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台灣模式防疫

 

亞洲疫情最近又有升溫狀況,但台灣確症人數確並未急速上升,其來有自,因為防疫不外乎邊境、社區和醫院三條防線,台灣能夠獨步全球(除了一些小國),將確診人數降低到人口數的○‧一%以下,主要原因在於完善的邊境防疫「檢疫隔離」可把病毒阻絕於社區,即使有漏網到社區,也能透過嚴密的通報系統,及時「篩檢」、「疫調」、「匡列」及「隔離」,阻絕疫情在社區之外;若感染者症狀較嚴重,則藉由最後一道醫院防線救治,減少死傷。上述「台灣模式」是民衆能正常上課生活的最大功臣,而此更是第一線及指揮中心所有的防疫人員辛苦付出及全民共同的努力成果。

然而,國境未來依然將面臨全面開放的壓力,Omicron等變異株雖趨向無症狀、輕症化,但卻具有強大的傳播力,未來十倍、百倍的國人確診仍屬可能,只是時間長短問題。當然,這時間越長越好,若等到次世代疫苗、治療藥物已大量生產之時,對民眾衝擊愈小,自然也較能接受,對政治及經濟的影響也較輕微,這是當前要努力的目標。

當前防疫政策不宜躁進,一下子就全面開放,因為若干國家目前疫情嚴重,已不得不採開放與病毒共存策略。目前國內疫情,還在能夠控制的範圍,指揮中心積極防堵,便是爭取時間,等待次世代疫苗、治療藥物已大量生產之時,讓疫情對大家衝擊最小。

面對未來後疫情時代,「清零」應非首要目標,建議政府朝以下兩方面進行:一,逐步開放邊境,漸進式地開放商務、觀光等國際交流,振興國內經濟;二,擬定疫情傳播各階段的因應策略,坦誠說明疫情進入社會是必然自然演進過程,逐步向民眾溝通未來與病毒共存的可行方式。

新冠肺炎病毒消失之日遙遙無期,唯有建立民眾正確的防疫觀念態度,在疫情不同的發展階段,讓民眾了解如何因應自保,才能使台灣社會與流感化的新冠肺炎順利共存。

(作者是國策顧問)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