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鉦相關文章

你們現在連演都不演了?

你們現在連演都不演了?

中國首艘自製航空母艦日前南下通過台灣海峽,美、日派艦尾隨,國軍更是全程戒備,結果,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反為中國解放軍叫屈,說台灣海峽是公海,任何國家的軍艦都有權利通過,指責政府相關應處是「刻意泛政治化」。 中國首艘自製航艦002型航艦在蔡英文總統宣布2020搭檔人選之際傳出通過台灣海峽。(資料照,法新社)   曾委員,雖然人民都知道貴黨一向親中媚共,但自從貴黨提出「紅色」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後,你們現在連演都不演了?身為國會議員,在這種事關國家安全的議題上,竟大剌剌幫敵國說話,難看! 解放軍航母通過台海,儘管其未正式服役,但仍有實質威脅的意義,國軍對於在家門口耀武揚威的敵人,怎能不應處?政府怎能不宣示立場?何來「泛政治化」? 國民黨的毛病,就在於中國情結太深,以致無法掌握敵我分寸,一旦事涉中國,就會忘了自己是哪國的官員,哪國的人民選出來的。所以,當政府力推「中共代理人」修法,設法防堵中國滲透時,國民黨強力阻擋,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台勢力的保護者;當中國政府花重金大肆收購我國社群網站的粉絲專頁,企圖掌控台灣輿論時,國民黨反跳出來「做實驗」,教人民如何自創假帳號再向自己提出收購,譏諷數十個收到收購私訊的民間粉專都是「一四五○」,完美充當中共的辯護者。 古云料敵從寬,別說中國滲透和收購粉專之事證據確鑿,縱使只是繪聲繪影,也應該嚴加戒備,防患未然,避免中國真的侵害到我國主權和民主體制才是,哪有像國民黨這樣,不只不警覺,反倒急著先幫對方說話,批評是自己人誤會、想太多? 有這種時時刻刻為敵國辯護、著想的最大在野黨,國軍還需要敵人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羅鉦 2019-11-19
看藍營污名化大法官

看藍營污名化大法官

立法院臨時會通過四位新任大法官人事任命案,藍營對此冷嘲熱諷,但立論謬誤百出。 例如,批評蔡英文總統任內提名兩次,是獨斷專行,但前總統陳水扁也提名兩次(二○○三、二○○七年),前總統馬英九更提名四次之多(二○○八、二○一○、二○一一、二○一五年),相較前人,蔡總統並無特別優勢之處。 立法院表決大法官人事案,台大法律系教授謝銘洋(左一)、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右一)、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兼院長楊惠欽(左二)、考選部長蔡宗珍(右二)等4人票數均過門檻。(資料照)   再則,批評蔡總統任期僅餘一年,仍執意提名,是剝奪未來總統的提名權。但總統提名大法官,乃憲法賦予之職權,大法官一旦出缺,總統依法提名,何錯之有?難道要放任不管,遇缺不補,任由大法官會議和憲法法庭人力不足?何況,扁和馬也都在自己的兩個任期將屆的前一年遂行提名,為何獨批蔡?蔡明年如果連任呢?剝奪誰的權力了? 然後,批評蔡總統提名的大法官將達十一人,佔總額十五位大法官的三分之二以上,能主導釋憲結果,權力制衡形同虛設。但究其實,這是憲政制度設計使然,如要改變,只能修憲,單純壓制現任總統的人事任命權,並非治本之道。更何況,馬前總統在二○一五年提名四位大法官後,司法院曾出現十五位大法官都是由同一總統(馬)提名的情況,藍營當時不僅毫無異議,還幫忙護航促成,豈非立場前後不一? 而且,由誰提名也並非就代表其人的立場傾向,比如二○一七年五月,司法院公布同婚釋憲結果,明顯與藍營立場不符,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賴士葆更痛批是「政治釋憲」,但當時的大法官結構,半數以上是由馬前總統提名的。由此可見,大法官不必然迎合提名總統的黨籍意識形態。 個人認為,藍營之所以批評,主要著眼於將來的「不當黨產條例」釋憲,步驟是,先污名化大法官,一旦釋憲結果不如預期,就能名正言順提出質疑和號召對抗,進而攫取政治利益。因此,吾人實不需隨之起舞。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新北市民)
羅鉦 2019-06-29
保密防諜,國民黨怕什麼

