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山相關文章

西方科技業主流 除了中國什麼都可以

西方科技業主流 除了中國什麼都可以

許多西方科技公司為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選擇「中國加一」策略,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也在試圖尋找中國的替代方案。(路透資料照,美編組合成) 中國+1再升級 從產品組裝擴及重要機械與零件工廠都撤離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二○一八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許多西方科技公司為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選擇「中國加一」策略。《華爾街日報》報導,隨著美中緊張關係再度升高,許多西方科技公司正加速將生產撤離中國,並尋找其他國家的供應商,「除了中國什麼地方都可以(Anything But China)」已成為他們的最新策略,凸顯全球科技界在兩大強權間加劇分化。 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會長王壽苔表示:「大家都在試圖尋找中國的替代方案,科技公司正在重新設計他們的業務,不再有『即時生產』策略,有人將他們的新策略稱為『以防萬一』。」 西方客戶要求供應商 赴境外設廠 這個趨勢為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提升其價值鏈提供了機會,也推動中國供應商以更快的速度向海外擴張,許多中國供應商應西方客戶要求在境外設立工廠。 標準普爾近日發布報告指出,與第一波多角化不同,當時科技公司只是將產品組裝撤離中國,目前這波則涉及到將生產感測器、印刷電路板和電力電子等零件的工廠撤離中國,這類行動涉及對機械和零件的大量前期投資,使得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變得更為持久。 中國因COVID-19疫情實施嚴厲的防疫封控措施,導致從iPhone到汽車等各類產品的生產陷入停頓,也引發大量西方公司從中國撤離到越南和印度等地。 川普重返白宮 加速外企脫中壓力 此後,美國和中國針對誰掌握未來最關鍵技術而展開的較量,加速了這個轉變。科技公司高層主管認為,川普重返白宮後將加大企業出走中國市場的壓力;川普宣布對中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十%關稅,並揚言進一步提高關稅。 中國美國商會先前發布的年度調查顯示,三六○多家受訪企業中,有三十%表示正考慮或已開始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約四分之一的科技和研發公司表示,已開始將供應鏈撤離中國。 東南亞在勞動和能源成本方面與中國類似,隨著西方科技公司將其最先進的晶片、AI伺服器和消費電子設備的生產和組裝轉移至此,該地區正在蓬勃發展。東協數據顯示,二○二三年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達二三○○億美元,遠高於二○一八年的一五五○億美元。
盧永山 2025-02-18
加13省長訪美:中國才是共同敵人

加13省長訪美:中國才是共同敵人

由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長福特(中)率領的13個省和地區首長訪問團,11日起集體訪問華府,希望提醒美國,中國才是美加「共同的經濟敵人」,美加可以合作因應中國威脅。(路透) 因應中國威脅 加拿大可以幫大忙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本月一日宣布,對加拿大進口商品徵收廿五%關稅,雖然隨後又決定延後至三月一日實施,但已驚動加拿大地方政府。香港《南華早報》十三日報導,加拿大十三個省和地區的政府首長,十一日起集體訪問華府一週,除了希望在關稅問題上進行溝通,並提醒美國,中國才是美加「共同的經濟敵人」,在因應中國威脅方面,加拿大可以幫上大忙。 美加可合作 同步對中加徵關稅 這次前所未見的集體訪問,是由安大略省省長福特領軍,目的是在提醒美國,在川普打算與中國及其全球代理人「脫鉤」之際,加拿大是美國關鍵的合作夥伴。福特表示:「此事(與中國及其全球代理人脫鉤)需要長期思考,最重要的是需要安大略省和加拿大這樣的朋友和盟友,加拿大會提供幫助。」 提「美加堡壘」計畫 加強合作 福特稱中國為「(美加)共同的經濟敵人」,並宣稱加拿大可以仿效美國的作法,例如終止中國透過墨西哥轉運,以及對中國製電動車、電池、鋁和鋼鐵等商品徵收同等或超過美國的關稅。他在美國最大遊說團體美國商會發表演說時,向與會者介紹他提出的「美加堡壘」(Fortress Am-Can)計畫,希望在國家安全和資源領域與美國加強合作,限制中國投資,並與美國同步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保護礦產能源 嚴審中國投資 福特敦促對關鍵礦產和能源等戰略領域中的中國投資和所有權,採取保護措施,包括建立嚴格投資審查程序。他說:「中國想出口廉價的鋼鋁,並損害美國和加拿大的就業機會,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自己免受中國等國家的侵害。」 這次訪問將為期一週,各省首長將在華府與美國商界領袖、智庫和國會議員會面,還有望在白宮與川普的顧問會面。 福特二月初曾強硬回應川普徵收關稅措施,宣布自二月四日起將所有美國酒類從政府經營的酒類貨架上撤下,並要取消與川普顧問馬斯克簽訂的「星鏈」網路服務合約。但在川普二月十日再宣布,將對所有國家進口的鋼鋁產品徵收廿五%關稅後,鑑於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鋼鋁供應國,累計達五十%的鋼鋁關稅將對加國相關產業造成重大打擊後,福特轉趨低調。
盧永山 2025-02-14
房市泡沫破裂 中國逾450公尺摩天大樓6成爛尾

