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勝相關文章

2024的選擇—民主社會或專制社會 ?

2024的選擇—民主社會或專制社會 ?

  此次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大選,是攸關著人民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民主價值的選擇。此次三組不同的候選人和政黨代表著不同的觀點和價值,這包括民主制度的支持和推展,以及對於獨裁專制、權力分配、個人自由和社會控制的觀點。在這次總統大選時,台灣人民睜大眼睛、仔細思考與分辨後,須慎選之。 民主制度一般來說是代議制度或共和制度,由人民做主。民主的政府權力來自於人民選舉產生的合法性,權力分立、獨立司法、言論自由以及多黨制度是民主政治的特徵。仔細觀察後發現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是依循著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世界民主DNA的思維,讓台灣人民能自由自在地走向並擁抱民主世界,符合民主社會發展,強調個人自由、民主制度、言論自由和法治的社會,顯見與西方民主制度不謀而合,實為「由人民當家作主」。 反之,獨裁社會更傾向於集中控制、限制個人自由、限制言論自由,同時削弱民主與自由制度。而擁有獨裁DNA的共產主義,是單一政黨專政,黨派掌握政治權力,強調權力集中的結構,由少數人掌控多數人的自由、權力與未來,實為「由人民當家作僕」。然而這次親中兩岸政策的政黨,所推出總統候選人的選舉訴求,不是更傾向親中獨裁政治嗎? 在選擇的關鍵時刻,要選擇對的人、選擇對的路,就要選擇「賴清德、蕭美琴」,向全世界表達明確的立場與訊息,堅定地選擇民主、自由、和平、繁榮的社會。(資料照)   過去台灣人民已從獨裁專制,努力追求民主化的改革與成果,備受全世界的肯定與關注,民主不能倒退、台灣不能走回頭路,香港殷鑒不遠,就是我們的最佳借鏡。我們應該要選擇能夠引領台灣,走向全世界與民主國家站在一起,守護台灣民主自由的總統候選人、副總統候選人。 今年11月25 日賴清德總統候選人表示,這次總統大選特別至關重要,「政治上是民主與獨裁的選擇」。因此,這次總統大選是台灣人民對「民主社會」和「獨裁社會」之間的選擇,台灣人民的選票決定國家未來的政體發展。故此次大選,國人在投票時,需要考慮這些重要因素,並根據對於國家、社稷的未來方向,做出明確的抉擇。在選擇的關鍵時刻,要選擇對的人、選擇對的路,就要選擇「賴清德、蕭美琴」,向全世界表達明確的立場與訊息,堅定地選擇民主、自由、和平、繁榮的社會。 (作者為國立嘉義大學敎授)
李安勝 2023-12-28
拒絕假政黨合作之名的政治分贓!

拒絕假政黨合作之名的政治分贓!

政黨之間的自由競爭是民主制度的最重要的基礎,同時也確保了政黨之間的多元化與政策執行的多樣性,提供政黨間的良性競爭。然而現今台灣的政治環境確實存在著一些非民主常態的情況,例如藍白合作或者政黨利益共享或政治分贓的情況愈來愈明顯,而這種情況下的政黨競爭,可能會讓選民感到失望,同時政策主張的多樣性受限制,違反政黨間自由競爭的民主常態。 現階段台灣需要更加自由民主下的政黨良性競爭,而非打群架式的,例如:兩個政黨不分彼此政治理念是否相同,只為打贏另一個大政黨而結合,這是非常違反民主常態的主張與想法,這對台灣的民主發展是一種明顯破壞的開民主倒車。 兩個政黨不分彼此政治理念是否相同,只為打贏另一個大政黨而結合,這是非常違反民主常態的主張與想法,這對台灣的民主發展是一種明顯破壞的開民主倒車。圖為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左)與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報社合成/中央社) 相對地,在政黨間的自由競爭下,人民可以透過支持呼應政黨的政治活動積極參與選舉來表達他們對政府執政的訴求。同時間人民可以更加地關注政治議題,積極參與各項政府政策的討論與建言,這樣有助於形成更為健康開放的民主政治環境,維護和發展良性競爭的政治生態,確實有助於監督政府的負責任和執政的透明度。 因而,政黨間的自由競爭和國會過半數是民主制度中的重要原則,可以保障民主政治的多樣性和選民的多元選擇權,同時也可以讓在野黨更能專注地監督政府,確保政黨在過半數的情況下,能夠負全責地執行其職能,這種政黨間的自由競爭環境,可以培養在野黨未來的執政能力,形成良性循環的競爭。 綜合觀之,今年11月4日賴清德副總統明確提到,民進黨因獲得人民支持而國會過半,這不是一黨獨大,而是人民一票一票的支持,而產生政黨間自由競爭的結果,符合民主政治、政黨政治與責任政治的精神。政黨在自由競爭的情況下,國會的過半數擁有超過一半的議席形成絕對多數,使其能夠順利通過法案、政策等重要決策,讓政府施政更有效能,負起人民所託付之全面執政所需擔負的重責大任,讓台灣未來的政局更穩定,讓執政黨更有能力地「追求和平、創新繁榮與公義永續台灣」,帶著正能量的腳步,讓台灣在自由民主大道的國際舞台一直走下去! (國立嘉義大學敎授)
李安勝 2023-11-06
反服貿!為年輕世代擘畫一個全球化的MIT經濟模式!

