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月亮才能照亮台灣嗎

愛台灣就要走出去,才能體驗先進或優良?近來引發討論。圖為桃園機場二航廈出境大廳。資料照片
    
羅雅音/新北市新市國小家長委員

最近看了一個又回去國外,自稱為網路作家所寫的言論,大意是建議一個對台灣前途擔心的人出走台灣,而結論是,愛台灣就要走出去,去工作甚或去生活…才能體驗先進或優良,有一天可以貢獻自己為華人發光。乍看是煞有其事的論點,但仔細推敲,這樣的因與果,或許需要更精確的辯證和相關的思考脈絡。

如果這是在4、50年前封閉的台灣,出走或許是一項不錯增廣見聞的途徑,但有多少移民第二、三代是真的回到了國內奉獻。在內政部2016年的統計資料上,外僑的居留人數有67萬人左右,而外僑居留的勞動力人口統計約有62萬人(其中外籍勞工為56萬人,依次為其他者29512人,其餘則為傳教士、船員與失業者,剩下所謂高知識白領階級的則更是少之又少),統計資料上也可看見,在台灣打拼奮鬥的仍以苦力的外勞居多,所以會回台灣打拼貢獻一己之力的外僑菁英份子,是不如預期中常見。

今年初有美國華裔二代作者ArmorUSA在華人論壇文學城(Reddit)上火紅發帖,並獲得許多華裔人士心有戚戚,提到移民者必須面對兩層歧視:地理上的和種族上。而父母一廂情願的移民夢卻往往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這些父母故意讓他們自己看不到西方世界的現實以及美國白人對亞洲人的看法。他們被自己的老觀點所欺騙,即「美國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土地」,以至於他們不能理解或是聽得進去其他可能的觀點。白人尊敬權力、權威、金錢和影響力,所以華人缺少了這一層就難以得到白人的認同。可見要出走到國外去工作或生活,心理素質準備的程度也是為一項基本且重要的求生技巧,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出國生活的。

而國外旅居許久的人一回到國內,想複製西方生活的環境,思維與樣態,究竟也會感覺與台灣所有的生態不搭不入,無論是政治生態、生活總總、甚至是親子教養,那種不自覺的比較心態是難免也時有所聞,我接觸過多數的他們身心易敏感、也善愁、先天下之憂而憂,心中偶爾仍有「還是回去好了」的念頭深切影響著。

希望台灣更好,是真的要走出去過一下鹹水嗎? 不同風土民情所造就的國家,其產生的的技術與經驗能完全借鏡和取代台灣的知識與技能嗎 ? 而愛台灣能彰顯之處,只有出國學習這樣的論調嗎? 換句話說,沒有接觸國外世界的人是井底之蛙或甚為是故步自封,想要提升能力的,留在台灣對於自己與國家的進步是沒有幫助。這說法是不具同理且膨脹了論述者我尊你卑的狀態。

當給予一個困乏失意對這土地失去信心的人出走台灣的建議,在沒有經過諮商過程中的客觀評估與所有背景審慎考量,也急著端出自身覺得美好經驗的「出國學習」,並且是以愛國為名,這樣的回應真可是危險至極且也粗淺浮誇。人生旅途中偶爾低落的癥結,怎能以一個到國外吸收新知,冠冕堂皇的理由來作愛國謬論或詭辯推托自圓其說的結論。

現今的網路在學習幫助上總能達到極致的無縫接軌,許多國外相關知識也都能輕易攫取。我深信這片土地的大人物與小人物的美好事蹟也不斷發生,不論是為了自己或是為了社會甚至是這國家,許多人都願意花一些時間與力量為自己居住的環境奮鬥著 : 台灣早在20幾年前於亞洲捷足創設健保,雖然備受爭議及改進的部份仍有待商榷與討論,但以我自身醫院經驗是見證了真正造福弱勢的一項施政;另外就以台灣肝臟移植的醫療技術來說,台灣是出了名的第一,許多國家的醫療團隊也反而要來台灣學習作借鏡;還有許許多多的發明比賽皆是台灣在首獎上出盡了鋒頭,創意發明是不需借重國外的知識資源。

所以在台灣不是沒有任何機會,只是我們願不願意看見並調整心態而努力。如果面對不如意的事總是怨聲載道,只想看見缺失而不願面對並接納現實狀態,總活在唯有他人才需改變的負面意識,不行了就放棄離開,我相信去了哪裡都是一樣不如意的結果。

網路無遠弗屆,知識學習可以無限擴展,我不會跟孩子說,想要變得更好就應當出國學習,如果今天能有機會踏出國門,那是俱足了剛好的時機還有剛好的經濟後盾,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與省思自己應當調整的地方,知識與技能就是互通有無而已,並沒甚麼值得驕傲的地方。

我愛我的國家,但我會盡自己可以的範圍去愛我的國家,不人云亦云,我盡量選擇在台灣消費,繳稅在台灣以支持台灣的建設,並用心付出關懷在身邊的台灣人;眼界的打開與學習不會只是行動那麼簡單,關乎於「心」願不願意去接納和吸收。就像我們也常看見別人孩子的優點,欽羨他人長才,但總是會忽略自家孩子的優勢並給予激勵。或許要常常提醒自己,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只是你有沒有在對的時間抬頭去望自己家鄉的月而已。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