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政經學院相關文章

答案是新北

答案是新北

這幾家媒體,出了壞事不寫縣市,不是新北就是台中 #這該列為國小教科書教材 #鳳 圖:TVBS   答案是新北 https://news.tvbs.com.tw/local/2121418 NEWS.TVBS.COM.TW 快訊/又傳工安意外!吊具突斷裂 工人遭鐵板當場砸死│TVBS新聞網 快訊/又傳工安意外!吊具突斷裂 工人遭鐵板當場砸死│TVBS新聞網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5-12
第一島鏈國家紛紛表態

第一島鏈國家紛紛表態

日本:安倍「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岸田「台灣穩定對世界至關重要」。#中國不爽 韓國:尹錫悅「台灣議題不僅是兩岸之間的問題,而是與北韓一樣屬於全球性議題」#中國不爽 菲律賓:小馬可仕「美菲聯合聲明:台海穩定為全球繁榮要素」 #中國不爽 第一島鏈的國家都紛紛表態要跟美國攜手捍衛台海安全。我們的總統候選人鬧鬧笑話之餘,也該有正確的國防戰略、外交路線論述 我打從心裡不希望我們的總統,是連「一法三公報六保證」都答不出來的草包,或是畫虎爛自己上任「共機不會來」、「八萬機器人大軍」的空話王 #加百列 圖:東方日報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5-03
柯文哲預言,單日50萬人確診

柯文哲預言,單日50萬人確診

#歷史的這一天 一年前的4月26日,柯文哲用簡單的乘法做出預言,台北市5月18日單日將有50萬人確診,不排除軟性(?)封城 但事實上,整個疫情到現在快結束,台北市最高單日確診人數只有11261人 我確實不喜歡柯文哲 我不會說他自稱墨綠又討好中共;也不會認為他,只有講得嚇死人做得笑死人的能耐(市場監視器分流法、口罩販賣機、三分鐘盪鞦韆計時器);也不覺得他講好要處理五大弊案但沒有一件真的有查到弊的;我也忘了前年,明明一堆醫護沒打到疫苗北市府卻私下讓診所把疫苗消耗掉;當然,我也想不起來他時不時就發明一些新名詞來包裝自己的理念假裝是創新,但其實其他黨早就在做的事;或是氣他話講得很高大很唬人,但不知道怎麼執行的膨風(中美等距) #何志偉分隔線 真正惹毛我的,是他明明不懂不專精,還硬要自稱科學來唬一般民眾,重點是觀念跟結論都是錯的 這對學科學的人,就像看到他鼻毛外漏上面還黏一坨鼻屎一樣的痛苦 #Lucifer 圖片來源:鏡週刊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26
烙跑還嗆人

烙跑還嗆人

#烙跑還嗆人 1.新北市民如果不在乎,怎麼侯友宜選總統在新北的支持度一直在掉 2.新北國民黨議員甲級動員,提前結束總質詢要讓侯上場選總統,是要告訴郭台銘,你已經出局了嗎 3.接下來新北如果發生重大治安/工安事件,又要算中央的? 4.侯友宜如果只是選新北市長也就算了,但他烙跑選總統,還嗆其他縣市民眾不能有意見!? #補個幹 #加百列 圖:新頭殼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26
謝謝你們  這三年多來,辛苦了

謝謝你們 這三年多來,辛苦了

謝謝你們 這三年多來,辛苦了 感謝 #疫情後時代 #Lucifer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25
盧沙野撒野踩雷事件