反服貿!為年輕世代擘畫一個全球化的MIT經濟模式!

台灣於2013年6月21日與中國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與反彈,台灣民眾普遍認為重啟服貿的缺點多於優點,服貿協議對台灣的衝擊與影響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對於台灣民眾而言還沒一一釐清。 圖為當時國民黨籍召委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院會存查。在野黨立委於立法院議場內,在列席的行政院長江宜樺身旁高舉標語,表達強烈不滿。(資料照) 台灣98%以上都是屬於中小企業,相較於擁有龐大經濟體與市場規模的中國企業而言,是一種不利且不對等經濟體的競爭。中國企業可藉此輕鬆地進入台灣市場並壟斷某些行業,將對台灣中小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而無法生存。 台灣農業和特定產業也將因為服貿協議,而帶來負面的效應與不可逆的衝擊,未對等開放市場可能使得進口農產品和服務產業的價格下降,造成台灣農民和相關服務產業的獲利減少而無法運作,後果不堪設想。 服貿協議會讓中國企業進入台灣,讓市場產生了不可預測性的風險,而中國企業可能受到他們政府的支持和補貼,迫使得台灣本土企業難以在微薄利潤的惡劣競爭環境中生存,將導致市場失去多元性、在地化與全球競爭力。另外,台灣勞工權益也可能由於服貿協議,產生工作機會被剝奪,相反地,中國企業進入台灣市場,採用低廉的勞動力,將嚴重地衝擊台灣的勞工權益。 當年服貿協議是一種不民主且不透明的決策,在未充分聆聽各界的聲音底下所做的決策,也未讓全民瞭解其中利弊得失,進而帶來不可預測與不可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引發台灣民眾的質疑,這對台灣的民主、自由與繁榮的價值產生了相當大的衝擊。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為年輕世代的未來擘畫一個全球化的MIT經濟模式,不能僅僅是依附在中國的區域市場,應以「日不落國」的廣大市場為目標,讓MIT產品不分晝夜地行銷世界各地。 所以重啟服貿已不合時宜,也不是萬靈丹,反而會讓台灣經濟陷入區域化的泥沼,為什麼還有一些政治人物,處心積慮地倡議重啟服貿呢?他們背後真正的用心,值得我們深思! (國立嘉義大學敎授)
李安勝 2023-06-30
私立大專學費減免政策的公平性與前瞻性

私立大專學費減免政策的公平性與前瞻性

近日副總統賴清德提出拉近公私立大專學雜費差距的政策,隨後教育部公布「定額補助私立大專學雜費助學方案」,確認私立大專院校學生學雜費將減免每人每年二萬五千元,預計有五十九萬名私校大學生將因此受惠。 賴清德強調要落實教育平權,讓經濟成長果實用於社會公平正義。圖為賴清德參加「2023全國高中職國際知識競賽」決賽。(取自賴清德臉書)   公立大專生平均一年學費約六萬元,私立大專生則平均約十一萬元;公私立大專不公平競爭的重點之一,即在學費成近倍數差距。近年來少子化的風暴衝擊台灣各大專院校,對私立大專院校更形成嚴重的退場壓力。這個即時的私立大專學費減免政策,固在為求公平地拉近公私立大專學雜費差距,也確實稍可減緩私立大專的壓力,讓私立大專可以專力於提升辦學品質的競爭力。 台灣教育長年存在城鄉差距問題,弱勢年輕族群在教育資源上不利考取公立大專,造成獲弱勢助學的大學生中達八十%就讀私立大專,遠高於私立大專學生佔比的六十六%。學費比較高的私立大專不是有錢人的子女就讀,反而是弱勢家庭的學生就讀私立大專多,造成經濟負擔反而要加重的不合理現象。減免私立大專學費負擔政策可以輔正原有不合理情況,以利社會國家發展。 大專生學貸壓力普遍存在台灣社會,私立大專的高學費更迫使其學生普遍忙於打工賺學費。私立大專學費減免政策可以降低學生打工壓力,因而學生有更多時間與精力在課業,則有利於大學生專業素質與職場競爭力之提升。私立大專學費減免政策可以降低學貸壓力,將使更多年輕人更早有經濟能力成家生子,這對舒緩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等社會國力問題,將有幫助。 如果政府的財政有問題,減免學費的政策無法推動或許無可厚非;但這政策目前估計,僅佔政府全年預算二兆二千多億元中的一百五十億元,佔教育部預算的五%,對政府財政的負擔很低,卻有利於社會國家的公平正義,也對國家培養人力和競爭力提升很具前瞻性。行政院更在私立大專學費減免政策後,將推出大專弱勢補助擴大、高中職學費全免以及學貸延長三個配套的教育補助措施,足見政府對大專教育政策有在加強。 日前有政治人物批評減免私立大專學費負擔政策是大撒幣政策,難道是反對私立大專學費減免嗎? (國立嘉義大學教授)
李安勝 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