房市泡沫破裂 中國逾450公尺摩天大樓6成爛尾

恆大集團在浙江寧波蓋的「恆大城市之光」已變成爛尾。(擷取自網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中國網媒《網易》報導,近日網路上流傳1份中國未完工450公尺以上摩天大樓統計表,其中超過半數陷入爛尾。專家表示,在中國房地產崩盤的形勢下,作為官方形象工程的摩天大樓大量爛尾,基本上已經無藥可救。 該統計表共列出31棟摩天大樓,其中19棟處於爛尾、停工或放棄狀態,占61.3%以上,而施工中的大樓幾乎都未出地面或剛出地面。 四川成都的「蜀峰468」是綠地集團於2012年7月投資120億人民幣(下同,530.6億台幣)建造的,規劃樓高468公尺,原計劃於2019年竣工,迄今未能實現,該公司曾闢謠停工傳聞,目前大樓高度距離封頂差20公尺,處於停工狀態。 湖北武漢建了4棟摩天大樓「周大福金融中心」、「楚商大廈」、「復星外灘中心」、「國華金融中心」,都是投資數百億的建案,始建於2018年。其中,「楚商大廈」當時由卓爾、楚昌、當代、偉鵬、奧山、維沃等多家知名武漢民營企業共同發起並出資建設,泰康人壽、中誠信等全國知名楚商企業加盟,規劃樓高475公尺,但開工不久即停工,現在處於放棄狀態。其他3棟大樓近年來雖然是施工中,卻都未出地面。 浙江寧波的「恆大城市之光」始建於2011年,總投資金額約130億元,規劃樓高453.5公尺,承造的恆大集團宣稱若建成,將成為浙江第一高樓,該公司先前對外宣稱將於2026年竣工,但隨著該公司破產之後,現在已變成爛尾。對於「恆大城市之光」如今的處境,有中國網友戲稱可能要成為「寧波最高爛尾樓了」,這是恆大留在寧波的「最大傷疤」。 廣東深圳「湖貝塔」原先規劃樓高838公尺,之後砍至499公尺,從2022年開始到現在才蓋了幾十公尺,施工陷入牛步化。深圳「深港國際中心」規劃樓高由700公尺砍至600公尺,工程剛出地面就處於爛尾狀態。 這些商用摩天大樓都位於所在城市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一旦爛尾,影響甚廣,成為不折不扣的爛攤子。 針對中國摩天大樓大量爛尾現象,旅外中國問題專家王赫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表示,這些大樓籌建的時間點都是幾年前中國房地產火爆之時,隨著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這些大樓大量爛尾。 華府「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指出,這些高樓屬於形象工程,中共領導大多好大喜功,都想拿高樓大廈建自己的紀念碑,建成自己的所謂形象工程,實際上都是勞民傷財;摩天大樓爛尾是中共當局自作孽不可饒,目前已無藥可救。 自2021年以來,恆大集團爆雷開啟了中國房企破產倒閉的序幕,截至2023年8月24日,已有超過30家大型房企爆雷。統計顯示,目前恆大地產負債2.4兆、碧桂園負債1.43兆、萬科地產負債1.35兆、綠地控股負債1.2兆、保利發展負債1.14兆、融創中國負債1兆、華潤置地負債7396億元、龍湖集團負債5724億元。 統計表顯示,中國有31棟規劃樓高逾450公尺的摩天大樓,大都處於爛尾狀態。(擷取自網路)
盧永山 2024-03-21
德媒:不遏制中國帝國主義 西方國家將引火燒身

德媒:不遏制中國帝國主義 西方國家將引火燒身

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國際部主編布勞納(Viktoria Braeuner)發表評論指出,西方國家現在必須出手遏制對內越發專制、對外越發具有攻擊性的中國帝國主義。(彭博)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9日刊出該報國際部主編布勞納(Viktoria Braeuner)發表的評論「中國帝國主義是真正的威脅」,她在評論中指出,中國外長王毅7日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表示,「台獨分子必遭歷史清算、國際上的台獨縱容者必引火燒身、自食苦果」,他這番強硬表態再次說明,西方國家現在必須出手遏制對內越發專制、對外越發具有攻擊性的中國帝國主義。 布勞納指出,中國正在貫徹其帝國主義目標,想要開疆拓土,還不厭其煩地威脅並挑釁其對手。只要看一眼中國官方出版的地圖,就能清楚地了解中國的領土訴求。中共當局想要佔領的土地都印在了地圖上-台灣、其他國家亦提有主權聲索的東海或南海島礁、一個俄羅斯島嶼的一部分、馬來西亞的一片專屬經濟區海域;以及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在中國在的地圖上,這部分被稱作藏南。 布勞納在評論中說,這一切都非常傲慢且危險。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毫不隱諱自己的利益訴求,而且還在迅速拉攏盟友,包括俄羅斯以及眾多中東、非洲國家。長遠而言,習近平想要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重塑國際秩序,其一大目標就是消除可能危及中共權力的外部威脅。 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曾認定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聲索無效,但是北京壓根就不承認該裁決。中國當局還試圖破壞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對話平台,並試圖對世衛組織(WHO)等機構進行滲透。布勞納強調:「我們決不能允許這種情況發生。西方國家以和西方的盟友必須出手反制。對於中共當局在本國的打壓行徑也必須同樣如此」。 布勞納寫道:「在2月中旬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會議主席霍伊斯根( Christoph Heusgen)在和中國外長王毅一同參加討論會時,就過問起了新疆地區的人權狀況。這樣做很好。王毅隨後卻不受阻攔地用中共宣傳口徑進行回答,甚至會場上最終還響起了掌聲,卻沒有人再提出異議。怎麼可以這樣呢?在場的所有政界人士以及學界專家想必都了解有關維吾爾人遭受系統性殘酷打壓、再教育營、數位化監控的報導。」 布勞納總結,如果西方人及其盟友對令人不悅的事情視而不見,就會成為北京當局宣傳策略的一部分。對於中國的領土訴求也同樣如此。全球貿易有一半都要通過台灣海峽,要是台海開戰,世界經濟將遭受直接的打擊。所以,屆時引火燒身的不是台灣的支持者,而是一切無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計劃的人。
盧永山 2024-03-11
無論川普或拜登當選 彭博:中國都是最大輸家

