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韓貴香)
韓貴香相關文章
白賊義說「會幸褔吧」 為何引眾怒
2017年五月,大法官會議宣告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違憲,吳敦義的官方粉絲頁隨即貼出象徵挺同婚的彩虹圖片,並寫上「會幸福吧」,之後召開「愛是平等」記者會,表達未來立法院不論訂定專法或訂定專章,他期待藉由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來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彰顯台灣的理性包容及穩定中求進步的民主精神。一時間,雖然有點錯亂,但為了同性婚姻能早日合法化,我彷彿真的感受到了那如夢境般的「幸福」滋味。 政治人物挺同婚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但吳敦義挺同婚卻特別引人側目,他可是以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發言,照理說是對立法院在野黨團進行修法時的表態,但更多民眾嘩然的則是他對於同婚態度的翻轉。網友們找出吳敦義今年三月份接受記者訪問時的說法:「你們知道什麼是同婚嗎?知道以後就會毛骨悚然,接近幾百年來的家庭倫理、制度,居然被這種多元成家打破」;他過去在國光石化案時所說的「白海豚會轉彎」也一併被翻了出來。基於過往多次類似的張眼說瞎話、昨是今非的談話紀錄,網友們戲稱白賊義當之無愧。 (圖/自由時報電子報影音,Youtube截圖) 「白賊」翻譯成北京話是「說謊」,當心理學在探討說謊的議題時,通常以「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的人格特質分析。「高自我監控」的人較能依情境需求修正謊言內容和臉部表情,以達到說謊的目的,因此圓融,通常人緣和社會適應力較好;相對的「低自我監控」人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比較忠於自己內在想法,對於需要說謊的社會情境比較不敏感,一般而言表裡一致,比較不會說謊。 以心理學中「自我監控」的概念探討一個人擅不擅長說謊,跟分析一個人是內向或外向一樣,不涉及好或壞的評價。甚且,以「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說謊是人類社會行為發展的正常表現。發展心理學家李光曾分析,能成功的說謊以達到騙人的目的,涉及兩部分心智能力:一是「讀心的能力」,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什麼,所以我可以騙你;二是「自我控制的能力」,能依情境調整謊言內容、臉部表情和身體語言,而成功的欺騙。李光及其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們人類約從42個月大就開始會說謊,且隨著年紀漸長,依情境而調整的說謊功力也日益加增」; 這部分也可參考李光在TED’s Talk的演講。 (李光在TED’s Talk的演講,你是否真的可以辨識出小朋友說謊呢?) 站在心理學角度,以白賊義來稱呼吳敦義(唸起來還挺順口的),我其實很為說謊這個社會行為抱屈。姑且不論稱白賊義,可能有暗暗稱讚吳的心智能力表現之嫌,僅以「說謊是人際互動必然」來看, 你我其實都會說謊,如果有人說自己從來沒說過謊,那個人應該就是在說謊。既然大家都可能說謊,僅以吳敦義白賊來指責他,豈不五十步笑百步?究其實,吳敦義只是謊話說的淋漓盡致而已。 (每個人都說謊,圖/影集怪醫豪斯) 那麼,我們就要問,為什麼人們覺得說謊不好? 若試著以吳敦義自認是個聰明人的角度來看,他應該是認為:「聰明人依對自己最有利的角度思考情勢,因此處事因事制宜、時時轉彎、處處轉彎,都屬必然,也是追求成功(就)該有的態度和彈性。」因處事的彈性和轉彎而被戲謔地稱為白賊義,吳敦義心裡應該覺得非常不解和委屈吧?一般而言,人們認為說謊不好,不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而是以道德的角度衡量,特別是這個行為的動機與目的。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很可能說一些善意的白謊,人們通常不會太苛責。舉列,一位移居美國的朋友提到實驗室裡的笑話,某天同事A進實驗室時撞見同事B在用力的摳鼻屎,A問他:「你剛剛在摳鼻屎嗎?」(很壞,怎麼可以這樣問),只見B馬上將指尖鼻屎塞進嘴裡,然後臉不紅氣不喘地說:「沒有啊,那不是鼻屎」。除了善意的謊言,生活中這樣為了面子而說的小謊,通常只是被拿來當作笑談。但如果說謊是基於自利的角度,刻意的侵犯他人知的權利,以達到自私或不正當的目的,那麼這些說謊的人便會受到人們的唾棄。