保密防諜,國民黨怕什麼

  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機密保護法」,延長涉密人員管制出國年限,加重洩密刑責,藍營群起反彈。國民黨中央說修法是「因人設事、選舉考量」,質疑是為了「卡」前總統馬英九與前副總統吳敦義。但此說不通:(一)縱使將來提出申請,根據新法,政府「得」延長管制年限,也就是政府有裁量權,不一定會否決,端視屆時情況而定,現在就開始喊冤會不會太早?(二)修法條文並非只針對「中國國民黨籍」卸任官員,而是一視同仁,民進黨卸任官員也須納管,何來「因人設事」?(三)防範洩密乃全民共識,執政黨順應輿論修法,何謂「選舉考量」?國民黨能明確指出民進黨將因本次修法獲得多少選票嗎? 馬英九辦公室批評修法是「戕害民主價值,升高政治對立」,同樣毫無道理:(一)防範洩密,嚴懲共諜,怎會對民主價值有害?應該是有益才對;(二)朝野之所以經年對立,國民黨「逢綠必反」難道都沒責任?在「保密防諜」這種具有高度社會共識的事項上,國民黨都不願妥協,所謂「升高政治對立」,豈非一根手指指別人,四根手指指自己?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江啟臣指責修法「侵害人民基本權利,有違憲之虞」,但修法前同樣也有管制規定和罰則,那時怎不見江總召為人民基本權利和憲法挺身而戰?選舉日近,才開始大做文章,豈非印證了國民黨中央說的「選舉考量」? 歸根究柢,「平日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國民黨人為了修法嚴懲洩密一事,個個膽戰心驚,疾呼反對,這種心虛反應,要人民如何相信該黨是在顧慮台灣利益?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新北市民)
羅鉦 2019-05-09
韓國瑜四點「與眾不同」

韓國瑜四點「與眾不同」

高雄市長韓國瑜密會中國統戰官員,引發外界撻伐,藍媒統媒隨即以綠營政治人物也曾訪中為例,試圖掩護,卻掩蓋不住韓市長此行的「與眾不同」: 第一,韓市長進了中聯辦,這是綠營政治人物沒有做到的。 第二,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引起舉國憤慨之際,還與一國兩制執行機關中聯辦的主任闢室密談,這個時間點的選擇,也是綠營政治人物不敢想的。 第三,陳菊訪中,當著中國官員的面說出「中央政府馬總統」。賴清德訪中,不僅口稱「李登輝總統」、「陳水扁總統」,甚至大談台獨和八九民運,展現民選政治人物的自由民主形象。至於韓市長,雖然說出「西元一九一二年開始,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創立了中華民國」,問題是,這種敘事方式不過陳述歷史事實,且是連中共當局都認可的說法,有什麼好值得藍媒統媒歌頌?韓另說自己是「孫中山先生的信徒」,但連習近平都說「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忠實的繼承者」,證明韓市長的話並未逾越中共的詮釋範圍,毫無突破,甚至還有點彼此唱和,何來「厲害了我的韓總」(中國時報語)?韓還是等到中國官員離開後才敢說,反倒在會談時對方提到了「九二共識」,應該輪到他藉此闡明國民黨一貫主張的「一中各表」,及裡面的「中華民國」時,韓市長卻又噤聲不語,到底是「厲害」在哪? 第四,韓市長訪中適逢大選年,韓又被認為是國民黨總統提名熱門人選,與藍媒統媒列舉的陳菊、蘇治芬、張花冠、陳光復、曹啟鴻等赴中綠營縣市長相比,分量明顯不同。身為可能的台灣總統,還能和中國統戰官員杯觥交錯,這也是綠營無論哪位有志大位的政治人物絕不敢做的。 最後,國民黨必須反思,為什麼其他台灣人赴中訪問沒事,國民黨人赴中訪問卻總是搞得大家緊張兮兮,時刻緊盯其言行?甚至連香港的議員、媒體和學者都同聲批判?這又是綠營政治人物望塵莫及的地方了! (作者就讀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新北市民)
羅鉦 2019-03-29
真要講輸贏? 那就來吧!

