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的歷史故事

【房價的歷史故事】

中國第一次針對房屋而收的稅金,是唐朝的「間架稅」。「間」是房屋的數量,「架」則是房屋前後的兩根柱子,兩架為一間。間架稅的徵收標準,是官員直接進入民宅,計算房屋大小,再根據房屋所在區段與品質好壞,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依此標準收稅。間架稅不只是中國第一次出現的房屋稅,更可以視為另類的豪宅稅,因為上等房屋的稅金是下等房屋的四倍。不要小看四倍好像沒很多的樣子,對那些不只三個華麗窟的有錢狡兔來說,必須為名下所有豪宅繳納的間架稅,加起來就足夠讓他們心頭淌血了。

間架稅並不是唐政府推出來打房用的,而是斂財用的,政府沒錢打仗,便把腦筋動到老百姓的口袋裡。間架稅推出時只適用於首都長安,理由很簡單,一來沒人力對全國房屋進行估價作業,二來用膝蓋想也知道長安的上等房屋一定最多。但問題來了,充當估價員的都是小吏,哪個人那麼白目敢去權貴家敲門說「估房價了,開門!」於是間架稅天生注定只能擾到民,不能擾到貴,所以剛出台就招民怨,不到半年就夭折,無疾而終了。

到了宋朝,因為經濟發達,城市化的情形很明顯,人民愛往大都市移動,因此造成都市地區的房屋供不應求,房價因而節節上漲。這情況又以首都汴京(開封)最為顯著,由於房價太高,以至於連官員看了都要大搖其頭,口袋不夠深的官員,只好退而求其次,改用租的。

當時沒有興建公寓大樓的建築技術,與今天相比,古代都會區相同面積能居住的人口非常少,擁有超過一百萬人口的首都汴京,房價因此高不可攀。蘇東坡的老弟蘇轍,在中央當中階官員,沒錢在首都買房屋,不得不租屋。蘇轍因此經常寫詩顧影自憐:「我生髮半白,四海無尺椽」、「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直到他退休後,才終於在許州(河南省許昌市)買了房屋,他特別寫詩慶祝:「平生未有三間屋,今歲初成百步廊。欲趁閒年就新宅,不辭暑月臥斜陽。」我們在千年以後,彷彿都能在讀這首詩時聽到蘇轍入厝時爽翻天的鞭炮聲了。

蘇轍熬到七老八十才有殼,但許州相對於首都汴京,約同於蘆竹和台北之比,在半都市半鄉村的地方買房子還耗上高薪的宋朝官員一輩子的時間,大家便可一窺宋朝首都房價有多恐怖。宰相李沆為官清廉,這就注定他住不起首都的好房子。他在汴京的住家,客廳面積「僅容旋馬」,也就是只容得下一匹馬原地打轉,和我家差不多。堂堂帝國宰相住得這麼寒酸,是無可奈何的事,誰叫李沆不貪汙呢?南宋哲學家朱熹說北宋的中央官員大多買不起房子,只能租屋居住:「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亦是賃屋。」(《朱子語類.高宗朝》)而且有些大官付不起高房租,還只能租地段非常差的廉價房屋。宋真宗的副宰相楊礪去世,宋真宗特地乘坐馬車去楊礪的租屋處致哀,沒想到楊礪租的房子位在狹窄的巷弄內,馬車竟然進不去。當時正在下雨,為表對忠臣的敬意,宋真宗改用步行,踩著一地積水進入楊宅,看到副宰相住得這麼簡陋,忍不住感嘆良久。

當時首都的豪宅,價格動輒是普通房屋的十倍以上,換算成新台幣,戶戶基本價都是一兩億,就算打對折,為官比較廉潔的官員,依舊只有望樓興嘆的分。有人分析,當時帝都汴京的普通房屋,以一般公務員的薪水,不吃不喝得存上兩三百年才買得起,比現在的台北市民還慘。

宋仁宗為了解決官員住的問題,對有辦法囤房的官員下了一道「限購令」,規定官員只准買一棟自住的房屋,不許買第二棟,但並沒成功打壓房價。其後的宋神宗並不出手管制首都房價,而是直接興建公宅給官員住,以免官員落得在天子腳下過得不夠體面的窘境。(「自神宗置東西府,宰相方有第」,語出《朱子語類.高宗朝》)官員住不起房,一般百姓的居住正義自然只能在夢中實現。汴京普通百姓的家,與其說是「房屋」,不如說是「雞舍」。貧窮小市民只能在箱子大小般的屋子裡,用幾塊木板發揮空間創意,這邊架那邊疊地做出隔間,小孩子甚至睡在架於半空中的木板上,父母親睡下面,隨時準備「接球」。金帝國大軍迫使宋室南渡後,大批皇親國戚與落難官員全擠進江南各大城市,造成江南短期內出現房屋供應緊張的現象,南宋首都杭州既是天龍國,又是風景名勝,房價自然是天文數字。南宋的房價居高不下問題,直到被蒙古滅了國之前,都沒被解決過。 

宋朝之所以會出現高房價現象,原因並不希奇,不過就是簡單的供需法則而已。有購屋需求的人一多,自然而然會推升房價,在正常情況下,你幾時看過想住市中心的人增加,市中心房價卻長期不動如山,甚至崩盤的?古代就已經是這樣,現代何嘗能例外於這個經濟法則?

要如何解決大城市的居住問題,是一門很艱深的學問,不可能喊喊口號,提個自認為很棒所以不必討論的政策,就能獲得妥善的處理。經濟問題才不是左派想的那麼乾淨俐落,真要那麼簡單的話,唐朝這種帝王話說了就算的體制,為什麼一間豪宅的稅都課不到?宋朝這樣獨裁專制的政體,一道禁止囤房,不得反抗的限購詔令都下了,為什麼依舊無法壓低房價?這值得大家深思。

在我看來,中華文化圈內的房價問題,誰執政恐怕都解決不了,除非誰有辦法徹底剷除中華文化中「有土斯有財」這種根深柢固的小農思想。像蘇洵,當個小官,拚了一輩子,年過五十歲時咬牙借錢買了房子,結果卻只開心住了七年就去世。人死就算了,一屁股的房債全落在兩個兒子蘇軾與蘇轍身上,兩兄弟花了好久才還完老爸遺留的債務,自己卻拒絕接受教訓,又步上老爸的後塵,兩人都在年過半百後才擁有人生的第一間房子,也同樣都身揹債款度過後半生。

你一定會覺得三蘇父子這是何苦來哉?

這就是傳統文化最可觀的威力。想要台北的房子人人都買得起或至少租得起?自有住宅是一個人的財力證明,以及男人擁有房屋就擁有婚配優勢這兩大中華文化觀念,先想辦法消滅再說吧!

< 資料來源:莊河伯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莊河伯

莊河伯
趺坐絕岬涵宏器,五車經史耕桃李。騁遊童園已忘齡,望海一笑夫子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