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正與黃安

媒體即訊息?還是馬殺雞?

一代巨星劉文正十五日爆出死訊,不到一天大反轉為劉文正還好好活著。網路、新聞風向從哀弔懷念一代巨星,到痛罵媒體查證不實,搞大烏龍。同天還有一則新聞「藝人宋少卿在臉書哀弔『黃安』辭世」,點開內文會發現,黃安並非親中惹議的黃安,而是宋少卿另一位同名的朋友,網友同樣在留言區大罵媒體騙點閱率。

劉文正因烏龍消息死而復活。(翻攝自網路)

 

有趣的是,宋少卿隨後刪文,部分媒體有撤下第一版報導或更改內文、換標題,一切又翻過新頁,反正明天會有更多新聞,吸引閱聽眾注意力。不管劉文正或黃安的所謂死訊,第一時間都帶給媒體龐大流量,新聞熱度遠超過郭台銘、侯友宜等政治新聞。毫無疑問,如今就是一個追求表象、歡樂、激情的娛樂時代。

劉文正與黃安的報導,多由即時中心或新聞網發出,所謂「鍵盤記者」編輯撰寫的綜合報導。這類報導偶爾會引發爭議,問題的核心,正是新聞多改寫或引述其他報導,只要訊息打入其中一家大型媒體,各台基於「你有,我也要有」的原則,其他媒體也會在第一時間「整理」換標推出類似報導。

「搶快」是另一個無法查證報導真假的後遺症,網路媒體發「快訊」,五分鐘、甚至三分鐘,只有一段稿頭配標題,就可以出稿。直白說,搶流量用。平心而論,快訊或綜合報導出包比例不高,反常如劉文正前經紀人一夜翻盤實在少見,但只要出包通常為「大包」。常見的是如類似黃安報導「點擊誘餌」(Click bait),雖然大型媒體非內容農場,但有些編輯習慣性下標聳動,標題跟內文不完全符合,或以「這人、這事」要點擊才知內容,卻是常態。

喜歡玩點擊誘餌、聳動標題的不乏資深編輯,若發現部分報導不掛名,或不寫職稱記者或編輯,多為真正「資深」的媒體人,並非如日前鬧出爭議的台北市政府副發言人新聞稿中,年僅三十歲竟稱「資深媒體人」。即時中心多有外勤經驗或曾擔任主管職務的資深記者、編輯坐鎮。但現實考量下,仍有資深媒體人,會為了流量刻意寫出誤導性報導,某種程度這也讓人為媒體業前景感到悲哀。

到底是「媒體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還是「媒體即馬殺雞」(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就看媒體高層要將錯就錯,還是要檢討流量掛帥下的畸形生態了。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台北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