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主張台獨就不會流血嗎?

 

      「美國不會保護台獨」,類似的話二、三十年前在美國就聽過。論者主張不要用「台獨」去刺激中國,因為若是台灣先挑釁,美國不會出兵援助,美國人不必要為台灣人打獨立戰爭。有一個後來當過外交部長的學者到哈佛大學演講,提到相關的問題,就做了這樣的比喻:「何必一直拿紅布去刺激那頭牛呢?」記得當時一位好朋友站起來說那頭牛多刺激幾次就會麻痺、習慣了。

      最近《亞洲週刊》一篇文章,提起日本一位退休的資深外交官指出,台灣多數人認為美國會保護台灣,這是很危險的,還說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只承諾賣武器給台灣,沒有承諾保護台灣,日本也沒必要出兵救援台灣云云。假設是真,那中國還在等甚麼?根據中國2005年制訂的反分裂法早就可以出兵攻打台灣了。

      中國民運人士王丹在離開台灣前說:「想要台獨而不流血是嘴砲」,引起不少爭論。原因是有民調顯示台灣年輕一代贊成獨立比例愈來愈高,但是願意為台灣打獨立戰爭的比例卻不高。


(王丹離台前爭議言論「台獨不願流血是嘴砲」,圖/自由時報)

      首先要給台灣獨立下定義,一般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台獨是不屬於中國,不管叫什麼名字,中華民國也好,台灣共和國也好,或是其它國號,只要實質上不歸中國管,就是台獨,或稱實質台獨。狹義的台獨則是堅持不用中華民國,要正名制憲,用台灣的名加入國際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因為世界只承認一個中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所以不要自欺欺人,況且台灣有其獨特的歷史,和中國的關聯沒有那麼密切、那麼久,就算是中華民國獨立也不行,追求的是法理台獨。

      台獨大致上也可分為主動和被動。主動台獨是不管外面怎麼講、中國怎麼打壓恐嚇、或甚至沒有打壓恐嚇,根據台灣的歷史發展,堅持主張、積極追求台灣獨立。被動台獨是受到中國打壓或是大中國沙文主義霸凌,而不願意當中國人。

      除了上述的定義外,中國對台獨下的定義是:「不和它統一就是分裂國土,就是台獨,所以維持不和它統一的現狀就是台獨,台灣的現狀就是台獨!」果真如此,美國已經保護台獨數十年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台灣人若想獨立建國準備付出多少代價?或是萬一中國來侵略,台灣人準備讓中國付出多少代價?中國準備付出多少代價拿下台灣?用新疆獨立、西藏獨立、內蒙古獨立、和滿州獨立來換嗎?萬一拿下以後又準備付出多少代價守住台灣?

      在談台獨時候,大部分人都只討論台獨的後果,卻忘了問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台灣人為甚麼主張獨立?」早期主張台獨是反對中華民國的外來殖民政權,不過在台灣經歷了民主化、本土化的過程,國會已經全面改選,總統也已經直選,當初跟隨蔣介石來台灣的人,他們的子孫大多是在台灣土生土長,就是台灣人。現在的台獨本質轉為要捍衛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和人權法治。況且,面對中國在國際上不停打壓台灣,搶邦交國、禁止台灣參加如WHA(世界衛生組織大會)等國際組織,不獨立行嗎?防禦性台獨算不算挑釁?防禦性殺人有沒有罪?台灣人愈被打壓,愈不想跟中國在一起。

      主張或反對台獨都不能忽略國際現狀,當初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和最近過世的布里辛斯基(ZbigniewBrzezinski)的地緣政治布局,他們都主張聯中制蘇,而為了聯中,只能反對台獨,這裡美國很清楚台獨的定義是法理台獨。為了美國利益,在西太平洋部署第一島鏈,從日本、台灣到菲律賓,防堵共產主義擴張。聯中制蘇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首要敵人的策略運用,不是讓盟友被次要敵人侵略、甚至併吞。美國的立場是盡量維持現狀,會不會保護台獨不知道,可以確定不會讓中國併吞台灣。

      但是全球現狀不時在改變,當初季辛吉和布里辛斯基佈署的全球戰略的前題還存在嗎?論軍事美國和蘇俄仍舊是超級強國,雖然蘇聯瓦解後有傷到元氣。論經濟美國穩坐第一,中國排第二,但是中國在亞洲並沒有扮演好穩定的力量,也不是自稱的和平崛起,和鄰近國家關係不好,甚至常常惹事生非,例如在南中國海人工造島、蓋軍事跑道與設施,和菲律賓、越南爭議不斷。中國的經濟也是外強中乾,最近它的十年長期公債殖利率已經跌到3.55%,甚至低於一年短期公債殖利率的3.61%,意味著市場對未來景氣悲觀,經濟衰退近在咫尺。中國的經濟在過去二十八年高速成長,遇到衰退如何應變充滿了不確定性,獨裁政府缺乏透明度和監督,又提高了硬著陸的風險。會不會為了轉移焦點,直接攻打台灣?

      所以王丹提醒台獨要有流血的準備並沒有錯,只是不夠完整,因為想要維持現狀也要有流血的準備,主張跟中國統一更要有流血的準備,看看二十八年前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沒有喊台獨,也沒有喊疆獨或藏獨,照樣坦克壓過去鎮壓,在中國,連不想流血的自由都沒有。

 

 

作者簡介

曹添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兼任研究員,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

李宗穎/民報專欄作家,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自述:旅居美國二十多年,2004年搬回台灣,在美曾經擔任軟體工程師,後來在金融業服務,主要在消費金融與信用風險控管,在美國與台灣金融業總共服務15年。大學和碩士是理工背景,德州農工大學經濟博士,畢業後不小心進入金融業,2008年金融海嘯後開始注意金融主管機關的角色與系統性風險。嗜好是學習和思考不同領域的問題,從自然、社會、人相關議題,對哲學、歷史、財經、環保有興趣。主張台灣國家正常化,盡量西化,走向「人本的法治,科學的精神」邁進。

< 資料來源:綠色逗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