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地名的故事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第15期】
 
【專文】台東地名的故事
卑南的聖山「都蘭山」。圖/郭文宏

「台東」一名,和「台北」、「台南」一樣都很晚才出現,都是在清領時期的末期因為行政區的重劃或設定而產生。1887 (清光緒13)年,原來的「卑南廳」改設為「台東直隸州」,始有「台東」之名。當時的統轄範圍還包括花蓮。

本期《民報文化雜誌》要陪大家到台東縣,去瞭解台東各地地名的緣由。

多族並存的台東

今天的台東縣境,在距今一個半世紀前,是滿清政府心目中的「野蠻無主,政教不及」之地,滿清統治力還在若即若離之中。然而,滿大人和漢語族人根本沒有能力瞭解,這裡有著滿漢都望塵莫及的歌舞才藝。台東阿美族的馬蘭社,孕育了後來被奧運會採為大會會歌的郭英南(Difang Tuwana)的嘹亮歌聲;這裡也有布農族「八部合音」的天籟之聲;也有紀曉君、張惠妹的曾祖母的曾祖母世世傳唱的卑南詩歌;也有縈繞山谷的排灣古調…..。更不要說,在今天台東南王里,面積八十萬平方公尺的卑南文化遺址,距今兩、三千年前,已有聚落龐大,建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且有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

滿清政府不懂這些,只在其統治的末期,勉強在這裡設立「卑南廳」。

「卑南」源自Puyuma社,即漢名「卑南覓」社,或稱「卑南」社。卑南族亦因之得名。Puyuma為「尊稱」之意。昔時卑南社有優秀頭目,即荷蘭人所稱之Pimala Pinarai,統領附近部落。Pinarai即後人稱之為「卑南王」。「卑南」地名就是由Pinarai音譯而來。但我們稱「卑南族」的拉丁字則是用Puyuma。

台東舊稱有「寶桑」庄,源自卑南族社名Posong (Apapolo、Pooson)的音譯字。在卑南溪下游出海處南岸一帶,今天台東市還有「寶桑里」、「寶桑路」、「寶桑國小」。

卑南的聖山「都蘭山」

被視為「聖山」的「都蘭山」,「都蘭」一詞據說與阿美族語Atolan(或「Etolan」)有關,該詞的由來為Atol,意思是「堆石」、「砌石為牆」。後來被漢譯為「都巒」, 1937年再改為現名「都蘭」。

說到都蘭山,就聯想到都蘭灣南端有一座山叫做「猴子山」,千萬別誤會此山棲滿猴子,其實那是源自於阿美族語。話說阿美族擅長製作武器,曾有附近卑南族人前來請阿美族製作武器卻遭殺害,於是卑南族人大舉入侵阿美族,許多戰死的阿美族勇士葬於此地。阿美族稱「祖先」為kawas,稱地方為an,合音kawasan為「祖靈之地」。漢人來後聽其發音很像閩南語「猴子山」。但「猴子山」又稱「加路蘭山」,又有另外來源。

「加路蘭」(亦叫「伽路蘭」)是東河鄉的阿美族部落,阿美族語稱為kararuan,意指洗頭髮的地方,因為附近小溪富含黏地礦物質,洗髮後自然潤濕亮麗而得名。

以溫泉著名的「知本」(又曾寫成「治本」),為卑南族語Tepole的閩南語音譯。

成功鎮早年有「麻荖漏」舊稱,原為阿美族「麻荖漏(Mararau、Madawdaw、Miraurao)社」居住地。Mararau意思是「枯乾的草原」。

關山昔稱「里壠」或「里隴」,為阿美族語terateran的音譯節錄,terateran即是指蕁麻,因昔日此地野生蕁麻叢生,阿美族語稱此地為terateran之地。最初來此的漢語族移民商人把terateran聽成riran,故將此地音譯為「里壠」或「里隴」。另有一說,terateran意為「紅蟲」,指當地多「紅蟲」之故。

阿美的長濱──「加走灣」

長濱鄉舊稱「加走灣」,是阿美族語Pikak Sauwan簡化的音譯漢字。意思是「瞭望所」或「守望台」。1888 (清光緒14) 年,清軍討伐阿美族的奇密社時,阿美族在此地設瞭望台應戰。另一說是,當滿清勢力由台東逐漸向北擴展時,滿清官吏雇用阿美族青年在此一海岸的突出岩岬上守望。

東河鄉昔稱「馬武窟」,源自阿美族語mabukuru,為撒網捕魚之意。是阿美族「大馬武窟社」(亦譯為「貓武骨社」、「武突社」)所在地。

鹿野鄉早名「務鹿台」(bakuriyan),阿美族語bakuriyan意為多楓樹與鹿群。

海端鄉是布農族的「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所在地(日治時期稱ハイトトワン)。布農族語haitotowan,意指三方為山所圍繞,一方開口之地形。

太麻里鄉早期文獻還出現「朝貓籬」、「大貓薶」、「大麻里」,是源自排灣族語chabari音譯。排灣語chabari(或chabarii)的意思是「太陽照耀的肥沃之地」;另有一說,以前移入此地的排灣族發現此也有一塊很大的「木板」,排灣語稱以cha(場所)baria(板),轉成現在所稱的tamari,漢字音譯為「太麻里」。另外太麻里曾有舊名arurun,意思是「舖在搗米臼下的籐製蓆」,用以比喻附近平坦狹小之地。

太麻里社之外,這一帶還有「猴仔蘭社」、「鴨仔蘭社」、「文里格社」、「羅打結社」、「大武窟社」、「打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