無論川普或拜登當選 彭博:中國都是最大輸家

美國前任和現任總統川普(圖右)和拜登將在2024年大選中再度對決,彭博經濟分析顯示,無論是誰當選,中國將是最大輸家。(法新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國前任和現任總統川普和拜登將在2024年大選中再度對決。彭博經濟分析顯示,無論是誰當選,中國將是最大輸家,因川普揚言對中國所有進口產品課徵60%以上關稅,這將使 5750 億美元的兩國貿易幾乎減為零,對中國經濟及該國從2021年高點跌逾40%的股市來說是個壞消息,更糟的是,川普的言論可能增加拜登在選前採取更嚴厲措施的壓力。 川普和拜登知道中國是大選重要議題,對中國採取強硬姿態將被證明會是贏家。拜登可能不會提出像川普的關稅那樣激烈的措施,其政府也表示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但他在選前可以選擇從數據流動到電動汽車等多個層面來對中國實施新的限制。 中國官員表示,他們對美國由誰掌權沒有明確的偏好。不願具名的中國官員在談到敏感話題時表示,雖然川普難以預測且經常咄咄逼人,他也喜歡達成協議,並可能削弱拜登與美國盟友合作的努力。 北京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中國商務部顧問桑百川表示:「他們都是巨大的威脅。川普的美國優先方針可能會創造『突破反中經濟圈』的機會,拜登有能力將中國排除在技術供應鏈之外。但無論如何,北京都將面對一位總體戰略是『排除和遏制中國發展』的美國總統。」 關稅可能是川普競選活動中最引人注目的經濟提議,但並非唯一的提議。川普暗示將對美中雙向投資實施新的禁令,拜登已在這個領域收緊了規則,川普還承諾將中國排除在美國的「關鍵產業」之外,並確保美國的資金不會推動中國的崛起。 川普8日在佛州棕櫚灘的海湖莊園表示,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水準搶走我們的生意」;關於第二個任期的關稅計劃,他表示,「藉由這樣做,我們將生意、製造業帶回美國」。 至於拜登,除了關稅以外,他還鎖定中國在尖端技術領域的競爭力。拜登對中國實施半導體和晶片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同時採取措施促進美國國內這些產業的發展,並正在為美​​國在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領域的投資制定篩選計劃。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川普的做法更具交易性,他尋求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以幫助他競選連任,而且他的做法看起來更像是單兵作戰。相較之下,拜登為其政策建立了更廣泛的聯盟,在防止中國破壞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方面有著共同利益。
盧永山 2024-02-12
中國昔日工業重鎮深圳 街頭滿是露宿街友

中國昔日工業重鎮深圳 街頭滿是露宿街友

中國經濟疲弱,產業外移,深圳龍華區遍地是無家可歸的露宿者。(圖取自總裁簡報X帳號)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曾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的工業重鎮深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和社會挑戰。根據《總裁簡報》(CEO Briefing)6日報導,這座依靠香港起飛的城市,目前正遭遇嚴重的人口流失和房價下跌危機,因為曾是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如今已淪為遺址。 《總裁簡報》6日在社群平台X(推特前身)發布了一段7分鐘的影片,記錄了深圳市龍華區和平路的現狀,並搭配文字說明,隨著加工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和墨西哥之後,深圳難以支持千萬規模的人口就業,在人口流失的情況下,房價至少下跌50%。 在7分鐘影片中,龍華區和平路這條曾經繁華的街道上,遍地是無家可歸的露宿者,場面令人震驚。這些露宿者與美國的街友不同,他們不是酒鬼或癮君子,也不是靠別人施捨的乞丐,而大多是辛勤的勞動者,因經濟困境被迫流落街頭。 X平台用戶valuecom2020發文指出,這些人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由於沒有足夠的錢住旅館,只能在街頭露宿。另1位用戶David W.表示,隨著深圳經濟的快速下滑和地產泡沫的破裂,情況可能比預想的更糟。 X用戶「簡愛」指出,深圳已淪為世界工廠的遺址。X用戶「藍調」則認為,沒有香港和西方國家的支持,深圳和香港都將失去光彩,這一切都是由破壞香港的政策所致。 對深圳未來的擔憂情緒在網路上廣泛蔓延。X用戶gaochunyong1974認為,房價下跌50%只是輕描淡寫,可能還會有更大幅度的跌幅。 X用戶Queenferri和「頑石」都指出,隨著改革開放的終結,深圳的崩壞只是時間問題。X用戶「救贖附庸」說,「牆國」所謂的改革開放,深圳就是一個縮影,今天深圳的衰敗就是明天「牆國」的必然結局。
盧永山 2024-01-08
揭露中國股市爬不起來原因 知名金融學者劉紀鵬遭禁言