盧沙野撒野踩雷事件

#盧沙野撒野踩雷事件 這幾天國際新聞最大的頭條,就是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公開表示「前蘇聯各共和國在國際法下沒有有效的地位」,說穿了就是認為這些國家根本不應該被視為獨立的國家。 而所謂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就是指那些在蘇聯時期屬於蘇聯的一部分,但在蘇聯解體後沒有加入俄羅斯聯邦的獨立國家。除了俄羅斯本身以外,這些目前大多是聯合國會員國的獨立國家共有14國。 但除去哈薩克、白俄羅斯等與中國交好的國家聽到會怎麼想以外,這些國家中包括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等三個波羅的海國家,而這三國都是歐盟的會員國。 更別提還有烏克蘭及摩爾多瓦兩個歐盟準會員國,盧沙野的發言簡直就是直接挑釁歐盟的主體性,這發言簡直就是「外交恐怖攻擊」等級的言論炸彈。 #戰狼咬到真的睡獅 當年一堆人說滿清政府是睡獅,結果後來發現那根本不是一頭睡獅、那是一具「睡屍」。 但歐陸老帝國們則真的是睡獅。 這些國家你讓他們吃好睡好的話這些人可以犧牲很多堅持跟你好來好去,但像盧沙野這種無腦發言、直接去否定這些老帝國們的最後底線? 他們絕對不會給你好臉色看。 盧沙野及中國外交部這次真的是踩到地雷了,而他們一直以來對台灣、西藏及新疆人權問題等上面的戰狼亂咬風格,這些西方國家因為利益關係視而不見,這些中國外交官就真的以為甚麼都能說、不會有後果。這真的是很天真且沒有一點外交常識。 #接下來的發展 以中國政府的慣性,在這個階段就跟EU全面翻臉應該是不至於發生的事,所以從盧沙野派駐的法國下手是最有可能的狀況。 一來法國大總統馬克宏舔中舔的不亦樂乎,說穿了他現在跟盧沙野是一丘之貉,如果能讓法國政府以「把盧叫來法國外交部洗他臉」作為這事件的結束那就太便宜了。 但如果歐洲議會鬧到底? 甚至波羅的海國家開始驅逐國內的中國外交官作為報復,那讓盧出來送頭道歉就會是不可免的手段了。 反正盧這種腦袋不正常的狂犬病外交官還多著,你驅逐一個我換一個就是。 #盧沙野 #前蘇聯共和國 #外交事件 #Sith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24
徐巧芯的勝選之道

徐巧芯的勝選之道

#徐巧芯的勝選之道 徐巧芯在國民黨立委初選贏了費鴻泰,這結果給初選過程不斷出招的徐巧芯大大的正面回饋,也給了部分年輕政治人物仿效的方向: #先設定主軸再發展議題 比如對費鴻泰的設定:費是傳統政治的既得利益者 議題:費躲在制度後面/費帶助理掃街,我卻摔倒/費曾要徐當側翼攻擊他人/費疑似有「包車載黨員投票」 人的大腦不善於鑽研真相,反而容易被重複的訊息操弄。只要設定的議題能形成一種「印象」,就足以影響投票行為 #部分真實下的附帶攻擊 比如台北市長選舉期間,先在臉書爆照片說故事,之後用47秒影片指涉陳時中鹹豬手。 照片影片是真,但陳時中與當事女醫師及女醫師在場丈夫都表示是友誼性攙扶,並非徐所說鹹豬手 同樣的,松友里里長張海秋協助黨員年紀比較大的黃復興黨員投票為真,但到底是多年的點對點、超過20人就可以協調刷卡上車,還是「包車挺費鴻泰」,即便大家自有心證,但對費鴻泰的傷害已經造成 #搭配網路聲量與傳媒跟進 要特別提一下,徐巧芯的老公叫劉彥澧,先前在「網路溫度計」擔任總編輯,現任臺中市研考員會主委。 網路溫度計是一家觀察網路頻道,如FB/PTT/Dcard/IG 等大小平台的公司。自然可以做到,個人/議題設定的聲量即時監控 徐巧芯不管在台北市長選舉或是國民黨立委初選,乃至於初選前預告‘’許淑華相簿‘’,勝利後對許淑華的議會出席發動攻擊,都成功在網路平台帶動討論,接下來傳媒再跟進 就像徐巧芯受訪時表示,她自認在空戰的議題與輿論風向有創意,但民調與選民結構確實會參考她老公的意見 最後要說的是,藍營很多支撐者是認同且期待徐巧芯的這種打法的,他們覺得老國民黨員就是太保守才會失去政權,徐巧芯這種打法才能打下民進黨 至於議題的真實性 /倫理,這些選民還真的不在乎 #網路是公開空間留言要懂得自我保護 #Lucifer 圖片:壹蘋新聞網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23
侯侯說的對

侯侯說的對

侯侯說的對 #鳳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21
白俄羅斯能不發抖嗎?

白俄羅斯能不發抖嗎?

