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接下的「臨時」政府

廖致瑞/公務員

蔡英文總統就職了,雖然她早明白未來執政之路多所險阻,充滿挑戰,但她和閣揆林全應該沒想到,他們接下的其實是一個「臨時」政府。

勞動部在九十六年十一月卅日「指定公部門各業非依公務人員法制進用之臨時人員適用勞動基準法並自九十七年一月一日生效」,行政院旋於同年月十日頒「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學校臨時人員進用及運用要點」並指示禁止臨時人員不當使用,使其回歸臨時性工作本質;八年過去了,政府是否遵守自己頒布的規定「務使臨時人員回歸機關臨時性、短期性支援人力性質」,不再「浮濫進用臨時人員」了呢?詳情可留待未來立法院及監察院好好調查與監督。

但在蔡總統就職前一週的五月十三日,人事行政總處提供各公務機關刊載求才訊息的「事求人」平台,最近一個月共有一一○四筆求才訊息,以「須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條件篩選後為五七三筆、「不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條件篩選後為五三一筆,已接近一比一的比例,即便扣除不需任用資格為數極少的大專院校教師及醫師徵才,比例仍然是高得嚇人。

這些臨時人員職缺名稱五花八門,有臨時人員、約僱人員、暫僱人員、行政組員、契約行政人員、委外助理等,工作內容符合「機關臨時性、短期性支援人力性質」者屈指可數,更離譜的是在文官體系中,為維持專業獨立,採一條鞭體系,避免首長染指權錢的人事、會計也在徵臨時人員,這些未經考試研讀法規、基礎及實務訓練的臨時人員,基本人事、主計、會計法規懂得比其他一般公務人員來得少,如何能辦好業務。

臨時人員薪資多在三至四萬元間,低於三萬元以下亦所在多有,為因應組織改造節省人事費用是造成「臨時」政府的主因,費用減少了,人數沒減少,只是從公務人員「下流」到臨時人員罷了!主事者或會解釋,求才的臨時人員比例不代表政府內部真正的臨時人員比例,但除了下流外,還有更下流,臨時人員進到政府機構後,雖然不是鐵飯碗也還是塑膠飯碗,除了自己不幹,要打破倒也不易;再往下流的是「勞動派遣」,別以為派遣只做一般文書作業,中央部會裡一堆碩、博士派遣人力都在主辦業務,而派遣依採購法外包給簽約廠商,所以形成中央部會「廠商」指導、督導下級單位官員業務的不倫怪狀;但還有最下流的叫「業務委外」,美其名曰業務委託民間辦理,但除了少數如監理驗車業務等成功案例及清潔外包外,多的是假承攬真派遣,公務人員、臨時人員、派遣人員及勞務外包人員聚集在同間辦公室辦公,同工不同酬外,有些免洗飯碗捧起來輕飄飄的,合約到期後工作不保,若經濟再好不了,難保有聰明高官再發明了新的「非典型人力運用」型態,無底限的往下流撙節經費!

林全公布新內閣第二波名單內將擔任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時說,他自己和副院長都看不懂公文,所以秘書長要找一個「看得懂公文」的人。林揆此說或許過謙,政務官看得懂公文的應該不少,但會寫公文的不知了,而如果由近半或過半非典人力組成的畸形臨時政府再繼續下去,連會寫公文的基層公務員也沒了。

馬政府的末代閣揆張善政五月十四日談推動開放資料的心路歷程,批評教育部只想敷衍應付,並說「公務員做事要有動機,中層與基層的公務員很重要,高層官員更要展現由上而下的力量,不然就算立了法,在上位者也不可能所有東西都看得到,而中、基層的人就會拿技術細節當藉口說不要做,因此中、基層的人是最重要的。」這些「重要的人」其實有半數不是公務員而是五日京兆的非典人力,新內閣「百日政績」成績單的經濟動能、社會住宅、長照及年金改革等,光靠政務官們做得到嗎?

文官制度八年來已然逐漸崩毀,政府現在只是每日高喊升堂開門營業,維持行屍走肉般例行公事,遑論能創新、改革、興利了!蔡總統勝選感言說「改變這個國家是每天要持續做的工作,今晚我們可以高興慶祝,明天太陽升起我們就要為這個國家負起改革責任」,真的只能高興一晚!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