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非藍非綠」就是「第三勢力」

有人喜歡用「第三勢力」這個名詞來稱呼藍綠以外的黨派,但這個詞用得不太精準,也忽略了台灣許久以來在政治領域定義的問題。

 

每一個政治名稱的背後,都隱含了所謂的「政治定性」,「政治」本該拿來做為改善台灣社會的工具,而這些改造與政治問題的解決必須有適合台灣發展的政治分析。政治分析就像醫生的診斷,經過縝密的科學分析之後,就會得出病人到底患有什麼疾病;也就是針對政治問題或性質根源,透過分析政治,我們會得出「政治定性」,問題或解藥將水落石出。

因此有好的政治分析,就會得出貼近台灣政治問題的根源「政治定性」。針對那些非藍綠的小黨,用「第三勢力」來命名之,這背後所隱含的「政治定性」會有兩大問題:第一、等於認同台灣政黨如「中國國民黨」這種親中勢力,中共同路人、威權體制政黨的存在。所以受境外勢力的威脅這選項也名正言順,「應該」存在於台灣政黨之中嗎?第二、「第三勢力」名稱好似非傳統的政治力量,因此「藍綠一樣爛」,如果不喜歡藍綠,「第三勢力」就會比較高尚?就會解決政治問題了嗎?

台灣當前需要的是「第二支政治隊伍」,一支與民主進步黨一同堅定抗中,甚至態度更甚的台派政治隊伍,才能解決台灣歷史遺留問題,與堅定體現出台灣拒絕中共威脅的民意。只要中國國民黨依然是台灣最大在野黨,民主制度必然定期改選定期亡國感,中共可能在每次改選的過程中尾隨親中政黨,把政治權力偷天換日,把中共聲音換包裝再上架。

台灣目前有活動的二二四個政黨中,高達九十八個政黨主張兩岸統一,佔全體四十四%,近一半的比例都是統派政黨。可以說,台灣的亡國感不只是一月十一日,而是每到選舉就會再害怕一次。所以,台灣政黨需要有更本土抗中的選擇,而不是為了搶市場獨特性,不藍不綠,美中兩邊都想討好的「第三勢力」。

台灣歷史上民主化最迅速的就是一九九○年代李登輝掌政時期,因李登輝是第一支本土政府治理的隊伍,那時的民進黨就是第二支隊伍,兩個隊伍良性合作,民主大躍進。現在民進黨就是當年李登輝的角色,而第二支並肩合作一同抵擋境外勢力的政黨在哪裡?「第三勢力」並不能帶給台灣沉悶的政治空間一股新氣象,只有打造出「第二支本土隊伍」,和執政黨進行良性競爭與合作,才可能翻轉現今台灣政治被中國滲透的局面。

(作者為台南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