揭露中國股市爬不起來原因 知名金融學者劉紀鵬遭禁言

北京當局已加強管控網路,禁止任何人唱衰經濟和股市。近日,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突然被禁止在其多個社群平台帳號發言,引發網友關注。(擷取自網路) 〔記者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經濟持續低迷,股市也持續探底,北京當局已加強管控網路,禁止任何人唱衰經濟和股市。近日,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突然被禁止在其多個社群平台帳號發言,引發網友關注。他先前曾公開提到16年來上證綜合指數都在3000點上下徘徊,並指中國的資本市場相關制度還不完善,呼籲股民現在不要入市。 綜合媒體報導,劉紀鵬從12月7日起已被抖音、微博、今日頭條等多個社群平台禁止發言和禁止關注,他的最新抖音影片停留在12月5日,他的微博帳號已經被消失。他的抖音帳號擁有逾76萬粉絲,微博帳號擁有逾51萬粉絲,而他在今日頭條則擁有逾34萬粉絲。 公開資料顯示,劉紀鵬為中國股份制和公司問題專家,現任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多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等。 劉紀鵬長期專注於股市評論,他曾為廣大散戶投資者建言,11月29日時直指,中國股市起不來,關鍵在制度。他12月1日進一步發表評論說,中國的資本市場相關制度還不完善,對普通股民來說,等解決了「一股獨大」(特定股東操控公司運作)等問題再考慮入市不遲,現在不是炒股的好時候。 劉紀鵬12月2日在「和訊財經2023年會」上表示,像A股這樣的資本市場,怎麼也要搞到4000點,長期在3000點左右轉悠太危險,投資人沒有信心。 劉紀鵬在12月5日於微博發表的長文中,援引在「和訊財經2023年會」研討會上談到的問題指出:「我們今天的經濟不好,(股市)也是在3000點左右,16年來有52次在3000點徘徊不前,所以這個癥結何在?」 他並公開呼籲官方要把「振興股市」放在第一位,一定要重視金融,另外能力也要跟上,並強調資本市場起來了,消費、融資、配股都會起來,股價跟著起來;股市好起來,大家心情也會好,這樣就可以帶動消費,還可以拉投資。 針對劉紀鵬被社群平台禁言一事,中國官方沒有給出具體原因,但引發網友議論。 不少網友在微博表示,劉紀鵬是因為批評股市,被認定「唱衰經濟」,感嘆「說實話的都讓閉嘴了」、「只能說好聽的,絕不能違背領導意願,哪怕錯的再離譜,也要一條道走到黑」、「不想著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我的印象當中,他好像講了10多年了,禁言是遲早的事,因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盧永山 2023-12-10
台股大盤指數超越港股 30年來首見

台股大盤指數超越港股 30年來首見

台股11月28日收盤漲至17341.25點,香港恆生指數下午2時左右跌至13307.45點波段最低,台股正式超越港股,為30年來首見。(彭博)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歷史性的一刻!台股11月28日收盤漲至17341.25點,香港恆生指數下午2時左右跌至13303點波段最低,台股正式超越港股,為30年來首見。 受到北京當局加緊控制香港,香港政治和經濟自由度一落千丈,尤其是2020年6月底「港區國安法」生效後,外資持續出走,「東方之珠」的光環不再,港股加速走跌。 台灣經濟在蔡英文政府致力於降低對中國的依存度,並在美中貿易和科技戰推波助瀾下,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協助正在茁壯的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等先進技術領域茁壯,加上台商回流和外資湧入,股市節節升高。 台股和港股的最大差距發生在2018年2月初,台股與創下歴史新高的港股相差近22000點;自此之後,台股和港股走勢分道揚鑣,台股迄今上漲18%,港股則暴跌逾46%。
盧永山 2023-11-28
中國房市無藥可救 70城市10月新屋價又跌

中國房市無藥可救 70城市10月新屋價又跌

儘管中國政府祭出一系列支持措施,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惡化,10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房屋價格跌幅創8年來最大。(法新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儘管中國政府祭出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8月以來主要城市鬆綁購房規定,但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惡化,10月70個大中城市新屋價格跌幅,創8年來最大,且連續第4個月下跌,預料將進一步拖累中國經濟復甦。 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10月70個大中城市新屋價格較9月下跌0.38%,跌幅大於9月的0.3%,為2015年2月以來最大;其中,有56個城市報告新屋價格在10月下降,為2020年10月以來最多,且多於9月的54個。中古屋市場也沒有轉好,10月平均價格下跌0.58%,跌幅為2014年10月以來最大。 中國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前10個月中國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年跌9.3%,住宅銷售額下跌3.7%,跌幅均大於前9個月。 野村證券15日發布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未完工的預售屋(俗稱爛尾樓)數量約2000萬戶,為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未完工預售屋數量的近20倍,蓋完這些房屋大約需要3.2兆人民幣(14.1兆台幣),若開發商繼續延遲交屋,可能危及明年社會穩定。 中指控股副研究主任陳文景表示:「在中國政府今年稍早取消防疫清零政策,重新啟經濟後,中國房市曾短暫反彈,結果只是曇花一現,民眾因為收入減少和房市前景不確定而打消購屋念頭。」 彭博行業研究(BI)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指數16日一度重挫1.4%,使今年以來的跌幅高達43%。 為了支撐房市,中國政府日前宣布將提供至少1兆人民幣(4.4兆台幣)的低成本融資,協助推動城中村改造和提供保障性房屋等,儘管計畫細節尚未公布,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新措施可能比先前措施更沒效,因為新措施僅有利於大型都會區,而這波房市不景氣受害最慘的是三、四線城市。
盧永山 2023-11-17
美國資產管理巨擘先鋒集團撤離中國

