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岳相關文章

中共20大關鍵字消長與台灣

中共20大關鍵字消長與台灣

中共二十大全國黨代表大會落幕,外界關注的是政治局七個常委的名單,以及明年三月人大會議上中央政府機關的改組。熟悉中共黨史的研究者都知道,政治局常委排名牽涉到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委員長、政協主席以及未來可能接班人的安排。這次名單出爐後,習近平全面掌權令人意外。 (美聯社)   與過往中共全國黨代表大會人事布局受到關注不同,此次的二十大人事布局只是整場會議的過場而已,政治局常委由誰擔任亦不重要,習近平排除黨內各種勢力獨掌政權也是必然結局。早在習近平掌權後便以反腐為名進行了多年的清黨作戰,二○一八年修憲取消領導人任期限制,就代表著習近平已掌握絕對的力量,因此二十大的政治局常委布局就不會有讓人意外的結果,政治報告以及習家軍於明年正式掌握國家機器後的可能作為,才是最需要關注的實質部分。由於習近平此次打破了中共長久以來的接班默契慣例,因此對於未來政治局常委當中政府職務的分配,也有可能會跳脫以往按照常委排名分配的慣例,但可確定的是,他們都只是貫徹習近平意志的馬前卒而已。 與胡錦濤的十八大政治報告相比,二十大的政治報告「關鍵字」有幾個重點,第一,十八大時「經濟」出現一○六次,二十大只出現八十五次;「改革」從出現八十八次到五十一次;「和平」從三十八次到三十二次;「市場」從二十五次到二十一次;這些是減少的關鍵字。第二,「安全」從三十六次到一四七次;「鬥爭」從五次到三十七次;「意識形態」從一次到十九次;「共同富裕」從四次到十九次;「科教興國」從一次到五次;這些是增加的關鍵字。 從關鍵字的消長可觀察出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思維朝向左傾,一舉扭轉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模式。尤其新任政治局常委完全沒有經濟與金融專業,未來的中國模式就是習近平主張的以內需為主的發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都自立自強,可說改革開放時代已經走向終結。 台灣應該關心的,不僅僅是涉台部分,事實上從政治報告來看,我們可推測台灣議題的優先性並沒有被提前,政治報告透露出的訊息是習近平強調穩定比經濟發展更重要,權力的穩固與國內控制更甚於一切。在習近平權力更加鞏固但國力衰退中的時代,未來幾年台灣該擔心的問題是有朝一日中國爆發經濟危機、或中國政治施壓壓力遽增等可能風險甚於武力的直接攻擊,宜盡早做因應準備。 (作者為智庫研究人員,新北市民)
楊宗岳 2022-10-29
一帶一路可能拖垮中國夢