準此,我想吳敦義的說謊讓人詬病,原因之一可能來自於他的白賊並非基於良善的動機,而是出於私利;原因之二則是他在謊言被拆穿後臉不紅氣不喘的硬拗行為,那是一種不把你放在眼裡的傲慢表現。 因此,網友們對吳的評論,激憤地聚焦在他很會說謊,其實並沒有切中核心。中文裡的「很會」說謊,指經常說謊或很有能力說謊,是語義模糊的。我的看法是,吳敦義雖然經常說謊,嚴格說來,他並不擅長,因為他如果真有如李光所言的擅於說謊的心智能力表現,我們應該不容易察覺或發現他在說謊。正因為他並不是真的具有擅於說謊的能力,常常漏洞百出,讓我們可以輕易察覺、拆穿並據以質疑他謊言的正當性(說實話,謊言被拆穿,誠懇的道歉,寬容的台灣人通常也就算了,不會太追究),最糟糕的是吳的那種虛偽的誠懇,漫不在乎的硬坳,一副我知道你知道我在騙你,我就是要騙你,不然你咬我啊的樣子,才真的是激怒人民的地方。
韓貴香
2017-06-27
「郭冠英們」成為「高級外省人」的心理診斷報告
四月中,一位有才氣的女作家自殺身亡,台灣媒體聚焦討論,各種觀點充斥在電子媒介上。這其中,最引人側目和嘩然的,應該就屬郭冠英力挺男主角陳星的言論。而郭冠英這個名字,也因此又由我的記憶庫中冒了出來。 除了一些以范蘭欽為筆名的文章,如「台巴子要專政」,公然主張中國血洗台灣:「中國應該武力解放台灣,且解放後應該一直鎮反肅反很多年」,郭冠英最引起台灣人普遍反感的,應該是他以「高級外省人」對比「台巴子」的言論,嚴重分化族群、貶抑台灣人。雖然他後來曾解釋,所謂的高級外省人是一種自我調侃式的說法,但這種將生活在台灣的人民粗暴地區分為高級外省人vs.台巴子,背後的心理過程,其實頗值得玩味和分析。 (圖/翻攝網路) 當然,郭冠英會成為郭冠英,其成長期間的家庭教育、環境和交往的人,都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僅僅是分析郭冠英這個人,我實在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但如果郭冠英代表的是台灣社會中的高級外省人現象,那自然就值得花點時間來說說嘴,有助於理解高級外省人在「心態上」是怎麼成為高級外省人的。 先來講講郭冠英成為高級外省人,第一階段的心理歷程: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認知失調」,意思是當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自我概念不相符,特別是違反我們認知裡的正向自我觀,例如我是善良、理性、有正義感等等的一個人,我們就會經歷一種內在的不舒適感,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具有動機性的效果,讓我們必須想辦法消除之。郭冠英所以會自命「高級」,很可能就是出於認知失調的一連串反應。 首先,他自認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何以見得?就在陳星像隻過街老鼠、處於人人喊打的狀態時,郭冠英肯「奮勇」跳出來為其開脫,我們可以合理假設,他應該自認為是在仗義直言;儘管他脫口說出:「陳星是個好人,因為他和張安樂站在一起合照」,又說「性侵沒被捉到就合法」,這些邏輯判斷和我們不一樣,但無可否認他自以為是在為「好人」出頭。其次,一個自覺有正義感的人,如果意識到他本身正在做出不正義的事,自然就可能經歷不舒服的感受,郭冠英有嗎? 為方便說明,這裡我們姑且就用社會資源的分配來舉例好了,(僅僅是舉例喔,我可沒有真的說他搶別人的東西喔。)比方說郭冠英拿到了很多的社會資源,而這些資源其實應該是屬於其他能力不比他差、付出不比他少的人。也就是說,當郭冠英意識到自己正在強佔別人的東西,這和他公平正義的自我認知相衝突,不免就會產生了愧疚感。根據認知失調的概念,郭冠英可以有三種方法來降低這種愧疚的失調感:第一種是改變行為,也就是認錯;坦然理性地面對我過去掠奪別人資源的錯誤,並要求重新公平分配。我們都知道有錯認錯,理性解決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可惜的是,人心啊,想也知道這是最不會被採取的策略,不然豈不早就世界大同,所以對郭冠英更無不必想。 第二種可能的方式是放棄公平正義的自我認知,這樣一來,郭冠英可以坦蕩蕩地掠奪所有的社會資源,因為這本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哪有正義和公理可言。這個策略比認錯並改變行為要容易一點,不過很明顯地,卻也不是郭冠英採取的策略,不然他就不會跳出來為陳星叫屈,覺得他受了不公平的對待,可見郭冠英是無法完全消去心中「正義公理」的概念的。 最後一種降低失調的可能策略是,行為既然已經做了,便宜都佔了,那就修改一下認知,讓心中正義公理的認知和霸佔資源的行為得以相容。怎麼樣修正呢?有句話叫「因為我值得」!想像我比別人優秀、比別人值得,這是最直接快速的方法,我比較「高級」,就成了郭冠英最好的藉口。 