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闌尾的一百種想像

 「我們沒做到的事情,這些年輕人做到了」,作家馮光遠去年發動罷免立委吳育昇,不過未達十三%連署門檻而以失敗收場。去年四月學運結束後,由一群年輕上班族組成的割闌尾團隊則是透過網路科技、數據分析、大量志工捲土重來,創下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以來第一次罷免成案的紀錄,也難怪馮光遠會有種時不我與之感。

  • 割闌尾團隊(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割闌尾團隊(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 作家馮光遠。(記者廖振輝攝)

    作家馮光遠。(記者廖振輝攝)

現在,也有更多公民團體希望借助割闌尾的組織、網路行銷經驗來擴大影響力。

割闌尾的動員能量一開始來自於網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網友集結在一起,天馬行空的討論出各種方案與想像,接著透過hackpad等協作平台進行討論,在會議結束後,會議紀錄基本上已經完成,未能出席會議者也能透過這個平台跟上進度。

接著割闌尾成員會從方案中挑出可行性高者,立刻付諸執行,並在執行過程中慢慢修正錯誤,做出調整。大部分成員都參與了發想、決策(與爭吵)的過程,且在過程中找到自我的價值,以及對於公民社會的想像。

一名成員就說,「大家會覺得自己的付出,不是要成就另一個學運領袖,而是為了自己很爽,很有成就感」;且特別的是,割闌尾並沒有所謂的領袖,而是許許多多的無名志工組成。

割闌尾的組成中,有九成為忙碌的上班族,包括工程師、律師、醫生、模特兒、咖啡店長,這些人已經過一定程度的社會歷練,因此在討論決策的過程中,互相妥協、希望能盡快達成目標的共識速度也會較傳統社運團體高。

在實作方面,割闌尾團隊也透過網路科技、數據分析持續在網路與實體連署上保有能量,例如在臉書粉絲頁的經營上,就會透過「小編農場」,累積有用資訊,並定時發佈文章,甚至還會與其他粉絲頁或插畫家互動、舉辦活動,讓割闌尾粉絲頁在學運退潮後,仍能保有不錯的曝光與分享數。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