#白俄羅斯 白俄是俄羅斯跟NATO盟國的西側緩衝,是俄羅斯的實質附庸國。在烏克蘭跟白俄都是俄羅斯盟國、芬蘭保持友好中立的時候,白俄地位穩固,更別提不像是南邊若即若離的烏克蘭,白俄一直都是俄羅斯的好夥伴。 現在烏克蘭跟俄羅斯完全翻臉扭打成一團,芬蘭直接加入NATO跟波羅地海三國連成一線後,白俄羅斯完全失去緩衝的意義。 #斯拉夫兄弟波蘭虎視眈眈 波蘭近年轉型成軍事大國,在美軍及NATO盟軍協助下瘋狂擴軍,意圖直接取代德國身為NATO東側拱衛的地位。 以目前的波蘭軍隊實力來說,要正面單挑在烏克蘭戰場已經嚴重弱化的俄羅斯陸軍可能都不成問題,要在短時間內入侵且擊潰白俄羅斯根本是輕而易舉。 當年波蘭被蘇聯併吞的東部領土,現在分別被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及白俄羅斯領有。 前三國都是波蘭現在鐵打的兄弟,那剩下能讓波蘭公開宣示要取回的就剩下白俄羅斯手上那些東部舊領。你說白俄羅斯能不發抖嗎? #俄羅斯的核武配置 也是因為不能讓白俄羅斯輕易的被NATO擊倒(事關面子),俄羅斯前日表示將在白俄羅斯境內的軍事基地部屬戰術性核武。這也是給波蘭及其盟國一個警告,俄羅斯不會輕易對白俄放手。 但另一個角度上來看,既然白俄羅斯已經喪失其緩衝的意義,那俄羅斯隨便找個理由併吞白俄的日子應該也不遠了。 畢竟烏克蘭拿不下來,普丁大地的野心要往哪邊發洩呢? #白俄羅斯 #波蘭 #KresyWschodnie #Sith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12
飢寒起盜心

飢寒起盜心

#飢寒起盜心 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失業率跟犯罪率正比;失業率跟30以下的年輕人自殺率也成正比,年輕失業者的自殺率是有工作者的2-3倍,即便精神疾病可以解釋約一半的原因,但部分成因是失業引起的 最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國的自殺與報復殺人死亡案件,背後多少也跟中國當地失業率高升有關 美中貿易戰開始後,美方的廠商在政策引導下,開始要求供應鏈出走,之前是鞋業跟紡織,現在是電子業。 加上越來越烈的美中科技戰,美國聯合盟國封鎖中國的算力與製程。隨著被鎖的名單越拉越長,未來兩年被封鎖的廠商備料用完,中方將難以產出高階科技產品 而整體的製造業出走,高科技產能斷層,工人不是轉向低薪的服務業就是失業 如果說2000-2015,中國景氣大好,那想跟他們統一的人至少還有經濟可以說嘴,現在中國製造業出走,失業率上升,想跟中國統一的人除了虛無縹緲的祖國情懷,到底還有什麼好留念的? #Lucifer 圖片來源:推特 @yajunwwz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10
從郭台銘柯文哲的訪美行談美台的誠信文化

