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台灣的外交也要轉型

蔡英文總統要出國訪問了。本月下旬,她將造訪友邦,並出席巴拿馬運河新工程竣工儀式。維持區域穩定發展、參與全球議題,是她就職演說所楬櫫的外交工作要項。如果說,落實轉型正義是國人對新政府的普遍期盼,台灣的外交也需要轉型。

馬政府親中 拖累台灣

就對外關係而言,年初大選是對過去八年路線的總清算,民意很清楚:馬英九政府「和中友日親美」其實只偏「親中」一味,讓國家經濟、尊嚴、前途受創;「外交休兵」鬆弛了外交團隊鬥志和紀律,不容持續。

全面「親中」路線被人民唾棄,原因很簡單,當年為此所編織的理由、所開的支票,一切攏是假,禁不起事實和實踐的檢驗。

以經濟為例。當初為與中國簽署ECFA,宣稱台灣將因此「也擱發」,帶動各國與我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經濟可致「六三三」榮景,如今看來全是騙選票的畫虎卵。八年來,台灣步入中國「口袋戰術」,經濟高度依賴對岸,不但人財技術產業俱失,經濟困境越陷越深,從出口、經濟成長到金融曝險損失,都飽受中國拖累。

年輕人對「親中」路線尤其反感,中國也是肇因。多年來,它總與台灣民意站在對立面,在民主化過程,敵視台灣人民當家做主的決心,出手干預、出言恐嚇,在國際社會打壓從不手軟。它喊出「兩岸和平發展」,是對付台灣的「溫水煮蛙」詐騙術語,武力併吞的準備從未放緩。它對台灣「讓利」,讓政商買辦獲利,貧富懸殊最傷年輕人。

中國及台灣的「被統派」,還常把年輕世代對中國的反感或「天然獨」,歸咎李登輝、陳水扁兩任總統的「去中國化」,這是膚淺、惡意的錯估民意。李、陳兩位總統所為,只是嘗試扭轉自戰後外來政權「去台灣化」的偏差,順應台灣民主潮流。

親近美日歐 才是外交重心

與中國接觸越頻密,對它越疏離,香港亦然。香港沒有「去中國化」問題,但年輕世代繼「雨傘革命」之後,「港獨」聲勢漸起,本土認同強烈,顯示專橫不民主的北京政權、不得人心的港府當局,實為「反中國化」的催化劑。同理,國共聯手制台灣引發的普遍反感,才是促成「天然獨」的最大力量。

台灣的對外關係,因此不能再一味親中,須與它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但多關注中國人民爭取普世價值的實現。同時,整體外交要轉向親美友日重歐,積極加入TPP,開展新南向,與南島文化各國加強連結。

以美日歐為外交重心,符合常識常理。這些國家,民主先進,對台灣沒有併吞野心,是我國追求普世價值、和平安全的夥伴。與其密切交往,國家社會整體上進,國際道義支持,攸關繁榮安全。相形之下,「親中」與虎謀皮,近墨者黑,對敵國搖尾乞憐必自取其辱,自陷險境。

此時,由於中國揚棄鄧小平的韜光養晦,野心勃勃,製造麻煩,各國不安;美國正以亞太再平衡戰略推動建立安全網,台灣積極親美友日,時勢所趨。基本上,上一世紀七十年代建立在「台海兩岸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美中關係,現實基礎顯已動搖。民調既顯示自認中國人的比率僅三趴多,年輕族群七、八成自認台灣人,當年「一個中國」論述根基已然過時。正因如此,美國學界、政界及輿論都出現重新承認台灣的主張。

對日外交也有可為。台日兩國民間往來熱絡,有難相助,台灣的「哈日族」涵括多桑世代到年輕人。蔡英文當選,安倍首相在國會表達「由衷祝賀」,台灣是日本的老朋友。安倍家從岸信介開始,祖孫三代和台灣關係密切。如今民進黨大老謝長廷駐日,至少應以推動日本版「台灣關係法」為目標。

耕耘南島語系 連結大洋洲

台灣坐擁南島文化寶庫,尚待化為具體的外交軟實力。國際語言學及考古人類學的研究顯示,從新石器時代起,南島語系幾千年來從台灣向外擴散,在東至南美外海的復活節島、西及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眾多島國,台灣是南島語系的原鄉。這一寶貴文化資產,是與大洋洲、東南亞島國的有力連結,李扁政府出力耕耘,馬政府「休兵」荒廢,如今在新南向及拓展太平洋島國關係中,宜從強化南島研究交流、培養原住民外交官、與美日澳共推國際合作計畫,而以加入太平洋島國論壇(PIF)的對話夥伴為努力目標。

啟動新南向 拓展經貿外交

新南向除了善自發揮南島文化的關鍵優勢,來自東協各國新移民也是亮點,其第二代的新台灣人正成長茁壯,為拓展文化外交增添生力軍。蔡英文就職演說特別點出印度,相對突出外交經貿一大怪象:這一人口十二.五億的全球最大民主國家,今年經濟至少成長七.五%,超越中國,今後十年平均可逾七%,但它長年在我國對外貿易比重竟只一%。

轉型或轉向都非一蹴可幾,既需配套,也要確實著力。這方面,高英茂教授倡議的公共外交及外交資源重分配、台南賴清德市長力推英語為官方語言之一,都是範例。只有積極進取,台灣方得以真正面對海洋、走向寬廣世界。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