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需要地震教育

 

◎ 張月環

六日深夜花蓮發生震度七級的地震,震驚全台灣。夜晚看電視報導,怵目驚心的畫面不斷地重複著。想深入了解地震的緣由,卻極少論述。

台灣處在地震帶,地震造成的災害,不是金錢可彌補的。地震雖無法預測,但是人為因素的災情,倒是可以防範,減少震災的損失。地震時媒體的報導,除了真實畫面傳達外,配合專家學者說明,讓民眾更明白地震與建築構造等相關知識,提升對地震與周遭環境的認知,也是媒體的功德吧。

日本這方面就做得比台灣周到。記得三一一大震災後,NHK在一個地震的檢討會上,報告震災疏散在學校或震災中心時,在沒水沒電之下,如何解決如廁問題。他們說要如廁時,便拿報紙,一樣是上廁所,只不過把報紙鋪在糞池,事後再將報紙捲起,丟棄至指定的場所。即使是因地震滿目瘡痍,日本人仍盡可能保持周遭環境的乾淨。

每次震災後,日本媒體便會請專家學者分析解說地震的緣由、地震對建築物構造的影響是如何發生,將現況以圖說明,用小學生也能聽得懂的話語對觀眾說明,讓人印象深刻。對地震的教育及作法,台灣的媒體還有許多值得努力的空間。

(屏東大學副教授)

◎ 錢炯翰

新聞電視台大量播送震毀的現場,其中新聞鏡頭也聚焦於感官的刺激描繪。此外,更是一再的重播地震當時的監視器畫面。然而,這種類型的災難報導不僅無正確、理性的傳播新聞事件,反而會引起社會大眾的動蕩不安。若媒體持續報導災區的負面畫面,將可能造成社會大眾對於投入救災感到畏懼,或是指揮者的誤判,更不用說當地災民看到新聞畫面時的身心影響。

媒體應將報導的重點置於例如災區民眾所需物資、水資源及交通的限制時間與恢復時間、災區所需之協助。此外,記者也需在報導裡加強防災觀念的教育或是天災的知識等。而新聞媒體與地質專家協力撰寫專題式報導,將此次的地震與過去發生過的、或是引介國外所發生的地震,解析其中的數據,並比較地震的成因、造成的影響、救災的過程、甚至是事後重建的規劃等。

民眾需要的不是滿足視聽覺上刺激的災難現場畫面,唯有實益性或是真正能協助救災區與災民的才是新聞媒體應該要做的。

(作者為學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