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哭喊 回答了問題核心

資深媒體人羅友志日前在中天現場節目《大新聞大爆卦》不滿談論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佔比過多,竟直接拒講再「拔麥走人」不錄了。隨後羅友志在臉書發文向工作人與觀眾致歉,但也提到原因,談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佔比失衡,少談其他候選人,對選舉、市政無益。

羅友志直接走人,右為馬千惠。(翻攝自《大新聞大爆卦》YouTube)

 

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馬千惠緩頰時一度哭喊「本台不是仇恨台!」反而回答了問題的核心。若節目圍繞在抨擊一人,資深媒體人能發揮部分有限,乃至於節目中每一段主題、圖卡等重複出現。不久前才評論的內容、金句又老調重彈,根本是仇恨陳時中大事紀的總複習課程。

民智已開,這類作法洗腦不成,只剩頭痛,恐怕連監看節目的工作人員都覺得痛苦。

政論節目作為新聞性節目的一種,從設定議題開始,就是一種包裝,來吸引社會大眾注意力,並且根據市場分眾,規劃討論主題,並無對錯。傳播政治經濟學觀點認為,閱聽人的勞動是大眾媒體的主要產品,閱聽人勞動是閱聽人商品的一部分,看似沒有邏輯。直白說,如果沒有節目,閱聽人不會看電視,也就沒有後續維持電視台的商業利益。

為了吸引閱聽人的眼球,感官主義的新聞大爆發,訴諸感官刺激或情緒反應甚於理性。更有甚者會無所不用其極,二○一八年韓流效應特定電視台播報比例與內容的異常,仍記憶尤新。

真要如傳統新聞學要求,針對重要的新聞事件加以探討和評論,以使觀眾對新聞事件有更深入了解,或以多面向多種角度分析的過程和因果關係,只有調查性質的週間節目有辦法完成。

在新聞內容只是吸引消費者的免費午餐的現今,各家新聞網即時、快訊滿天飛,為配合讀者閱讀習慣,多又是拆分後的新聞,破碎零散不說,無公益性、社會重要性的新聞充斥,民眾也有責任。例如,選舉並非不談政策,而是多數人根本不看政見,只想看選舉笑話、幹話!

年底大選逼近,沒有直接與民眾權益相關的選舉新聞,討論免治馬桶偷窺或深蹲換車票,實在浪費時間。近來又缺乏社會弊案、官商勾結揭發類報導,實在莫怪民眾對選舉新聞、政論冷感!

(作者為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