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什麽?建設什麽?─ 期盼蔡總統的第二年

 

      蔡英文總統就職滿一週年,大家都在檢討她帶領之下新政府這一年的政績;由各種民調數字而觀,可以看出滿意的人遠少於當初投票給她的人數。多數民調是把禍首指向薪資停滯、物價波動等經濟問題,以及年金、一例一休、同婚等改革爭議,我們有不同看法;至少對我們這些「老綠男」而言,對蔡總統的失望另有緣故。

      蔡總統日前在一次媒體專訪時對民調低落辯解:「我在就任前就設定第一年是『改革元年』,未來的一年則是『建設年』,政府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充分溝通和有效執行」。針對外界批評她沒有魄力,她反駁:「如果我沒有魄力,怎麼能夠在任期一開始就去解決年金問題?… 還有產業結構調整、社會住宅、長照財源和計畫、能源結構轉型、轉型正義、前瞻基礎建設,這些可以讓台灣改頭換面的工作都已經啟動。另外還有司法改革,已經要到了收攏的階段。」

      先改革再建設,先破而後立,話是不錯,但問題是蔡總統似乎把她的任務侷限在內政層次上,把她的魄力展現在行政效能上;我們要問的是:難道政黨輪替的功用僅此而已?改朝換代的意義不過爾爾?大家把大選當成一場「聖戰」來拼搏,只是因為中國國民黨的改革與建設不夠多、不夠快?

      的確,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不時會「換人做看看」,主要是因為過往的官箴廢弛、經濟凋疲、分配不公、社福不足,導致人民不滿;但對國際處境特殊的台灣而言,尤其是對關心國家前途的綠營選民而言,改正一些前朝施政上的「缺失」,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真的就是我們在這次大選拉下馬英九與國民爛黨的動能來源嗎?就是我們讓民進黨全面執政的終極目的嗎?果真如此膚淺的話,我們沒有比「羊咩咩」高明多少。劉曉波在《大國沈淪》書中批判中國「胡溫體制」說:政府「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只是一種「現代版牧羊術」,主政者恩賜性的「樂民所樂、憂民所憂」,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建設所揮霍的都是人民的納稅錢,而「羊群的仰望、奉獻、與馴順」卻支撐了「牧羊人的政績」,維護了獨裁政權。

      那麽我們選出民進黨總統的期待究竟何在?在上述那次專訪中,蔡總統似有似無地觸及了這個核心問題:她比喻台灣像是一艘船,「船航行在海上,會遇到各種氣候、風浪,有的時候考驗非常嚴峻,這時候該怎麼度過考驗,確保不會翻船,每個乘客都能平安,就是船長的責任。我是船長,我會負起掌舵的責任,讓這艘船安全開往目的地。」是的,船長對乘客的關心,誠然令人感動,但我們以為船長更大的責任在於掌穩船舵駛向「目的地」,而航程中翻船的風險,或乘客安全的顧慮,不應該成為改變「目的地」的藉口。


(2015.06.06蔡英文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訪華盛頓,轉自蔡英文臉書)

      或許蔡總統所謂的目的地,只是某個亮麗的經濟發展指標或傲人的社會福利水準,但我們認為,把台灣視為是一艘船,而大家在船上命運相繫、同舟共濟,所指的應該不只是經營一個經濟體或管理一個共同社區,而應解讀為更高層次的領導一個國家。台灣要駛向何方,或者更具體地說,台灣的國家定位何在,這個問題一直是蔡總統沒有明確作答的考卷,也是我們對新政府無法滿意的最重要原因。

      蔡總統或許會覺得冤枉,就在民進黨提名她為總統候選人之後不久,她對台灣何去何從的問題已經給過答案。2015年6月初她在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智庫(CSIS) 演說時如是說:「推動兩岸政策必須超越政黨的主張,考慮社會的共識,而台灣內部已有了廣泛的共識,就是維持現狀。…這符合各方的最佳利益,… 兩岸之間應珍惜並維護二十多年來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我將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持績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

      不管這個政策真的出自蔡英文團隊獨具慧眼觀察到的「台灣共識」、還是為了贏得葛萊儀、卜睿哲等美國政客誇獎一句「蔡英文不給中國生釁空間」,她冒然祭出「維持現狀」做為對中國政策的主軸,嚴格說來,不只是「超越」而更是「顛覆」了民進黨長久以來所推動的「公投、正名、制憲」等傳統理念,這些「國家正常化」的方案與「維持現狀」的立場完全沒有交集;前者毫無疑問是以「駛離中國」為航行方向,後者即使不是直接「駛向中國」,一旦考量她所謂「在堅實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的附註,至少帶有迂迴「駛向中國」的伏筆。真正的「維持現狀」至少應該像蔣經國當年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不是嗎?

