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語言當然可以切割,看誰才是「真無知」!

前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先生,於四月二十日上午在《聯合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兩岸語言要怎麼切割?》的評論文章。內容從台灣某特定中學教科書中提到「土豆」一詞談起,楊並表示,雖然「土豆」在台灣指的是「花生」;而中國所稱的「土豆」則廣泛意指台灣的「馬鈴薯」,他更表示作出明白針貶的立委、誠實回答的部長「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的無知典型。」

近日康軒版國中生物課本中使用中國用語「土豆」稱呼馬鈴薯,引起熱議。(康軒提供)

依楊渡所指,其認為「土豆」或「馬鈴薯」亦不等同中國全境皆在使用,不是用中國用語、台灣用語即可輕言切割的。更甚者,彷彿只有「福佬話」才叫「台灣話」,只能有一種語言,才代表台灣,那是對台灣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的無知。

筆者必須說,楊先生的觀點和現實有極大的矛盾與落差。您不妨去查閱看看《國家語言發展法》當中有什麼奧妙吧!看看誰才是「真無知」。

而另外,同一個名詞,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讀音,也不需要大驚小怪的。例如日文中的「民主」(みんしゅ)、「共和」(きょうわ」;在韓文中就成了「民主」(민주)、「共和」(공화)。

回到台灣來講;明明有很多詞語可以用本地華語發音,究竟又有何等重要性,而需以中國普遍的字詞去替代?而台灣本地的用語,也不見得要去取代中國字詞吧!

即便如筆者一般;講「影片」就講「影片」,而不會說成「視頻」,而類似「碰瓷」、「山寨」等更是幾乎沒有說過。這除了台灣自有說法之外,也更在乎「中國統戰宣傳伎倆」。

我們這裡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台灣。用台灣福佬、台灣客家、台灣華語、閩北、閩東、高山各族、平埔族群,最多加上美式英語和台灣手語,已綽綽有餘。想習得一些中國用語,無可厚非,但沒有必要本末倒置!

(語文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