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機場為何搞成這樣

讀者提供

 

陳衝/資深航空業從業人員

 
在2014年6月,桃機公司曾經依據某部落客寫的一篇《10+ best airports to spend a long layover》,敲鑼打鼓地發布了一條新聞,大意是說:「美國旅遊網站公布全球十大最佳消磨時間機場,桃園機場以全球第一座機場電子圖書館榮登榜上。」當時台灣各媒體都曾煞有介事的報導一番,如今看來,似乎是歪打正著的黑色幽默預言。3萬名以上的旅客,在大雨滂沱裡的桃機消磨掉時間,怎樣最佳?倒是看不出來。
 
從兩蔣時代以來,台灣、也就是我國的「中正國際機場」就有這種無聊的大頭病。一路「必歌頌」這項偉大的「十大建設」到現在,連新聞專業媒體都被唬得團團轉(還是有心配合)、疏於查證,看不出該部落客大學剛畢業,也不是從事旅遊或航空相關職業者,根本是個路人甲。
 
真正的路人乙是筆者。桃機37年來最混亂的時刻,我竟然因為出差回國而「躬逢其盛」。飛機抵達停機坪後,全機乘客集體被關在機艙裡達一個半小時以上,無法下來,只能透過電話跟外界聯繫。通訊群組中叮咚不停傳來各種壞消息:桃機聯外道路淹水了!要進機場去輪班的同事,氣急敗壞哀嚎塞在機場外兩公里的車陣中,進退不得;機場內正在當班的同事們,個個又熱又臭又被譙到沒力,由於從來沒看過航班起飛時間到了還有一百多位乘客沒出現的失控情形,傻眼到快說不出話來;不在機場的駐辦公室同事,則哭訴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電話爆線,而且都是來說他們到不了機場的旅客打進來狂罵……。
 
桃園機場公司依據《災害防救法》有關規定,為有效處理重大災害(如風災、水災、火災、毒性化學物質、輻射、生物病原、地震、海嘯、劫機、爆炸物及空難等)之防救應變措施,除成立「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災害應變小組」外,還編列了各類災害的緊急應變處理作業程序,但是似乎完全破功,所謂的災害應變小組功能與運作似乎無法發揮,幾乎無應變能力可言,甚至連對外資訊的整合與說明也慢半拍,讓機場陷入媒體所謂的孤島狀態。
 
豪雨、洪汛,並非不能關閉機場。細數近年世界各國國際機場因水患關閉者,包括曼谷廊曼機場、印度清奈機場、中國的上海虹橋機場與成都雙流機場、巴西聖保羅機場……等,挪威諾托登機場甚至近日因暴雨淹沒跑道,沖刷聯外高速公路與橋樑,還在兩周內關閉了兩次,美國休士頓機場從去年9月到今年4月,也有兩度關閉的紀錄。只要疏運旅客得宜,其實關閉機場並不丟臉。但是全球真正讓雨淹進國際機場的,恐怕真的只有第三世界經濟遲緩落後的國家,才會發生。這次桃園機場究竟有多麼出醜,讀者就可想而知了。
 
搽脂抹粉只能一時無法永遠掩藏事實的真相,桃機與其花大錢不停行銷廣告,趕政權交接不停發包工程,不如痛定思痛,全面體檢各項工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排序,嚴格審查包商品質,嚴格落實各項制度與規定,實實在在的演練緊急應變各項措施,惟有真誠做好每一件工作,才有可能成就真正優良機場的願景。基層員工與大官們共勉之。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