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銘洲/相關文章

CNN:政治矮化臺灣的「中華台北」名號,惹人惱怒!

CNN:政治矮化臺灣的「中華台北」名號,惹人惱怒!

    臺灣用「中華台北」名稱,進入2016里約奧運會場。圖片:Twitter/ Michael Rollo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月5日發表一篇記者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煞費苦心的專文,名為「臺灣參加奧運,被迫取名『中華台北』」,該報導在國際社會引發持續迴響,截至8月7日晚間截止,其在電子布告欄系統的社群媒體《Reddit》,受到關注的留言評論數,已逾3千則。CNN也在8月6日,修改專文的標題用字,加強其譴責意味,名為「這是什麼名稱?『中華台北』名號,讓臺灣人憤怒」(What's in a name? Anger in Taiwan over 'Chinese Taipei' Olympics moniker)。推特社群網友囉囉(Michael Rollo)也發表評論指出:自由、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應被「中華台北」名號,繼續侮辱、貶抑。 《CNN》指出,2004年台灣首度在奧運奪金,當時跆拳道輕量級(49公斤)女將,陳詩欣站在雅典的頒獎台,她頭上頂著冠冕、頸項垂掛奧運金牌,淚水滑落臉頰。結果,體育館內播放起金牌得主選手的國歌,卻非陳詩欣從小耳熟能詳的「中華民國國歌」;而是「國旗歌」(譯註:荒謬的是,現場卻不允許出現臺灣國旗)。陳詩欣也面朝,一面緩緩於體育館升起的「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旗幟敬禮,但旗子上面的「Chinese Taipei」,根本是個「並不存在」國家,這一切都突顯臺灣(在奧運場合),被迫接受政治「妥協」的荒誕現實。 《CNN》報導指出,政治「妥協」讓台灣得以參加奧運,但用的不是台灣的國旗、國名和國歌;此一現象,讓日愈增多的臺灣人十足氣憤。特別在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以及自己統治自己國家的「主權立場」,更加堅定之際,這種妥協行為,越來越讓台灣人火大。 「中華臺北」一中魔咒產物 中華民國於1971年,被迫離開聯合國。當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動議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代表。這與臺灣日愈發展為,不被限縮拘束的民主體制,其跟中國的一黨專制,更加形成尖銳對比;僅管如此,國際間多數國家,因看重北京,而拒絕跟臺灣發展正式外交關係。 承認臺灣為不同於北京政權的另1個國家,這類主張向來被中國蓄意阻撓,其中也包括體育賽事在內。中華台北奧會曾指出,早在1971年臺灣奧會的資格,就持續遭受來自中國的邊緣化排擠;臺灣因此在1976年、1980年兩度拒絕參加奧運。1979年國際奧會,通過了古屋決議案(Nagoya Resolution),給臺灣取個名字叫「中華台北」,參賽期間不能拿國旗、唱國歌。到了1981年,臺灣「妥協」了,正式接受這個「中華臺北」名號,並於1984年重新參加於巴爾幹半島,波士尼亞舉辦的塞拉耶佛(Sarajevo)冬季奧運。 臺灣認同升級 臺灣參加奧運,已經30多年,1981年妥協產生的「中華台北」參賽名號,始終被不少臺灣人認為並非妥適作為;如今,隨著臺灣認同的「全方位」轉向,使得中華台北一詞,越來越具有爭議性。根據國立政治大學的一項民調顯示,1991年只有13.6%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2004年則增加到45%;到了,今年5月間,台灣民意基金會(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高達80%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 尤其,新一代年輕人的臺灣認同表態,更是「立場鮮明」,此即反對中台經濟進一步「統合」的318太陽花學運,反黑箱服貿運動之崛起。 太陽花運動人士,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黃國昌,今年1月間接受《CNN》訪問時指出:臺灣希望跟中國維持和平關係;然而,並不意味,臺灣人必須犧牲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迎合中國。CNN還說,當臺灣人對於自己的內在身份認同,愈加確信不疑,許多人就會提出質問,為什麼不能用臺灣名號,走進國際社會? 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向《CNN》表示:台灣被稱為中華台北,根本是「無禮」。台灣奧運選手來自國內各地,而且種族背景各異,所以最好的隊名,就叫「台灣」。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FAPA)執行主任昆布勞(Coen Blaauw)向《CNN》表示,中華台北名號,有損台灣的國際地位,對於民主國家2300萬台灣人,不但是項侮辱,也擔心這項名號將「綁住臺灣。」他並表示:臺灣參與國際舞台的前提,不應任由北京恣意訂定玩弄,「否決」或「同意」權的遊戲規則。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DK Dang(譯註:應為陳重光,其舊名為陳南天),向《CNN》表示,希望臺灣總統蔡英文,向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施壓,允許台灣採用自己的參賽名稱。不過,臺灣總統府並沒有回應CNN記者的評論請求。中國方面,則維持一貫立場,暗示性提及,「兩個中國」在國際社會,絕對不被允許。       (2004年跆拳女將陳詩欣在雅典奧運,為臺灣奪得第一面金牌,但是會場上並未掛台灣國旗,頒獎時播放的曲目也非台灣國歌(只用國旗歌替代)。影片:YouTube/華視)
許銘洲/ 2016-08-08
為何油價跌落近5年來新低點