真要講輸贏? 那就來吧!

立委補選結束,「韓流」的虛無本質現形,藍媒統媒眼見連月吹捧的神話破功,立刻開始造謠補破網。首先,說藍營的輸,是「非戰之罪」,而以高雄市長韓國瑜「輸不算輸,贏不算贏」的形上學語法為代表。
羅鉦 2019-03-18
趙春山與歐陽龍

趙春山與歐陽龍

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家安全會議,提案反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淡江大學趙春山教授接受媒體訪問,呼籲執政黨「少談意識形態,多為百姓民生著想」。話是不錯,但蔡政府提醒國人注意敵國的統戰分化,強化法制防範竊密滲透,呼籲團結、堅拒干預內政,就不是攸關民生社稷?哪一項不是為百姓著想?至於「意識形態」,七點綱領哪一點是要求民眾「票投民進黨」?更可議的是,趙教授不僅說「台式民主不見得可以適用在大陸」,為中國的威權體制開脫,甚至說「看看現在台式民主,哪一項可以值得拿出來驕傲?」筆者認為,民主制度「值得拿出來驕傲」之處,就在於可以讓趙教授大肆批評政府,而不用害怕下班途中「被失蹤」;能讓他接受媒體訪問,暢所欲言,而不用擔心秘密警察找上門;能透過定期選舉,讓自己討厭的蔡政府準時下台,而不用擔憂其修憲取消連任限制,成了「萬歲爺」。這些,不值得驕傲嗎? 國民黨發言人歐陽龍則說,這場國安會議是「綠安會議」,「充滿選舉考量」。問題是,歐陽發言人或國民黨能證明這七點綱領能為蔡英文或民進黨掙得多少選票?還是歐陽發言人這種膝反射式的批評才真是「充滿選舉考量」? 平心而論,蔡總統提出的七點綱領,縱然換成國民黨籍總統執政,也是不易之理,難道國民黨重返執政,就不要防範統戰滲透?就不要民主監督機制?就不要連結國際社會?就不要維護國家安全?就不要提升國軍戰力?就不要捍衛國家主權? 光看學界、政界這兩人的反應,就知道總統提到中國「對我國進行輿論操弄、社會滲透」、「從內部直接破壞民主體制」言有所本。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新北市民)
羅鉦 2019-03-15
連一張嘴也輸給國民黨

連一張嘴也輸給國民黨

  民進黨檢討九合一敗選,有中執委指出,現行諸多「失民心」的政策,其實都是國民黨執政時拍板,民進黨基於政策延續性,「概括承受」的,如今卻成為始作俑者國民黨的攻擊箭靶。 以深澳電廠為例,朱立倫及其指定接班人侯友宜在選舉期間大力批判,殊不知,此案是朱任行政院副院長時於二○一○年三月召開「節能減碳推動會」,裁示經建會(現國發會)「儘速審議」的「火力電廠汰舊換新計畫」之一,並在當年和後兩年各編列約二至五億元不等預算籌建。然而選舉一到,相關人等立刻罹患失憶症,朱說「不能為了發電忽略市民健康」,國民黨甚至針對這個自己當年的政策提出反對公投,競相搧自己巴掌,偽善至極。 地價稅飆漲亦被認為是敗選原因。稅增與否,依「平均地權條例」規定,取決於「公告地價」,而公告地價調漲卻是源於國民黨執政時期內政部李鴻源部長的「將公告地價提升至市價九成」政策目標;而當時財政部力推的「實價登錄」,對地價稅、房屋稅和土增稅同樣有助漲效果。直到民進黨重返執政,才在一年半後大幅調降公告地價,包括眾所矚目的台中市,市區大降百分之六.三六。 其他招致民怨的議題,如空污(源於國民黨錯誤產業政策,民進黨上台兩年,細懸浮微粒濃度降幅逾一成六,紅色警戒次數降五成四)、新南向(為高度依賴中國善意的錯誤發展模式踩煞車)、年金改革(當年國民黨籍考試院關中院長對退休軍公教的「政府是給你養老,不是讓你養尊處優」評語,言猶在耳),也無一不是在幫國民黨擦屁股,或完成其未竟之業。 因此,民進黨與其檢討政策,不如檢討自己的一張拙嘴,此後積極說明政策來龍去脈與民溝通,勿讓民眾產生錯覺,以為前人當家時,這個家是乾淨的,愛河的水是可以喝的。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羅鉦 2018-12-08
成為第一個倒向中國的骨牌?

