的情況已經跟過去不同,尤其是中國已經不是過去一窮二白的國家,援外金額動輒可比台灣多出數倍以上,還不包括投資當地國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影響,因此,未來如果要與中國競逐邦交國的多寡,恐怕會是極為殘酷的一場戰爭。所以,邦交國無用論雖然過於極端,但卻是一種心態,也就是未來在考慮邦交國的維繫時,究竟無限制的資源投入,是否還該是一種選項?
 
就政治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組成要素,只有土地、人民、政府與主權,而主權是指一個國家的權力是否對內最高、對外平等。邦交國的迷思大概就是來自於此,其他國家不會有這種迷思,甚至許多國家基於資源配置與預算的原因,不願意在邦交國設置大使館,但是台灣基於中國的打壓,肯定會有這種焦慮。但是,如果沈溺於邦交國的數目,而耗費大量經費去維繫這樣的「正式邦交」,相當不切實際。遑論這些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幾乎微乎其微,所謂的國家要素,更不是以邦交國數目做為標準。
 
就一般的公民而言,關心的焦點大概就是商務或旅行的便利性,而不是所謂的邦交國數字。中國的邦交國數字遠勝於台灣,但是在2016年,只有37個國家給予中國落地簽證的待遇,更只有8個國家給予免簽證的待遇。反觀台灣,給予台灣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已經高達161個。這種與正式邦交國數字逆轉的現象相當值得玩味,難道這些國家對於中國觀光客的慷慨與多金不羨慕嗎?為何對於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台灣反而較為友善?
 
這部分的原因或許相當多,包括政府積極的溝通、護照的防偽機制、台灣旅客的素質或消費能力等,都是其他國家簽證政策異於政治考量的原因。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或許是台灣的民主與人權與中國大相逕庭。台灣在其他國家跳機或違法居留的情況甚為稀少,但是就中國而言,許多人批評西方國家,但是非法移民的嚴重情形卻讓這些國家深感頭痛。這些想要逃離中國惡劣的生存環境的人,才是讓許多國家對於中國的簽證政策緊縮、卻對於台灣的公民保持友善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們不能強調邦交國無用論,然而對於這些在國際上政治影響力不高、且多數台灣民眾都不會到的國家,我們應該是不是為了維繫正式關係而不惜代價,就應該審慎思考。甚至在未來新任總統評估援外金額時,是否有邦交也不該是重點,而是考量整體國力,負責任的以人道救援的方式思考。至於邦交國,就像感情一樣,以隨緣的態度面對吧!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呂秋遠

呂秋遠
律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