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錫民相關文章

值得認識的清水地熱電廠

值得認識的清水地熱電廠

台灣第一座地熱電廠1981年開始運轉,後因地熱井結垢阻塞,管線鏽蝕,1993年11月關廠。這座宜蘭清水地熱電廠,透過促參法招商興建,二十三日重新啟用,以4.2MW(百萬瓦)的基載容量,每年提供2,500萬度的綠電,可供一萬戶家庭用電,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里程碑。 清水地熱電廠已於10月27日取得電業執照。(記者林菁樺攝)     地熱發電是再生能源當中,最具開發潛力的潔淨能源,發電容量因子約為74.5%,場址如果搭配最新發電技術,甚至可達90%以上;獨有的基載發電能力,與傳統電廠不相上下。 根據研究資料及理論計算,地殼蘊藏在十公里內的能量約有1.3×1027焦耳,可供應全球能源使用217萬年。以可開採技術能力保守估算,地熱發電潛能(在70%的機率下)可達1,200 GWe(吉瓦)。 地熱系統依據開採型態可分為「傳統地熱」及「深層地熱」兩種。傳統地熱發電開發約有百年歷史,發電技術較為成熟。相較於傳統地熱之開發,深層地熱在炙熱岩層製造人工裂隙,並注入流體,擷取及利用熱能發電,潛力更為豐沛。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構造帶,火山活動與板塊擠壓活躍,估計傳統地熱發電潛能約有989 MWe,深層地熱潛能約31.8 GWe,如能善加利用,不僅可減少化石能源的依賴,更有助於能源開發應用的多元化與自主性。 在技術層面上,美國、歐盟、澳洲正致力於研發新穎的探勘、鑽井及人工儲集層技術,以求降低建廠成本、提高發電效率與增加使用壽命。學界、業界普遍認為,臺灣未來可適度引進國外經驗與技術,縮短前期技術養成時程,配合臺灣資源特性,進行以下工作: 一、建立臺灣地熱探勘資料庫,以提供地熱開發場址選定參考。 二、引進深鑽技術及高壓水力破裂技術,以增強人工裂隙製造技術、地熱井產能、及降低成本。 三、因應地層特性,研發地熱儲集層應用技術,以降低年維護成本。 四、研發適用水質的結垢抑制劑,提升熱流系統壽命。 五、以傳統地熱電廠的營運開發,提升本土技術與產業信心,並朝深層地熱發電的目標邁進。(作者為工研院能環所前研究員)
呂錫民 2021-11-26
反核聲浪與頁岩氣革命

反核聲浪與頁岩氣革命

  美國從頁岩當中成功地生產天然氣可說是廿一世紀人類最具里程碑的事件,結合水平鑽井和水力壓裂,從不滲透頁岩層,擷取大量的天然氣,在以前是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或不具經濟性的生產。但是,在不到十年當中,美國從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轉而變成天然氣自給自足的國家,從二○○○到二○一○年,美國頁岩氣的生產量成長十二倍,使得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在二○一二年觸及歷史新低。依據目前的消費速度,美國天然氣蘊藏量能提供一百年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天然氣產量在去年,是自一九八二年以來,首次超越俄羅斯。美國頁岩氣同時刺激經濟的成長,光二○一○年之前,就在國內創造六十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為反映此一低天然氣價格,增加燃氣發電的緣故,在二○○六年和二○一一年之間,使得美國從化石燃料燃燒的碳排放量,減少了四三○百萬公噸二氧化碳(7.7%),也讓美國成為全球溫氣減量之翹楚。另一方面,歐盟儘管盡最大努力因應氣候變化,但是期間歐盟的減碳量僅為美國的一半,部分原因是為了應付高價的天然氣,而增加燃煤發電,另外原因是碳交易策略的失敗,以及核能的逐步淘汰。 由於美國天然氣供應的急遽增加,其他擁有頁岩氣蘊藏但仍需進口天然氣的國家,例如,中國、英國和土耳其,現在也專注於此項資源的開發。其中,最顯著者—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者,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頁岩氣資源蘊藏國,已經設定積極目標,追隨美國的腳步,準備從二○一二年的零產量,提升到二○一五年的六十五億立方公尺,及二○二○年的八百至一千億立方公尺,亦即,目前總天然氣消耗量的四分之一。 目前,基於上述緣由,國內有不少學者提出以天然氣發電替代核能與燃煤發電的建議,根據能源統計資料,國內天然氣發電占比由二○○二年的13.2%躍升至二○一二年的26.9%,相對地發電量也成長一.五六倍,燃氣發電逐年上升的趨勢,確實有希望成為台灣主要電力供應來源。天然氣發電的其他優點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數據,燃氣電廠建廠成本特別便宜,是燃煤電廠的二分之一以下,更是核能電廠的約十分之一,燃氣電廠維運成本也是最便宜的,建廠時間更不會像核能電廠拖得那麼久。另外,燃氣電廠啟動快,經常成為國內電力調度或紓解尖峰負載的主要角色。總之,隨著全球天然氣如風起雲湧般的興起,繼之一片反核聲浪當中,如以最佳能源政策考量,天然氣的發展真可謂方興未艾,值得期待。 (作者為退休能源研究員)
呂錫民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