從郭台銘柯文哲的訪美行談美台的誠信文化

#從郭台銘柯文哲的訪美行談美台的誠信文化 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有些教授會請出席的同學簽到。曾經遇過沒出席的中國留學生請其他人代簽,後來被助教發現告訴教授,教授把請託者跟代簽者都呈報上去,所有參與者都被校方開除,而且成績單加註學術不誠信。 在台灣,很平常的代簽,很多人認為只是取巧,圖個方便。但對美國人來說,那叫偽造文書,不誠實,而且是一輩子的汙點。 美國人對於初認識的人都假設對方是可信的,可一旦對方的行為違反了誠信,那在美國人眼中就是黑了、不可信了 小則個人的課堂代簽,大如中國加入WTO後種種承諾沒有實現還盜取智慧財產。 #威斯康辛州投資案讓美方徹底不相信郭台銘 #兩國等距以及親中言行讓美方認為柯不可信 郭台銘說好要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還跟川普風光動土,最後卻沒有投資。或許對郭來說,這是商業評估後的考量。可是在美國人的心中,他就是一個給了承諾又做不到的不可信之人 另外,上次柯文哲訪美的時候,台灣民間社團出了很多的力,幫忙居中牽線,希望柯代表的藍綠以外第三勢力能擴展台灣的國際地位。但柯回台後一系列親中言論,並在專訪中批評蔡政府親美就像強盜(比喻台灣)搶銀行(比喻美國),沒有看到警察(中國)。柯解釋,這是要維持跟中美兩個強國等距,不要落入大國競爭。 或許柯文哲是想在親美的綠營跟親中的藍營之外,做出市場區隔。 但其言論的可信度,就引起美方的質疑。 隨後,美方曾經私下問柯,在現階段狀況下,柯要如何實現所謂的中美等距,柯文哲沒有給出可實行的具體回答。而美方則認為柯文哲在喊口號般的空話。 這兩段過往,讓美國官方跟在美台僑視柯文哲為不可信的人物。 而我們便可以看到,不管郭台銘或柯文哲,被美方視為不可信之後,郭台銘這趟訪美之行除了商界人士,沒有政治人物要跟他公開見面。而柯文哲還沒有啟行,就被當地台僑、同鄉會抵制,沒有政治人物要見他。 即便柯文哲此刻出訪美國前,表示為了怕誤會,下令民眾黨不再使用強國等距說,或許對部份台灣人來說,這是彈性的調整。但對美國官方與民間來說,這只是一個不可信任的人,為了拉攏關係而說的場面話,終究還是不可信! 很多台灣人,總統這一票只是要選爽的、讓討厭的人不要當選。喜歡的人就算言行反覆,都可以被認為是靈活有彈性 但在國際上,台灣的總統代表台灣整體,其個人的誠信絕對會被仔細檢視。更有甚者,不被美方相信的人,美方也不會希望他當上總統! #加百列 圖片來源:中央社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08
中美都會參與明年的總統大選

中美都會參與明年的總統大選

1.AIT把麥考爾獨家專訪給中時 2.麥考爾表述美方軍事挺台,不再模糊 AIT 指定中時,就是知道中時的受眾是藍營:疑美論的最大買單群 而旺中作為一個宣揚親中遠美的媒體集團,接到這樣的專訪,該知道美國人已經在盯著你看了,該收斂該轉向就自己看著辦 #中美都會參與明年的總統大選 #最近很容易遇到壯壯的美語老師 #加百列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08
真心換絕情

真心換絕情

#真心換絕情 https://youtu.be/ABk3rgFD7ZY?t=473 YOUTUBE.COM 柯文哲表示聯合政府團結台灣是我們的目標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05
他只是照稿演出的(過氣)演員

他只是照稿演出的(過氣)演員

馬英九能講的,一定是中共放行的,他只是照稿演出的(過氣)演員 2019/1/2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提到「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 馬英九只是換句話說,重新包裝一國兩制 #當中的差別類似這樣 習近平:台灣人吃大便吧 台灣人:噁噁噁 馬英九:大便的內涵才是重要的,你看裡面有金針菇跟玉米,吃吧台灣人 某些台灣人:哇,好養生啊 #鳳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4-04
這種「友邦」不要也罷

這種「友邦」不要也罷

#價格會亂跳的醫院跟水壩 「吳釗燮說,去年宏國跟我國提出要求,協助蓋4500萬美金的醫院及3億美金的水壩,還有負擔宏國20億的債務,但在今年3月13日突然接到宏國外交部長的一封信,蓋醫院的價格提高到9000萬美金,蓋水壩的價格提高到3億5000萬美金,總共加起來有24.5億美金。」 只能說,要錢真的比賺錢簡單很多。 這種「友邦」不要也罷。 另外提供一個數字給大家參考。 宏都拉斯2022年預估全國GDP為301億美元(IMF資料),24.5億美元約為8.1%左右。如果台灣真的凱子到給了24.5億,宏都拉斯全國可以都不要工作一整個月、就辦嘉年華會狂歡就好,都還可以保持GDP不下降。 如果剩下這幾國裡面還有這種乞丐國家,拜託都趕快斷一斷。 #正藍奇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3-26
日本對中韓外交的質變