美國資產管理巨擘先鋒集團撤離中國

美國資產管理巨擘先鋒集團(Vanguard)退出中國。(路透)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經濟疲弱不振,又實施新版「反間諜法」,不少外國企業遭突擊搜查或員工被拘捕,在北京當局重國安甚於經濟的思維下,越來越多外國企業撤離中國。根據《彭博》報導,美國資產管理巨擘先鋒集團(Vanguard)正採取最後的步驟退出中國。  先鋒集團撤離中國的消息傳出後,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在社群平台X(推特前身)上,有網友留言,「這都是中國經濟下行導致的,這已經是最後一步了,早就開始發生了」;也有網友說,「晚了,恐怕連退錢的機會都沒有了」。  知情人士透露,先鋒集團已與位於上海的約10名剩餘員工簽訂解聘協議,大多數團隊成員將在明年初離開,辦公室將關閉。  總部位於美國賓州的先鋒集團,今年10月出售了與螞蟻集團合資的機器人諮詢企業中49%股權,但在今年年底前仍將提供支持,以順利完成過渡。  報導說,先鋒集團正在改變策略,離開這個曾被認為有巨大潛力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事實上,在先鋒集團2年前宣布取消在中國設立基金管理部門的計畫時,就有許多外國大型企業陸續撤出中國,包括全球最大的食品零售商沃爾瑪,在2021年4月就關閉了6間中國門市,還有不少科技巨頭將生產線遷出中國,如蘋果、微軟、Google、戴爾、惠普等。  總部位於美國華府的顧問業者蓋洛普(Gallup)近日也已告知客戶,將關閉在中國的業務,並建議客戶將一些項目轉移到國外,而其他項目將被取消。
盧永山 2023-11-05
亞運2中國女選手背號湊成64 官媒急刪照片

亞運2中國女選手背號湊成64 官媒急刪照片

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的官方微博「央視新聞」為了宣傳正能量,刊出參加女子100公尺跨欄決賽的2位中國選手林雨薇和吳艷妮擁抱的照片,不料2人的號碼湊出敏感的64圖案,央視官方微博立即刪圖。(擷取自X)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杭州亞運正在如火如荼舉行,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的官方微博「央視新聞」為了宣傳正能量,刊出參加女子100公尺跨欄決賽的2位中國選手林雨薇和吳艷妮擁抱的照片,不料2人的號碼湊出敏感的64圖案,央視官方微博立即刪圖,網友紛紛嘲諷中國變態的網路審查。 綜合中國媒體和外電報導,在杭州亞運10月1日舉行的女子100公尺跨欄決賽中,吳艷妮在第1次起跑時出現搶跑,經申訴後被允許重新參賽獲得銀牌,最後裁判組裁決其搶跑犯規,成績遭取消,由印度選手亞拉吉遞補銀牌,林雨薇奪下金牌。 央視微博刊登林雨薇和吳艷妮賽後互相擁抱的多張照片,但在這場決賽中,林雨薇位於第6跑道,吳豔妮位於第4跑到,因此2人腰部分別貼有6和4兩個號碼,2人擁抱的照片中恰好湊出敏感的64圖案。 1989年6月4日中共血腥鎮壓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示威抗議的學生,因此64天安門事件在中國網路上是非常敏感的內容,任何出現64的照片或影視作品都可能面臨被封殺的危險。這次央視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大辣辣地刊登宣傳64的照片,引來眾多網友調侃。 網友在社群媒體X發文說,「(官媒)這一封殺,人們一看到她倆和有關信息就想起64屠殺…… 64是中共暴政的魔咒」;「(哈哈哈)這兩個選手一組合,直接戳了黨國最不能碰的地方。(哈哈哈哈)直接可以用『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直接判刑,天意!」。 有網友發現,在10月1日當晚央視官方微博「央視新聞」發表圖文報導,祝賀林雨薇奪下金牌,其中也使用了帶有64的照片,這篇報導不久後經過重新編輯,相關照片被刪除。
盧永山 2023-10-03
WSJ:中國鬆綁房價管控 房市風暴即將形成

WSJ:中國鬆綁房價管控 房市風暴即將形成

中國開始鬆綁房價管控措施,任其下跌,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彭博)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規模龐大的房地產泡沫已經破裂,但儘管房市長期低迷,房價仍未大幅下跌,部分原因在於中國許多城市在過去2年裡對房價實施了嚴格的管控,以保持房價穩定,但如今中國開始鬆綁這些管控措施,後果恐難以預料。  《華爾街日報》 彙整中國數十個城市先前的規定顯示,中國地方政府通常禁止開發商對未售出新房提供10%至15%甚至更高的折扣;在一些城市,官員還規定了中古屋售價的下限。  但中國住建部主管媒體《中國房地產報》 8月20日發表社論,敦促地方決策者取消限價政策。該社論指出:「應當給予開發商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允許開發商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展開自救,以儘快回籠資金。」  至少十幾個城市最近在某些情況下鬆綁了價格限制。例如,四川省成都市9月26日就取消了對市中心新建案的限價,並取消了對中古屋買賣的政府指導價。  報導說,在更大範圍內取消限價政策,有助於開發商清理未售出房屋庫存,增加收入以償還巨額債務,進而為可能的房市復甦創造條件。  但這也可能使中國的房主面臨房價以更大幅度下跌的風險,在經濟成長疲軟之際,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甚至可能破壞金融體系的穩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宅擁有率約為96%,對許多人來說,房子是他們最大的金融資產。  經濟學家表示,很難說如果在更大範圍內取消價格下限房價會下跌多少,因為中國以前沒有經歷過如此嚴重的房市低迷,但任何下跌都會帶來風險。  澳盛銀行9月發布報告指出,如果中國房價進一步大幅下挫,進而引發甩賣,並導致市場進入螺旋式下降,恐危及金融體系穩定。  報告指出,若中國房價下跌30%,即與東京和香港在過去衰退時期的跌幅相當,在中國5.3兆美元(171兆台幣)的房貸總額中,約有12%(即約6400億美元,20.7兆台幣)會面臨負資產問題,也就是這些房產的價值將低於應付房貸;如果房價下跌50%,約有51%的房貸出現上述情況。  市場研究公司Zillow指出,在金融危機後的美國,有近1/3背房貸的房主陷入負資產。澳盛銀行警告,在中國,負資產可能會讓家庭和決策人士措手不及,由此引發的滾雪球效應可能形成黑天鵝事件(發生機率極低、且難以預料,卻仍然發生的事件)。
盧永山 2023-09-28
中國不再是開發中國家 德國停止提供優惠貸款

