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桑 我的父親是礦工

 

走訪猴硐車站附近的瑞三礦業整煤廠及礦工浴室改成的礦工紀念館,看著煤礦業遺跡,從當年意氣風發的「產煤裕國」到如今不復存在,深感台灣煤礦業興衰與礦工的辛酸血淚。站在礦工紀念館前,我不禁回憶多年前和父親一起看電影《多桑》的情景,他也是礦工。

小時候,當礦工的父親每天早出晚歸,下班後常一個人蹲在門前抽菸沉思,當時並不了解父親的工作環境是如此惡劣與危險。直到民國七十三年,就讀建中並準備拚聯考的我,目睹電視新聞報導三次死傷慘重的重大礦災,包括土城海山煤礦礦災、瑞芳煤山煤礦礦災、三峽海山一坑煤礦礦災,共造成兩百七十人死亡,才驚覺父親在礦坑工作的高度危險,每天望著父親出門工作,總擔心發生礦災,接近晚歸時分,更害怕看到礦災的新聞,這種無形壓力,只有礦工家庭才能體會。而為了養家糊口,父親依然冒險下坑工作。那個年代,大哥唸完國中就到永和當招牌店學徒,我則在寒暑假到鶯歌的陶瓷工廠打工貼補家用。開始賺錢後,才體會到父親工作的辛苦,以及時代背景帶來的無奈。

身為礦工之子,站在礦工紀念館前,看著斑駁生鏽的舊機器,回憶父親生前的付出,心中充滿不捨,父親心裡的苦從來無人能理解,就像台語「要拚死一個,無拚死全家」道盡當年台灣礦工的悲哀。

這次走訪猴硐,要向礦工文史館的老礦工們致上崇高敬意,他們是台灣煤礦業的見證者,仍然默默地繼續做著自己的工作,使人們了解礦工生活的堅韌與辛酸,讓後代不要輕易忘記礦工們所遭遇的苦難與生命經歷。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人員,新北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