日本對中韓外交的質變

#對等主義 據產經新聞消息,今年2月前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要離任前依往例向日本政府申請會見日本首相岸田,被內閣府以「首相行程繁忙」拒絕會見,改由外務大臣林芳正接見孔。 也因為這次軟性拒絕會見跟往例首相會接見離任大使不同,日本外務省連林芳正見了孔鉉佑都沒有對外發表,以免被作文章。 而根據日本政府內部消息,主要是因為前日本駐中大使離任時希望會見習近平被中共中央拒絕,自民黨內部認為「應該採取對等主義」而拒絕孔的要求。 「首相與大使位階本來就不同,這在外交禮節上沒有任何問題」日本政府內部人士這樣表示。 #日本對中韓外交的質變 由於二戰的往事及希望彌補的友中觀念,日中外交多年來大多是在「忍耐」及「非對等」的狀況下進行。這點在日韓外交上也可以清楚看到,日本一直以來對青瓦台的任性多所忍讓、也是到文大總統時才全面翻臉。 這主要是因為安倍首相在「國家正常化」政策理念下的執行面轉向,以及美國老大哥對於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政策立場也有相當變化。當日本應該要逐步成為一個「真正的西太平洋秩序管理者」,那當然外交上開始實行「對等主義」也是必然的樣貌。 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對友善的國家就友善對之,對不友善的國家就用同樣的方式回應他、讓他知道「不要看日本沒有」,這也是安倍到岸田以來一貫的外交風格質變。 #日本的區域角色 當我們看到這幾年日本外交上開始採取攻勢,也應該要知道整個東亞/西太平洋在2000年後形成的「中國獨大主義」要開始轉變成「日中兩巨頭對抗」的狀態。 日本不僅配合美國在各國間組成印太聯盟,而無法直接跟美國有太直接盟約關係的國家大多和日本有著不錯的關係也能形成互補。日本的區域強國地位正在由「經濟大國」開始轉型成為「經濟/外交/軍事大國」。 而對台灣來說,與台灣十分友善的日本開始發揮自己的真正影響力及實力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更別提我們在前月的智庫兵推中也能看到「美軍是否能在開戰時使用日本軍事基地」是能否在短時間內摧毀解放軍進犯武力的重要因素。除去外交及各種合作,台積電與日本政府+各大企業合作在熊本縣建構的半導體生產基地也是兩國間關係日漸密不可分的最好實例。 最後,台日關係日漸緊密當然是好事,但對岸的中國會怎麼出手干涉日本的崛起也是值得觀察的部分,畢竟中國不可能靜靜的看日本成長茁壯來威脅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地位。現在的中國更不願只安分於「陸權大國」的角色,這也讓日中兩國未來在大洋上的衝突不可避免。 #Sith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3-25
風船爆彈

風船爆彈

#風船爆彈 現在全美都在瘋中國的間諜氣球之餘,我們來懷舊一下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本土唯一發生的敵國攻擊傷亡事件中使用的武器。 「風船」就是日文的氣球,當時大日本帝國為了攻擊美國那個遠離各大洲、根本抽到SSR的國土,於是利用高空氣流對北美洲釋放了近萬個氣球炸彈。 當然,這種透過估計氣流速度及定時設定的超理論型「氣象兵器」在橫越太平洋以後到底會在哪裡落地根本無從追蹤,唯一造成的人命傷亡是在美國奧勒岡州落下後掛在樹上,野餐中的一名老師跟五名學生跑去拉扯以後引爆、當場造成六屍七命的慘劇(老師懷孕了)。 而美國政府估計最終成功到達太平洋彼岸的僅有一千多發,美國政府記錄到的更只有不到三百發。幾乎沒有造成傷害,但讓北美洲不停地發生森林大火這點十分讓人困擾。故美軍還是分析炸彈裝置中使用的砂石等來源,然後針對這些區域進行轟炸、讓日軍必須要停止生產氣球炸彈。 回顧二戰歷史,只能說中國人真的挺懷舊的。 #氣球炸彈 #間諜氣球 #情報戰及宣傳戰 中國的間諜氣球這幾天佔據了全美各大媒體的頭條。 共和黨及多數意見領袖都問為什麼拜登白宮不下令擊落這個氣球?但民主黨及拜登政府官員表示會讓氣球漂出領土上空後再擊落,以免誤傷民眾生命財物安全。 但其實大家要知道,整個美國中部人口稠密區極少,大多數區域都是平原及農田、農場,根本沒有掉落至居住區域的風險。所以很清楚的,拜登政府就是「故意要讓它飛越整個美國」,讓全國民眾好好的看一下間諜氣球飛過你家上空的樣子。 這個氣球也很捧場,氣球本身沒有任何意圖掩飾的配色,白的像是當年的純絲降落傘用的蠶絲布一樣、大老遠就能看的一清二楚。更別提氣球下面還掛了一串不確定是太陽能板或是探測天線一樣的深色裝置,這氣球橫越美國根本就像是一場包陽帝獻上的大戲一樣,讓美國人大家看夠夠。 而美國趕在氣球離開領空前,在領海上空派出F-22用響尾蛇飛彈擊落的最後高潮,更是讓沿海地區多少人口大家看的歡欣鼓舞。 中國放出這氣球的時候大概沒想到這種雷達螢幕上保證抓好抓滿的超大型慢速目標會需要目視匿蹤,結果變成大家用肉眼就能看到的飯後娛樂。 只能說要搞這種政治宣傳,讓美國抓到你的把柄的時候人家也是很會玩的,平常只是懶得找話題跟你抬槓罷了。 #chinesesurveillanceballoon #間諜氣球 #F22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2-04
疫情讓稅收大幅增加

