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社評論)創造優質的故事產業鏈

 

近日《通靈少女》、《花甲男孩轉大人》等電視影集掀起收視熱潮,引發社會的關注與討論。其中,《花甲男孩轉大人》由楊富閔的原創小說改編而成,電視編劇將生動活潑的生活對白注入電視劇中,提升了電視劇整體的表現。

非常重要地,台灣如果要發展健全的影視文化,一定要先創造健全的「故事產業鏈」,而故事產業鏈的上游為動人好看的小說與漫畫等故事的創造。日本就是一個「故事產業鏈」發展極為發達的國家,優質電影或動畫的大多數劇本來自於上游的小說與漫畫。小說與漫畫已經在市場通過考驗後,改編成電影或動畫的成功機率相對提高。

可惜的是,以小說為例,台灣整體的環境長久存在不利於小說發展的因素,一方面高等教育如大學並未直接鼓勵文學創作,一方面目前台灣的文學市場快速萎縮,本土小說紙本出版不易,不少出版社寧願花錢出版翻譯小說,也少投資於本土小說出版。沒有整體大環境的小說市場,小說的創作量就無法增加,造成惡性循環。

近來廣受討論的「前瞻建設」,思維仍一直主要專注於硬體建設,而重要的文創產業,尤其是好的「故事產業鏈」,一直無法受到國家整體力量的支持。但影視文化其實是凝聚國民本土與身分認同感、信心力量的來源,非常需要感動人心、提升精神價值的產業鏈裡上游的小說與漫畫等的創作。檢視一下台灣所謂的「本土劇」,例如民視先前的連續劇,長期以來雖然收視亮眼,但內容多為兄弟姊妹鬥爭、婆媳不和,劇中人物勾心鬥角,動輒打對方的臉、不合邏輯的門外偷聽等劇情,這些其實都歸之於沒有好的故事,劇本都是倉促之下的產物。長期餵養下,人民早已麻痺。新一代的台灣影視團隊如要提升戲劇品質,應該尋求台灣好的本土小說,建構思想層次高、具文學內涵的戲劇故事。

如果前瞻計畫能把部分經費花在如何健全台灣的「故事產業鏈」,鼓勵大家寫出這塊土地各式各樣的精彩故事,然後改編成電影與電視劇,那麼台灣才能提升整體的軟體品質,讓台灣文化透過優質故事,既滋養台灣人民又可漂亮地輸出到國際。

(作者為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