成為第一個倒向中國的骨牌?

九合一選舉落幕,執政黨大敗,所謂「最新民意」各自表述,有些解讀則明顯刻意誤導,恐怕不是台灣民眾在投下神聖一票時所預料得到的。 例如,選舉結果出爐,某親中媒體立即為文「韓流反映民心 兩岸好台灣才會好」,將本該單純聚焦經濟和民生議題的地方選舉,上綱到兩岸政策的複決。文中甚至引用中共官媒「環球時報」評論,說我國執政黨「邪門歪道」、「對抗大陸…注定是沒有前途的」,儼然中共喉舌。可說是刻意扭曲最新民意為特定意識形態加持。 「境外勢力」也不遑多讓。除了中國國台辦網站解讀選舉意義是「台獨的破產」,還分析韓國瑜勝選原因是「堅持一中」。新加坡《聯合早報》社論甚至出現「台灣民眾對統一的支持出現上升走勢」言論。對於「東奧正名案」未過,《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說「可能會讓北京方面辯稱,台灣人民很高興被認定為中國人」。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也以台灣人選擇不獨立為公投結論。《紐約時報》甚至在一篇評論中細數本次當選人中有幾位具「親中」傾向,以此判斷得出「(台灣)成為第一個倒向中國的骨牌」結論。高雄市民和大多數台灣人民如果知道自己的投票行為被如此認知,大概不敢苟同。 九合一係地方選舉,以市政議題為主軸,與國家層次的兩岸關係或統獨走向關聯甚微,但局外人不做此想,有心人更借題發揮,片面惡意解讀選後民意,帶風向,以達特定政治目的,使選舉不再是單純的「選賢與能」,而具有「政治表態」意義。台灣選民往後必須具備「大局意識」,除了選出最適任的人選外,也須考慮作出的決定,將向國際社會傳達出何種訊息。 不論選舉或公投,我們投票理由固然有百百種,但國際社會只認定一種,即台灣是否有意願保衛自己,爭取自主。從這次投票結果來看,我們很顯然地傳達出錯誤訊息。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新北市民)
羅鉦 2018-11-29
連署造假 民主之恥

連署造假 民主之恥

  中選會主委陳英鈐指國民黨所提公投案存在大量抄寫情事,有造假嫌疑,國民黨隨後開記者會反駁,批評陳主委失格又失當,要求下台。國民黨明目張膽造假,還因被拆穿而惱羞成怒,如此輕視神聖一票,「民主」二字在國民黨眼中不過爭權奪利的工具罷了。 國民黨所提公投案,不但大量抄寫,也出現許多連署人早已身故的「死亡連署」,引發撻伐。眼見東窗事發,藍媒隨即側翼掩護,開始打烏賊戰,如報導基層戶政人員為查對資料,被迫辛苦加班;中選會要求各戶政事務所成立「大量抄寫判定小組」,涉嫌行政干預;加發刪除獎金,鼓勵查對人員儘量刪除等等,試圖以「動機論」抹黑中選會,模糊焦點。但查對連署人資料正確與否,本就是戶政人員的法定責任,縱然辛苦,卻不算額外攤派,難道不應依法行政?上級單位對下級單位指揮監督,屬公務體系的正常運作,符合行政倫理,怎能說是干預?至於獎金,人工查對每筆就是五元,這難道不是「關心」基層人員權益的國民黨及藍媒所應支持的嗎? 可笑的是,藍媒澄清國民黨的提案在台中市僅發現三成不合格,台南市僅發現一成,國民黨立即厚著臉皮據此反駁陳主委的六成抄寫說,要求道歉並下台,言下之意似乎在說「本黨明明只有造假三成,你卻說六成,分明抹黑」。有這種臉皮比城牆厚的政黨,真是民主之恥。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羅鉦 2018-09-15
(青年時評)駁東奧正名兩個謠言

