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漫派作曲家」馬勒

今天是奧地利大指揮家、作曲家馬勒(Mahler, Gustav)的冥誕。他出生於1860年7月7 日。

馬勒對他的交響曲,曾這樣自我表白:

「我的交響曲完全就是在表現我的人生。我把我人生的體驗、苦惱完全注入其中。交響曲是我化作音樂的人生真理、詩歌。」

馬勒的人生體驗,又是怎樣的人生?怎樣的體驗?

他的家世與童年是關鍵的因素。因父親是奥地利猶太小酒店主,住在(現屬捷克)的一個村莊裏,馬勒一家屬於一個不太受歡迎的日耳曼語小社群,而且又是社群中不太受歡迎的猶太人,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處在種族歧視的痛苦生活之中。此外,父母之間因文化程度懸殊經常吵架不睦。這些複雜的生活背景使他在音樂中表現出神經質的緊張、譏諷、懷疑等情緒。

他自小就顯露音樂天份,4歲時他家附近兵營的軍樂就吸引著他,他能在手風琴和鋼琴上彈奏出那些軍樂曲調,他還開始作曲;10歲首次在家鄉伊赫拉瓦公開演出;15歲以傑出音樂才能被維也納音樂學院接受入學。

馬勒對德國哲學很有興趣,研讀過叔本華、尼采、費希納、洛采…的作品。因此他在音樂作品中也試圖表現這些哲學內涵。

馬勒曾說過「交響曲要像世界一樣包羅萬象」 ,也許因此,馬勒那些冗長而艱深的音樂,在當時演出時,經常褒貶不一,毀譽參半。甚至還有人批評「沒聽過這麼無聊的音樂」。

馬勒逝世後,他的音樂才開始受到極大肯定。曾有如下的評論:「馬勒屬於後浪漫派作曲家,繼承了德奧音樂抒發一種靈性或哲學意義的傳統,是繼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華格納、布魯克納、布拉姆斯之後最後的大師之一。」

馬勒逝世於1911年5月18日。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