疫情讓稅收大幅增加

#超徵_疫情與選情 稅收超徵,不是支出編得少,就是稅收比原本想像得高 光2022年(收2021年度),差額(所謂的超徵)就多了4300億。 2022年預算支出2兆2620億、2021年預算支出約2兆1358億。 預算支出約多1270億 但2022年實際稅收的增加卻遠多於支出的增加,這主要跟疫情有關!! #疫情讓稅收大幅增加 2020年以來的疫情,歐美日中各國紛紛調降利率、貨幣寬鬆,甚至發錢補貼。領到錢又出不了門的民眾,就在家上網消費。 造就了2021-2022年的電子、航運等產業大發。 簡單說兩個例子: 1.外銷旺盛,讓2021年股市高漲,加上交易量大,證交稅收了2753億元,比前一年多了1200億。光這1200億就足夠抵銷2022較2021多編的1200億支出。 2.單單航運三雄,陽明萬海長榮,2022年約繳了540億的稅。而前一年2021年估計不到70億,多了470億。台積電2022則比2021年多繳了50億的稅,以上這四家公司比前一年就多繳了超過520億。 如果再把其他公司多賺的營業稅、個人多賺所繳的綜所稅。就出現實際稅收遠高於預計稅收的狀況。 當然,如果在2021上半年編2022年預算的時候,就能算出證交稅以及眾家電子航運貨運等公司的稅收會大幅提升,並提高支出4300億,就不會有超徵的結果 問題是,如果編預算的人有本事在當時就知道那些公司會發大財繳大稅、股市成交量翻倍,政府可以多收許多稅。這個編預算的人光投資都該有上百億身價,而且台灣的勞保、勞退、健保、國安基金都絕對要交給他管理。 結論就是,疫情意外讓部分公司、個人大賺,這多出的收入不在政府預計之中,政府預計支出又相對保守,讓政府2022年實際稅收遠高於實際支出,造成差額的超徵。 #疫情帶來內需產業的重傷 台灣的股市主要是看出口產業,特別是電子業,但就業人口最多的則是服務業等內需產業。 2020開始的疫情,讓人們減少出遊、外食,餐廳、觀光、旅遊、汽機車,這些支撐大量就業人口的產業就慘兮兮。 不論台灣在全球的防疫成績如何、股市漲到哪裡,就是有一大群人在這三年感受到景氣強烈的不好。 故除了防疫,政府還要注意到疫情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用其力量讓財富重分配。 普發現金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可以當成政府補貼全民防疫損失的財物重分配。或是政府透過現金刺激消費,協助受疫情傷害最深的產業與個人,進行補貼救濟。 我們對普發現金是贊成的,反而覺得有些地方,政府做得不夠: 1.把超徵講清楚,而不是被引導或誤解為國家多收、超收,佔百姓便宜 2.把為什麼普發現金的原因說清楚,而不是被被引導或誤解為選舉失利的買票 3.佔台灣出口大宗的美國經濟,今年(2023)很可能會因為貨幣緊縮政策與前些年過度消費,減少進口。台灣要為接下來的衰退做好準備,政府要適時介入,照顧被影響的產業與個人。 #水鏡共筆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1-06
國民黨提案「增稅兩千億」?