(青年時評)駁東奧正名兩個謠言

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第二階段連署書送件,可望成案,合併年底選舉投票。舉國期盼之際,藍營統派人士開始造謠抹黑,危言聳聽,公民們慎勿輕信。 最大的謠言,就是「正名後將無法再參加奧運」一語,這是將「表意」與「執行」混為一談。公投是內政,依國內法(公民投票法)進行,人民據此表達意見,通過後由政府機關適當執行,如現實上無力達成,也應由政府備具理由回報人民,請求諒解。另一個有望成案的反同婚公投,提案根本牴觸去年五月出爐的大法官第七四八號解釋,縱使通過,政府也無法執行,但這並不妨礙人民表達意見的權利。透過公投,人民無非想表達,我們的國家是台灣,我們是台灣人,如此而已。無論這個意見是向國際發聲,還是只在國內嚷嚷取暖,都屬言論自由範疇。如迫於現實,運動員賽衣上還是只能寫著「中華台北」,人民自會理解其中難處,但仍應藉此清楚表達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什麼「中華台北人」。表達意見與政府執行,是兩碼事,我們不能因為顧慮政府難以執行,而緘口不言,致生誤會,反倒丟失聲張主體性的機會,這正是藍營統派人士要的,一旦公投未過,可想而知,必定被他們大肆曲解,說我們情願做中華台北(其實英文是「中國的台北」),不願以台灣為名等等,這種局面,沒人願見。 另一個謠言,就是抹黑公投領銜人紀政,說她曾代表中華台北出賽,還曾說過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如今提案正名,前後不一,是投機份子。但正如蔡總統所說,「那個時代,大家都選擇服從」,不是情願如此,而是環境使然,在政治高壓及洗腦教育下,紀政的話,是時代的表徵,但在民主化三十年後的今天,民智已開,觀念自有不同,無可厚非。再說,領銜人的經歷,與公投內容之良窳,也是兩碼事。何況紀政也曾以台灣為名參加過三屆奧運,其間甘苦,她最清楚。 身為現代公民,須心有定見,直言不諱,如被謠言洗腦,搞到自我言論審查,那就是逆民主了。台灣人,勇敢投票吧!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羅鉦 2018-09-05
校長疑點不清 台大尊嚴不保

校長疑點不清 台大尊嚴不保

內政部葉俊榮部長遭爆也曾赴中國講學,教育部潘文忠部長受訪時稱其「合法」,遭質疑與「管中閔案」之處理是兩套標準。事實上,標準只有一套,只因葉、管二人面對爭議的反應不同,使政府對兩案的處理方式迥異。 葉俊榮被爆料後,即親自召開記者會,鉅細靡遺詳陳始末,隔天再發新聞稿駁斥謠言,積極辯護;相反地,管中閔自元月初當選台大校長迄今,始終龜縮神隱,完全不願面對社會解釋諸多爭議,反任由旁人替他奔走發聲,外界根本無從知悉管本人的真實想法及說法,教育部只有「靠自己」挖掘真相以釐清爭議,否則如何遂行聘任職權?管的「妾身未明」困境,純係自找,不能反過來指責教育部有兩套標準。 管的問題,出在沒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台大校長」的聲望名器何等貴重,豈能不明不白交給一位疑案纏身而又不願主動澄清之人?如經澄清,證實若干指控確屬子虛,社會自會還管準校長清白,教育部諒也不致賡續延宕。然而管卻選擇在臉書數度發文對教育部重話抨擊,甚至要求限期對聘任准否「速予核示」,但對自身爭議卻隻字不提,彷彿在說「別管我合不合法,讓我上任就對了」,教育部豈能如此渾噩放過? 身為校長當選人,對於自身爭議有可能損及學校聲譽,自當主動出面釋疑,乃義務而非刁難,何況係涉犯法律(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三十四條、國家機密保護法第二十六條),已無法躲在「大學自治」的保護傘下裝聾作啞。管卻無此認知,反欲「清者自清」,放任爭議延燒,甚至讓教育部長為其背黑鍋下台。有論者說,管若配合說明,有辱台大尊嚴。筆者認為正好相反,若不說明,帶著渾身疑點上任,台大的尊嚴才真正不保。 管中閔欠社會一個說明,更欠為他承擔責任而去職的潘部長一句道歉!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羅鉦 2018-04-17
用錢買來的假認同