      「好在」蔡英文的善意,換到的是中國當局的絕情,「維持現狀」並不能滿足對方「九二共識」的價碼,以致於蔡總統就任後,中國在各方面的打壓接踵而至:譬如鼓動甘比亞與我斷交、排除台灣參與多邊經濟協定、阻擋台灣列席「國際刑警組織」與「國際衛生大會」、派遺航母及戰機環行台灣、脅迫各國將台籍嫌犯先遣送中國、綁架台灣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恐嚇日本不得對台友善、策動退將赴中朝覲習匪、收買現役軍官在台竊取軍情,至於佈建第五縱隊伺機製造社會不安,更不知凡幾。

      我們注意到,一年來蔡總統「委曲求全」的策略不受影響,一方面仍然堅持「維持現狀、發展關係」的喊話,另一方面又把一個更溫情的「口頭禪」掛在嘴邊,那就是對中國的「期盼」或「希望」,特別是在外國媒體的專訪時、或對國際社會發聲時,總會出現這類天真爛漫的字眼,好像訴諸事理猶嫌不足,必須再動之以情。我們無從得知以下這些文稿出自哪位幕僚之手,但建議在內閣改組之先,不妨考慮換個比較不會做「白日夢」的人:

      “「我方確保零意外,期盼透過各種管道能逐步建立互信」、「期盼習近平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展現多一點彈性」、「期盼他能體會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台灣的領袖必須遵照民意」、「希望兩岸和平發展能一步步走出來」、「維持台海和平以及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發展,是各方共同的期待」、「期盼兩岸執政黨能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我們期待相關國家能秉持相同方式進行協商,來和平解決南海爭議」、「與川普通話,以窄化的方式看待並沒有必要,期盼用正面看待」、「希望未來在新形勢下,共同致力於開展兩岸良性互動,創造有利區域和平繁榮與安定發展的格局」、「我盼望對岸的領導人,能夠正確解讀去年選舉的意義,以及從去年開始,台灣不斷釋出的善意」。”

      歷史一再証明:把和平的希望寄託在敵人的身上,結局就是本身的滅亡;二戰時期歐洲各國對納粹德國的一讓再讓,不但沒有使希特勒自我收斂、適可而止,反而胃口越養越大,企圖與日本聯手統治全世界。邱吉爾有個比喻很生動:「姑息主義者像是餵鱷魚的人,一心只希望鱷魚最後才吃他」,但不論先吃後吃,討好縱容野心侵略者,最後都是死路一條。對付中國這種敵人,不是訴諸道義、訴諸理性,更不是放低身段、好言相勸,任何息事寧人的企圖只會使對方得寸進尺、變本加利;蔡總統如果到今天還對中國當局有所「期盼」,恐怕先會失去我們這些選民對新政府的最後一絲期盼。


(邱吉爾對姑息主義 Appeasement 的比喻,圖/AZ Quotes)

      美國傑佛森總統 (Thomas Jefferson) 曾說:「政府能『為』(do for) 人民做些什麽,要看政府『對』(do to) 人民做了什麽」,台灣今日號稱民主自由,藍紅選民卻不顧民主自由得來不易,必須全方珍惜保護,反而處心積慮要把台灣送入中國的虎口,希望自己最後才被吃。這種變態心理正是以往統治者「對」人民心智所造成的最大傷害與扭曲,再多的錢淹腳目也難以彌補。新政府真要改革、真要建設,請在面對中國的威脅時,挺直腰桿、不假辭色,不要再滋長中國「軟土深掘」的幻想。

      期待蔡總統執政的第二年,改革的是民心、建設的是國格。

< 資料來源:綠色逗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師孟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