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藍對立—延長兵役vs. 投降不當兵

 

由於這是筆者提出的台灣政治社會學專有名詞,還是要解釋一下,軍、藍對立就是軍方和藍(紅)營之間的矛盾。

上一次出現這個現象是今年年初,備役陸軍少將于北辰宣布退出國民黨,于或許因為各種原因和國民黨漸行漸遠,但最核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抗共保台軍人不再見容於整個都已紅通通、算是共產黨傀儡的國民黨。

那為什麼會有軍、藍分裂或者軍、藍對立這樣的特殊名詞出現?因為過去黨政軍不分,雖然臺灣民主化後軍隊已正式國家化,不管是陸海空憲兵政戰確實都是中立化的,但我也當過志願役軍人,當時就發現:軍中確實什麼立場都有,但有一個特別的狀況,支持意識形態偏藍的個體,往往明目張膽地罵執政黨(快退伍時,民進黨剛剛執政半年),但立場偏綠的,幾乎都只在私底下聊,而這樣真有行政中立嗎?

法律制度上,軍隊確實已國家化,但內部想法卻非如此,正常狀況下可能還要再過個四十年左右才會改變,但因為二○一二年以後,國共邁向第四次合作,讓軍隊發現問題不對,而這樣的狀況在二○一六年以後,現在的執政黨極力提升軍人的社會地位,連上將以上的人都給予肯定,「比較」就出現了,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海軍上將,以及前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都對執政黨提升國軍戰力的做法讚譽有加,前題是這兩個人在軍中是不合的,大家都知道,但兩人在此事上卻是立場一致。

我永遠記得,大學時曾聽過一句貽笑大方的話:如果國軍與共軍都是中國軍。那請問你把古寧頭與八二三那些奮勇抗敵的國軍,當成什麼?

假設于北辰退出國民黨,是軍、藍分裂階段,那經過這一年,分裂已經變成對立,也變相證明國民黨並未在國共統合這條路上面踩剎車,反而是繼續踩油門,看看選後劉兆玄帶了一大批親中的買辦(這些人很多甚至不是所謂的台商或企業)去中國,朱立倫還跑出來說這是正常交流,要說是地方選舉大贏開始傲慢,也不為過了。

趙少康說,他只要當選二○二四總統,兵役回復四個月,慘遭退役政戰上校黃澎孝批評,馬英九對於國防裁減還不僅於縮短役期,二○一五年馬習會前甚至提出「勇固案」,嘗試將台灣兵力降為十七到十九萬人,同時說四個月役期本來就是國民黨故意弄出來的陷阱。尤其是當國防部長邱國正出來表示可能確定恢復一年役期時,國民黨就開始帶出厭戰的風向。

個人認為,台灣民眾要仔細思考了,未來給國民黨執政,你的子弟可能變成要當解放軍兩年兵,而敵人是美軍外加日本自衛隊。

(作者是退役少校政治作戰官,目前就讀印度金德爾大學博士班)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