用錢買來的假認同

  中國財政部要求,台灣留學生須符合「認同一個中國,擁護祖國統一」條件,才能申領獎學金。獲獎後有不符「一中」的言行,撤銷其獲獎資格。 在全球化時代,獎學金的發放更涉及國際人才競合的戰略考量,牽動一國的政經實力。很少像中國政府這樣,反要用與學習表現、社會福利及人才策略毫無關聯的政治認同作為領取獎學金的要件。中國早已躋身世界強權,何不展現「道路自信」,用國家政經發展成果的硬道理來證明自身制度的優越性,懾服世人,使台灣人心嚮往?用錢買來的假認同又真能令誰滿意心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目標的行動策略之一就是敦促各國應「創造包容與資源公平分配的合理教育環境」,其義甚明,身為協議見證者及安理會五常之一的中國不會不知,卻仍以獎學金發放為餌,公然限制學生的思想自由,剝奪特定群體平等獲取教育資源的權利,造就既不包容也不公平的教育環境,豈不是賞了自己和國際社會一記響亮耳光? 如果台灣政府也相應要求中國留學生必須認同民主、自由及人權等普世價值,甚或台灣獨立的政治理念,才能領取獎學金,不知中國政府作何感想?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羅鉦 2017-11-17
衝著國民黨而來?

衝著國民黨而來?

蔡英文總統拋出朝野領袖會談之議,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回應「在蔡總統鬥爭手法未改前,兩人不會見面」,有論者以日前國會三讀通過「政黨法」,以及行政院將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等作為,視為執政黨對在野黨的「持續鬥爭」,認為吳敦義拒絕總統邀約有理。 無可諱言,若修法通過,這些政策作為確實會削弱國民黨的政治實力,例如政黨法立法後,國民黨不得再經營黨營事業,藉運用不當盈利進行不公平黨際競爭。黨內選舉也不能再出現賄選、送禮、配票、搓圓仔湯等傳統黑金手法,不僅使該黨資金緊俏,行之有年的陋規也必須依法重新翻修適應;再如將農田水利會會長改為官派,更是徹底拔除該黨基層樁腳,大大影響其日後選舉動員能力。 惟撇開國民黨一黨生死不論,單衡酌民情國政,這些作為都是政府力除前人遺弊的應為之政,現在做都嫌遲了。如政黨法的立法,係因台灣開放黨禁已三十年,「政黨政治」形態早成,卻遲未有規範政黨組織的專法,致各黨制度莫衷一是,弊病叢生,亟待整頓;而農田水利會的會長、總幹事及理事等職位公器,也因長年淪為國民黨禁臠,供其選前綁樁選後酬庸之私用,「農田」與「水利」的民生要務反成其次,是時候得撥亂反正。 這些合乎民意的改革,加上早前開始的「不當黨產」追究之舉,實皆為台灣邁向成熟民主國家的必經之途,將之硬扯為對哪一黨的「鬥爭手法」,豈不自示心虛且過於無限上綱? 國民黨威權執政逾半世紀,積弊甚多,政府如今要改革這些弊端,自然看起來像是「衝著國民黨而來」,但該黨死活事小,國家發展前景才是民心所繫,因此政府的改革既不用為了賣一黨私面而卻步,國民黨也不需以此為藉口推卻朝野和解契機。畢竟,若因耽於私利而讓朝野領袖會談「三缺一」,身為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恐得背負朝野持續失和的罵名。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羅鉦 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