國民黨提案「增稅兩千億」?

#增列歲入 因為要鬧場讓執政黨沒辦法好好做事,藍白兩黨在立法院紛紛提出「增列歲入」提案。 而且完全沒任何根據的一個黨提了增列兩千億、另一個黨就加碼變四千億。而原本財政委員會決議是八十億新台幣,直接變五十倍。 #歲入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任何一個年度的歲入都必須謹慎,因為這關係到隔年的「歲出」要怎麼編列。 當你預期明年的年薪有一百五十萬,那可能三十萬還房貸車貸,其他的就要依需求一條條規劃、然後照規劃使用。 政府更嚴格,每筆錢都要「依法執行」,沒有編的、沒有這個項目的費用不是不能花,就是只能用某些「專門用來應急」的救命錢(例如台北市亂花的第二預備金),但還是得合法合規,不然承辦人員可能會被依貪瀆或過失起訴。 最好的狀況就是有一塊就規劃花一塊,但當你歲入估的太樂觀,「你的歲出就會花到不存在的收入上」。 那該怎麼辦? 很簡單,就舉債開支。也就是發行公債支應。 現在大家知道台灣這幾十年來的國債是怎麼來的吧。當「歲入低於歲出」,那你就必須舉債,不然其實你每年都有剩餘又何必借錢? 更何況為什麼要「避免超徵」? 就是因為台灣國大家發大財所以徵到的稅才能超乎預期,不然是每年都短徵、大家苦哈哈比較開心嗎? #在野黨根本來亂的 這倆群人根本不給增列的理由,一群喊兩千億、另一群喊四千億。那要是收不到這麼多稅是國民黨跟民眾黨要補齊嗎? 也難怪國民黨執政那些年,台灣長期處在經濟成長期卻根本沒有財政餘裕,因為每年都亂估歲入才好亂灌水歲出,然後年底花光光再舉債渡日。 爽是爽到那些國民黨官,但舉的債是全民要還啊。 《補充》 如果沒有明顯的歲入增加依據,但是要增加兩千億到四千億的歲入,那就得要「加稅」來達成增加歲入的目的。 也就是說,國民黨提案「增稅兩千億」、民眾黨提案「增稅四千億」。 #在野黨 #增列歲入 #財政紀律 #正藍奇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1-06
那幫人一點財政常識都沒有

那幫人一點財政常識都沒有

#財政水晶球 關於預測及計算明年度的歲入難度這個問題,我只給各位個人投資家一個例子: 「各公司的年度財測能精準命中的比例有多少?」 有少部分公司及產業比較準,但實際上大多會有相當的出入。更別提台灣是外銷出口國家,回推成台幣的數字還會受到匯率跟大環境影響。 #成長預期已經反應 政府不知道下一個年度經濟會好轉嗎? 多少知道,所以這兩年一般受薪階級的實際稅率跟抵免額度都朝向利民的方向調整。而這當然是預期「明年有相當機率收到到稅會變多」,才能在不增加舉債的前提下降低稅額。 但某些產業真的賺太多了,再加上這幾年台灣經濟未受COVID疫情影響太大,自然會發生「實際收到的稅比預期多」的狀況。 這不叫「行政失靈」,這叫「沒人能預料到」。 #結論 當每家公司的CFO及財會部門只需要推測自己一家公司的財測都能有這麼大的失誤,政府的財經相關部會及主計處要預測隔年度的歲入數字當然只能抓個大概。 這時候年底結算是歲入超過歲出,那才是有財政紀律、有量力而出,因為這代表你一開始就沒打算超支。反過來說,如果每年都短徵、那就代表根本就是「寅吃卯糧」,每年都在自欺欺人、假裝可以收到很多稅,最後花空了就舉債度日。 短徵才是行政失靈,超徵不是。 #我絕對不是針對誰 #我只是說那幫人一點財政常識都沒有 #這種東西要超準只能問水晶球啦 #正藍奇
水鏡政經學院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