如果我們將郭冠英的概念放大到郭冠英們,思考社會上的某個族群長時間欺負並掠奪其他族群的資源時,「相對優越」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辯證該族群不公義的行為。既然我們比較優秀,那貶抑另一邊的人就成了必然會發生的結果。由認知失調延伸的「富蘭克林效應」講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富蘭克林效應,圖/轉自AZQuotes) 富蘭克林效應是指:「即使我們沒有特別喜歡某個人,但如果我們自願去幫助這個人,之後我們會比較喜歡這個人。」理由是我們應該都自認為是理性和有正義感的好人,好人不會和壞人為伍,因此,我心甘情願去幫助的人自然也不會是壞人,既然不是壞人,那自然就是好人囉,身為好人的我,當然喜歡被我幫助的好人。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什麼原因,我們就傷害了某個人,一開始我們可能會有點罪惡感,但日久之後,我們會貶抑這個人。理由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是理性有正義感的好人,所以我們當然不會無端欺負和傷害別人,如果我對某個人不好,那一定是那個人有問題。 美國知名的社會心理家阿朗森 (Elliot Aronson) 提到,有一次他家需要粉刷,找來的油漆工人是個非常溫文儒雅的越戰退伍軍人,閒來沒事他們聊著聊著就聊到美國打越戰這件事。油漆工人覺得美國加入越戰是為了維護世界的民主制度,但阿朗森認為越戰是一場可怕又骯髒的戰爭,因為美國在越戰中殘害太多無辜的生命,包括老人、女人和小孩。聽完阿朗森的抗議,這位溫文儒雅的油漆工人微笑地對著他說:「嗨,博士,那些人不是人,那些人是越南人,他們是下等人 (gooks)」。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這位油漆工人對越南人的論調和郭冠英們貶抑台灣人的「台巴子」差不多是一樣的。阿朗森後來發現這位油漆工人在越戰中曾經傷害過無辜的越南人,雖然一開始覺得罪惡感,但認知失調的效應很快地就幫他找到了合理化的藉口,也就是貶抑這些被自己傷害過的人,說服自己他們本來就「活該」、是次等人,來有效的辯護自己的行為。 採用認知失調的觀點,僅能說明郭冠英們貶抑台灣人的心理轉折,但並不足以說明何以高級外省人還常常主動攻擊傷害台巴子、且自以為正義,我們要探討他們第二階段的心理歷程:「社會認同理論」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這個現象。 這個理論指出,我們的自我價值來自兩方面,對自我的認同以及對團體的認同。自我認同是指我對自己的評價,我能不能肯定自己、欣賞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團體認同則是指我屬於某一個團體,而透過這個團體,我可以肯定我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由高級外省人vs.台巴子的區分,可以看出群體的分割滿足了郭冠英們戰勝或超越對敵的光榮感,這種團體與團體的對抗,激發了團體成員我們一體 (we-ness) 的感受,當我們產生團體優越感的時候,我們就是對的,是正義的一方。既然我們是正義的一方,那別人聽我們的、認同我們,當然就是應該的。也因此,強迫別人接受我們的價值觀,就成了一種內在心理需求和必然反應,因為我們比較優秀。當不優秀的一方竟敢出現反抗或反擊,那當然是要消除之,除了因為我們是正義的一方,更因為他們傷害了我們高級外省人無瑕的優越感。 再強調一次,我並沒有太大興趣解析郭冠英這個人,因為他不值得我犧牲喝咖啡和發呆的時間;不過看到這一陣子的網路和政論節目,竟然爭相採訪轉述他對於才女作家之死的評論,心中實在有太多的圈圈和叉叉。因此,姑且浪費一下咖啡時間和停止發呆,站在「心理人」的角度,說嘴一下郭冠英們是怎麼變成高級外省人的,只要看清楚他們不過是「群聚感染」下的心理病人,或許就不必那麽憤怒了。 作者簡介: 韓貴香,綠色逗陣之友會副理事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
韓貴香
2017-05-28
«
1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國民黨重回馬英九手中
林保華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亞塞拜然拒發簽證 國際法官協會聲援台灣
楊國文
始政日或光復節及歷史魅惑
李敏勇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扭扭捏捏的華獨 被逼選出鄭麗文
林保華
批用共產黨收拾民進黨太可怕!趙少康遭藍、紅軍出征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