中國不再是開發中國家 德國停止提供優惠貸款

    德國聯邦經濟合作暨發展部(BMZ)指出,德國不再視中國為開發中國家,從2026年起,不再向中國提供優惠貸款。(法新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路透》報導,德國聯邦經濟合作暨發展部(BMZ)26日證實,從2026年起,德國將不再向中國提供優惠貸款,這是德國降低對中國依賴的最新行動。  BMZ於9月中旬通知中國財政部,德國聯邦政府決定永久停止向中國提供優惠貸款。BMZ部長舒爾茲(Svenja Schulze)表示:「我們不再將中國視為1個開發中國家」。  德國的最新決定,意味著德國國營的復興信貸銀行(KFW)與中國財政部之間的優惠貸款計畫合約,最多只能簽署到2025年。  BMZ表示,作為1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中國有管道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也能以優惠的條件取得融資。  根據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官網,2021年11月公布有關德國優惠貸款的介紹,KFW向中國提供的長期優惠貸款被稱作「KFW促進貸款」,而KFW與中國的合作使於1985年,從2004年至2021年6月底,包括已完成的計劃達146個,貸款總金額為51.49億歐元(1748億台幣)。  德國對中國優惠貸款的重點支持領域,包括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可持續城市發展、生態轉型、水資源管理、透過金融機構提供綠色信貸融資。  《路透》8月報導,今年德國聯邦政府對在中企業提供的投資擔保金額崩跌,凸顯柏林當局致力結束對中國過度依賴所造成的影響。  日本自1979年起提供中國「政府開發援助」計畫(ODA),直到今年3月底才結束,40幾年來日本共提供中國3.65兆日圓(7880億台幣)援助。  今年3月底,美國聯邦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中國不是開發中國家法」,要求美國國務卿在美國和中國都加入的國際組織、條約或協議內,尋求摘除中國的「開發中國家」標籤,重新歸類為高收入、中高收入或已開發國家,並確保中國不得在國際組織內,享有「開發中國家」的特殊待遇或協助。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6月初也通過類似法案,為參議院全體投票鋪平道路。
盧永山 2023-09-28
瑞士媒體:習近平搞垮經濟 中產階級的耐心快達極限

瑞士媒體:習近平搞垮經濟 中產階級的耐心快達極限

瑞士媒體發表評論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統治下,面對日益惡化的經濟形勢,中國中產階級的耐心快要到達極限。(彭博)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瑞士媒體《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近日發表評論指出,長期以來,中國政治高層與民間一直有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即政府准許民眾勤勞致富,而民眾則放棄政治參與權,但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統治下,這種默契似乎正在被打破,面對日益惡化的經濟形勢,中國中產階級的耐心快要到達極限。 《新蘇黎世報》在這篇名為「習近平要小心失去中產階級的信任」的文章寫道,中國人習慣於忍辱負重,也很吃苦耐勞。但中國人的耐心也是有極限的。去年11月,中國多個城市的年輕人走上街頭,表達他們對政府防疫清零政策的不滿,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中國政府如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重振經濟,民眾的不滿同樣面臨失控的風險。 但習近平以意識形態為中心的政治路線,卻很難讓中國人對未來充滿信心。例如,習近平曾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像毛澤東時代那樣上山下鄉,這樣的要求簡直極具諷刺意義;事實上,正是習近平對高科技、網路和教培業所發起的整肅行動,讓數百萬年輕人失去了高薪工作。 中共黨刊《求是》雜誌今年8月公布習近平今年2月的一次講話,可以幫助外界了解習近平的政治思維。習近平在講話中警告,不要效仿西方的經濟成長模式,並反對所謂「資本的無序擴張」,同時詳細解釋了「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只涉及物質富足,還包括「精神富足和獨立自主的思想文化」;換句話說,只有中國共產黨,也就是習近平,才能決定中國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積累財富,以及應該積累哪類財富。 評論說,中國要想進一步提升富裕程度,恰恰需要的是更少而不是更多的國家管控;只有政治進一步遠離經濟,市場的力量才能真正被釋放出來;只有這樣,中產階級的不滿有朝一日演變成抗議和社會動蕩的風險,才能被真正降低。
盧永山 2023-09-19
繼拜登發言後 德外長︰習是獨裁者