為何油價跌落近5年來新低點

 許銘洲/編譯 2014-12-20 23:45從全球石油市場的走勢來看,明年油價下跌壓力依然強大(網路圖片翻攝)12月上旬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一篇解讀油價持續下跌(Why the oil price is falling)的專文指出,從今年6月至今,國際原油價格已持續下降超過40%,目前每桶原油價格低於70美元;此創下近5年來,每桶原油價格115美元穩定趨勢的新低點。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顯示,縱使到了明年,從全球石油市場的走勢來看,油價下跌壓力,依然強大。就在今年11月27日,於維也納召開的一場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會議上,這個主宰全球全球石油市場近40%的組織,依舊無法達成抑制油價狂跌的趨勢。國際間無法達成石油減產協議的結果,導致依賴石油輸出做為經濟來源的一些產油國,如俄羅斯、奈及利亞、伊朗及委內瑞拉,災情慘重。國際油價的決定因素,一部份由1.)供需所決定,另一部份來自於2.)人們的預期。從「能源需求面」,它跟人類的經濟活動力是密切相關的;當北半球冬季,或夏季使用空調期間,其能源需求就強力上揚;至於「能源供應面」的產出,也會受到天候,以及地域政治情勢的干擾。當油價高檔期間,會促使生產者,增加投資設備,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原油產量;反之,低油價時,就沒有投資改善產油設備的需求。另一方面,從3.)人為干預油價層面來看,佔全球4成產油量的OPEC組織,以及日產近1千萬桶(約為OPEC組織的1/3)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都會對油價高低產生重大影響。以上為油價變動的大致圖像;接下來的4大因素,說明形成這一波國際低油價的一些內在關聯原因。首先,當石油面臨低度需求,係源自於經濟活動低落,生產效率提昇(致能源需求降低),以及從石油需求轉移至其它燃料的使用。其次,近來地域性政治危機並沒有影響到石油的產量,換言之,原油生產環境健全穩定。例如,合計一天產出4百萬桶的敘利亞、伊拉克,並沒有因政治動盪而影響其產出,其三、美國躍昇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美國本身雖不輸出石油,然而,近來的進口油量越來越少,從而造成國際原油的供過於求。第四項因素為,沙烏地以及波斯灣國家,不願意配合提高油價,來打亂其在國際原油市場的既定佔有率。總括而言,沙烏地這些產油國,當然可以立即採取斷然的減產措施,不過,他們並不希望抬高石油價格的利益,這些肥水落入,向來為其所嫌惡的俄羅斯、伊朗等國。另一方面,沙烏地國家對於低油價的容忍度相當高,而且其既有原油價值的存量高達9千億美元,且其原油生產成本相當低,每桶原油成本只有5-6美元。國際原油價格的大跌,還有其它的次要因素的影響,例如,美國一些原油裂解公司,因為預期油價將持續高漲,所以囤積了大量原油庫存。另外,一些西歐國家,過去在高油價時代,投注龐大資金於高價油田的開採,例如北極、北海等地的油田;現在,出現國際油價低廉,需求降低;然而資金、設備已經投資下去,就必須持續進行開採,否則,一旦中斷開採,損失將會更大。國際油價下跌,受創最劇烈的是一些,靠石油收入來支持其高價社會福利制度,以及從事昂貴外交冒險的國家;這些國家包括有俄羅斯(該國已經因為干預烏克蘭,遭受西方國家施加經濟制裁);伊朗(該國持續支付可觀經費,來支持敘利亞阿薩德的獨裁政權)。對於油價下跌所引發的經濟痛楚,以及連鎖效應,樂觀主義者認為,這將讓一些國家,從國際壓力事件中,汲取教訓。悲觀主義者則認為,一些產油國家將因而身受邊緣化命運,甚至,將遭到經濟危機風暴的襲擊。 
許銘洲/ 20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