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和解的台灣啟示錄

日相岸田文雄與韓國總統尹錫悅本月七日在首爾會面,岸田文雄在會後表示:對於日本在殖民時期給韓國人民造成的苦難,他備感心痛。尹錫悅也回應:歷史問題的存在不意味著兩國不能更近一步加深關係。面對區域威脅,日韓雙方在民主價值以及加強供應鏈安全的立場越趨一致,有助於「亞洲北約」的概念從理論走向落實。

南韓總統尹錫悅(右)7日接待來訪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雙方就經濟交流和防衛合作舉行會談。(歐新社)

 

筆者認為,亞洲北約的概念在近年逐漸浮上檯面,其中最難克服的問題,即是日韓雙方的歷史情結。亞洲北約的概念在二○二二年的北約峰會即可看出雛型,日韓澳紐四個非北大西洋國家首次被邀請參加,而印度則在二○二三年與北約進行戰略對話,甚至派遣戰機前往法國參加北約的聯合演習。以上種種都回應了英國在今年初的呼籲,即「建立一個與北約相仿的模式,確保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和安全」。

事實上,不管是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量,抑或推廣民主價值在國際社會建立準則和規範,北約在蘇聯瓦解後堅持至今早具有「不只侷限於歐洲」的特徵,不論是面對跨國恐怖主義威脅或中國的崛起,北約具有輻射全球特別是印太地區的能力,近年亞洲北約的概念被討論即是其中一例。

就日韓而言,面對中國以及北韓對區域安全的挑戰,亞洲北約的「均勢」構想長遠來說是對雙方有益的,因此對殖民歷史傷痛的諒解可以為此構想提供落實的條件。

而面對日趨升高的台海局勢,看到世仇日韓對彼此的諒解,台灣內部更應該有「面對中國兵臨城下,即便無雄兵百萬也不可束手待斃的精神」,做好該有的準備,並且深化與區域夥伴的合作,發展不對稱戰力,以嚇阻中國犯台野心。

(作者為台灣基進青年部專員、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大二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