一帶一路可能拖垮中國夢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近年來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事實上,中國很早就推動了「走出去」戰略,鼓勵中國的企業前往海外投資,以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而習近平於2013年把走出去戰略升級為當前的一帶一路戰略,把國內過剩的產能產業對外輸出,也因此剛推出時候的合作的重點項目在於交通建設、基礎設施以及能源設施,並透過勞務合作方式,輸出中國勞動力到相關國家,以減緩國內失業壓力。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帶一路」對多國投資大減或歸零,唯獨對沙烏地阿拉伯持續增加,其中又以能源開發項目為主。圖為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位於阿布蓋格的煉油廠。(法新社檔案照)     一帶一路自從2013年倡議後,根據美國智庫威廉瑪麗學院底下研究和創新實驗室(Aiddata)報告顯示,中國2013年到2017年每年海外支出平均854億美元,而其中的81%是透過貸款發出。且根據該機構研究,中國官方機構的貸款利率平均是4.2%,平均期限是9.4年,寬限期為1.8年,與OECD國家官方貸款利率平均1.1%,平均期限為28年相比,中國的貸款利率與還款期限明顯不利。 近年來,中國面對越來越多國家的反彈,因為民情或債務關係擱置了一帶一路項目,也有更多的國家要求中國債務減免,但債務減免與否讓中國陷入兩難。在世界經濟危機當下對窮國討債有損中國的國際形象,但免除債務將會造成中國國有銀行的損失,且會引起人民的憤怒。如近期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宣布,免除非洲17國截至2021年底的23筆無息貸款債務,引發了中國網民的怒火,認為獨厚外國人。 一帶一路還面臨中國經濟成長大不如前的困境。根據IMF統計,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是3.3%,遠低於中國官方期望的5.5%,當前經濟面臨房地產泡沫破裂、防疫限制影響經濟活動以及供應鏈轉移等困難。因此中國一帶一路投資金額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從2016年1700億美金的高峰下降到2021年的1136億美金,大灑幣時代可說已不復返。 一帶一路也無助於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領導階層不斷教育民眾過往被殖民的歷史,而現在他們正在做同樣的事情,透過債務陷阱在各國廣設中國特區,也就是變相的殖民地。因此一帶一路的相關國家普遍爆發反中的抗議,如巴斯基坦的瓜達爾港、祕魯、吉爾吉斯都曾爆發反中示威,這些都讓中國形象更加惡劣。 習近平上任後提出了「中國夢」,而一帶一路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政策,如今內部陷入了自身經濟發展逐漸衰退與各國無法還債的呆帳,外有歐美國家推出抗衡一帶一路的政策,如G7國家聯合宣布,五年將籌募六千億美元的資金,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需求。這對身陷債務風暴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另一種選擇,不利於一帶一路後續的推動。當前的發展已經偏離習近平本來構想,甚至無法償還的海外債務最終恐將由中國自己吸收,最後發現讓中國夢破滅的就是一帶一路。 (作者為智庫研究人員)
楊宗岳 2022-09-12
安倍晉三留下的戰略資產

安倍晉三留下的戰略資產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幸遇刺身亡,震撼了日本社會以及世界各國。安倍可說是深深影響日本政治與外交政策的重要人物,二○○六年他第一次出任首相,便與當時的外相麻生太郎共同提出「自由繁榮之弧」的外交戰略,主張應在國際上爭取同屬追求自由、民主的國家組成價值同盟。 隔年安倍出訪,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說時提出以日本、印度、美國和澳洲等民主國家組成「自由與繁榮之弧」構想。雖然二○○九年敗選下台,自由繁榮之弧戰略無法持續發展,但印太戰略發展已見雛型。 二○一二年安倍領導自民黨重新奪回政權,開啟了他第二任八年的首相生涯,進一步提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戰略構想,核心理念是號召籌組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四國菱形連線」,對抗中國崛起的威脅。 由此可知,安倍的戰略思維早在二○○六年時候就已「定錨」,一開始雖未受到盟友重視,但經過十幾年的國際情勢變化,中國揚棄了過往韜光養晦的戰略,開始走向「戰狼外交」之路,才讓民主國家驚覺到中國並非「和平崛起」,而是想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國際社會上。在此環境下,二○二○年開始,各國開始響應安倍的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戰略。諸如美國、日本、澳洲、印度重新動啟四方安全對話、美國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等,其實都源自於當時的自由繁榮之弧戰略構想,歷史的發展證明了安倍的遠見。 安倍不幸身亡,外界關注日本的政局以及外交政策是否會有變化。事實上,安倍於二○二○年卸任首相後,常發表友台言論,諸如「台灣發生事態就是日本發生事態」,認為美國應毅然捨棄對台採取的「戰略模糊」,有必要明確表達防衛台灣等等。這些言論也影響了岸田政府的外交政策,如岸田首相在國會演說時強調台灣是重要的夥伴、美日二加二會談共同聲明強調台海穩定的重要性等等,都可看出安倍理念的重要影響,且他不但改變了過往日本「經濟大國,外交小國」的地位,走出一條新的外交戰略,他主政下的日本,友台遠中已成為日本人的主流民意,以及當前日本外交政策的主流,相信未來將會持續影響著日本政府。 (作者為智庫研究人員,新北市民)
楊宗岳 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