繼拜登發言後 德外長︰習是獨裁者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表示,烏克蘭戰爭只會以自由與和平結束。 (路透檔案照)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上週訪問美國的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接受《福斯新聞》頻道訪問時,呼籲德國和美國共同努力反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並指這不僅是在保衛烏克蘭,也是在保衛全世界的民主。她還公開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獨裁者」。這是繼美國總統拜登之後,再度有西方政治領袖公開以「獨裁者」形容習近平。 籲支持烏克蘭 保衛全世界民主 貝爾伯克表示:「俄羅斯總統普廷在與世界各地的民主國家鬥爭,這就是為什麼民主國家必須站在一起。我們總是要問自己:如果我們不支持烏克蘭會發生什麼事?顯然,要付出的代價會高很多。」 在被問及德國政府和西方認為這場戰爭將如何結束時,貝爾伯克回應:「這場戰爭只會以自由與和平結束,我們將支持烏克蘭,無論需要多長時間。因為如果普廷贏得這場戰爭,這對世界上其他獨裁者,例如中國的習近平主席來說,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訊號?因此,烏克蘭必須贏得這場戰爭,自由和民主必須獲勝。」 在今年二月中國間諜氣球侵入美國領空並遭戰機擊落,引發美中關係緊張後,美國總統拜登六月廿日在加州的總統競選募款活動中,將習近平比為「獨裁者」。拜登當時指出:「當我決定擊落那顆滿載兩車間諜設備的氣球時,習近平很不高興,因為他不知道氣球在那裡。一旦沒掌握狀況,對獨裁者來說就非常難堪。那顆氣球不應該飄到那裡,它被風吹離航線。」 即使拜登這番發言引發中國強烈反彈,但兩日後拜登仍堅稱,他對中國的「直言不諱」不會有太多改變。分析指出,從拜登到貝爾伯克,都公開將習近平稱之為「獨裁者」,可見習近平的國際形象已跌落谷底。中國政府對貝爾伯克的發言尚未做出回應。
盧永山 2023-09-18
杜魯道:加拿大和中國沒有和解空間

杜魯道:加拿大和中國沒有和解空間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表示,由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採取強硬的外交政策,加拿大與中國沒有「和解」的空間。(美聯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加拿大總杜魯道7日表示,由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採取強硬的外交政策,目前兩國之間不可能建立正常關係,因此加拿大與中國沒有「和解」(rapprochement)的空間。 杜魯道7日在新加坡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中國在過去幾年做出的決定,增加了與加拿大和其他國家交往的困難。 杜魯道坦言,他在2015年上任時曾希望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但兩國關係在2018年轉為敵對。當時加拿大應美國引渡要求,逮捕了中國通訊巨擘華為的高管孟晚舟(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之女),中國之後拘留了2名加拿大人作為報復,並對加拿大的一些食品出口實施禁運。 杜魯道表示,過去幾年充滿挑戰,2名加拿大人出於政治原因被任意拘留,給兩國關係帶來了真正的寒意。 但杜魯道也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任何人都不能忽視它」,加中兩國關係現在可能是穩定的,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此外,杜魯道政府一直被控對中國干預加拿大聯邦選舉的證據處理不當或無視,這些指控促使2國今年5月發生重大外交摩擦,互相驅逐了外交官。 杜魯道在彭博的訪問中表示,他的公共安全部長將於7日稍晚宣布對中國干預選舉事件進行公開調查。 杜魯道還表示,加拿大政府正在推進與美國和澳洲類似的外國代理人登記制度,但政府因過去曾濫用這類工具而對此事持謹慎態度。
盧永山 2023-09-08
從吹捧到絕望 華爾街喊賣中概股

從吹捧到絕望 華爾街喊賣中概股

被稱作「女股神」的方舟投資管理公司創辦人伍德(Cathie Wood)七月下旬表示,其操盤的ARK創新ETF基金(ARKK)已將對中國曝險部位降至零。(路透) 〔編譯盧永山/特譯〕中國經濟陷入內憂外患,內有房產風暴、地方政府債務瀕於崩盤,外有地緣政治緊張持續升高、出口降溫,且美國和其盟友對中國的科技出口管制一波接著一波,華爾街投行、避險基金及各國退休基金從過去追逐中國概念,近年來紛紛減少或退出中國投資。 多國主權基金、退休基金減持或出清 管理約五三二○億歐元(約十八.三兆台幣)資產的荷蘭資產管理業者APG表示,由於擔憂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其退休基金客戶正在迴避中國市場;這是繼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加拿大退休基金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CDPQ)之後,又一國際資產管理業者準備減少或退出中國投資。 女股神操盤基金 中國曝險部位降至零 被稱作「女股神」的方舟投資管理公司創辦人伍德(Cathie Wood)七月下旬表示,其操盤的ARK創新ETF基金(ARKK)已將對中國曝險部位降至零;她直言特別擔心中國房地產市場,房地產業促成了中國約十五年高達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這樣的成長可掩蓋很多隱藏問題、尤其是債務。 高盛:全球避險基金5月起拋售中股 高盛發布報告指出,全球避險基金自五月以來一直在拋售中國股票,在八月十四日向美國證管會(SEC)提交文件中指出,包括Coatue、D1 Capital與老虎全球管理公司在內的美國大型避險基金,都在第二季出清中國持股,因中國經濟前景不穩定,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持續加劇。 橋水基金 Q2出清三分之一中國股票 過去最積極擁抱中國的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Bridgewater Associates),第二季已出清三分之一的中國股票,包括賣掉十三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持股,其中包括出清百度持股、大幅減持中國三家電動車廠「蔚小理」的存託憑證。 高盛指出,近來避險基金對中國的持股,無論是多單或空單全部出清,這意味了外資認為,中國在經濟危機加劇時,可能進一步封閉金融市場,他們擔心資金會拿不出來,還是先跑為妙。
盧永山 2023-09-03
中國出現信心危機 紐時:習近平近來絕口不再提經濟

中國出現信心危機 紐時:習近平近來絕口不再提經濟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經濟正面臨信心危機,最近幾個月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幾乎不再提經濟了。(歐新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在過去4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經濟曾看起來勢不可擋,推動其崛起成為全球超級大國。但目前中國經濟正受到一系列危機的困擾。多年的過度建設和過度借貸引發了房地產危機,同時還出現了更大的債務危機,而年輕人正受到創紀錄的失業率的困擾。在經濟壞消息接踵而來之際,1個新的危機正在出現:信心危機。 根據《紐約時報》8月28日報導,中國民眾對經濟的未來前景越來越缺乏信心,且已開始轉向絕望,消費者不願花錢。企業不願意投資,也不願意創造就業機會,可能成為企業家的人不想創業。 澳洲麥格理集團中國經濟研究部主管胡偉俊表示:「信心不足是目前中國經濟的1個主要問題,信心削弱與經濟下滑正在形成1種相互加劇的惡性循環。中國消費者不花錢是因為他們擔心就業前景,而企業降低成本、不再招聘是因為消費者不花錢。」 中國經濟在面對過去多次挑戰時皆表現出韌性,使政府對本國經濟和國家控制的模式形成了高度自信。2009年,中國經濟從全球金融危機中迅速恢復,而且增速驚人。中國經濟不僅承受住美國前總統川普政府發動的貿易戰,而且證明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受武漢肺炎病毒大流行拖累後,中國經濟反而強勁反彈。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曾在2022年宣稱,中國經濟是「不可阻擋的奇蹟」。 《紐約時報》報導說,導致中國當前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決策人士面對經濟衰退的較好選項比過去少了。 2018年,在經濟面臨美中貿易戰和國內股市暴跌的時候,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上海舉行的1個國際貿易博覽會上,發表了振奮人心的講話;他在講話中試圖平息有關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強調「儘管有起起落落,但任何人都不應動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據習近平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大家完全可以抱著樂觀態度。」 《紐約時報》指出,但最近幾個月來,習近平幾乎不提經濟了。 報導說,與以往的國際性危機不同,中國現在面臨著長期醞釀的一系列國內問題的結合,其中一些問題是習近平政府改變政策的結果,並使中國決策人士束手無策。
盧永山 2023-08-29
中國經濟崩盤原因 美媒:民眾不信北京當局

中國經濟崩盤原因 美媒:民眾不信北京當局

中國自第2季以來公布的經濟數據每況愈下,這些糟糕的經濟數據可能暗示了1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即中國政府未能讓該國民眾相信,在後疫情時代,他們的財務可獲得保障。(路透)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自第2季以來公布的經濟數據每況愈下,讓股匯市雙雙慘跌,而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些糟糕的經濟數據可能暗示了1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即中國政府未能讓該國民眾相信,在後疫情時代,他們的財務可獲得保障。  報導說,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包括7月零售銷售年增率放緩至2.5%,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3%,顯示出現通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僅月增0.1%,新增人民幣貸款創2009年以來最低,並宣布不再公布青年失業率,6月的青年失業率為21.3%。  中國今年第1季的經濟還讓所有人充滿希望,但第2季以後就呈現斷崖式下墜,變化如此之快,可能的理由包括出口下降、外國投資暴跌、整體就業市場疲軟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民眾對未來收入前景及其主要金融資產住房的安全性和價值信心大失,甚至可能永久失去信心。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中國近年來推行的政策難辭其咎,這可能是中國的經濟數據突然變得非常敏感,北京當局開始停止公布一些經濟數據的原因之一。  中國政府以防止房地產業債務演變為危機為由,自2020年起對房地產業的融資進行監管打壓,導致房地產巨擘中國恆大集團的違約,以及緊接而來的房市長期嚴重低迷,另1房地產巨擘碧桂園受此影響又爆發財務危機,對許多家庭甚至大多數家庭來說,這是1次刻骨銘心的打擊。時至今日,許多中國民眾仍在等待可能永遠不會蓋完的預售屋。  報導說,如果中國政府不能向民眾證明,它仍然有能力採取強有力的實際行動來維護他們的財務,那麼中國可能會陷入一段痛苦的經濟停滯期,最終可能還會引發政治動蕩。
盧永山 2023-08-17
中國7月進出口跌幅擴大 經濟內外交迫

中國7月進出口跌幅擴大 經濟內外交迫

中國7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和進口,連續第3個月下降,且降幅進一步擴大,凸顯中國經濟內外交迫,令成長前景蒙上陰影。圖為山東煙台港。(美聯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7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和進口,連續第3個月下降,且降幅進一步擴大,凸顯中國經濟內外交迫,令成長前景蒙上陰影。週二滬深300指數收盤下跌0.3%,香港中國企業指數(H股)收盤大跌2.1%。  中國海關總署表示,7月出口年跌14.5%,為2020年2月武肺疫情爆發以來最大跌幅,並較市場預估的下跌13.2%更糟;進口也下跌12.4%,為今年1月以來最大跌幅,為市場預估跌幅5.6%的逾2倍。今年前7個月,中國出口下跌7.6%,進口下跌5%。  中國7月進出口進一步減弱,讓北京當局面臨更大壓力,他們已因房地產部門癱瘓和內需急凍而焦頭爛額。保銀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進口跌幅加深反映內需疲弱,整體消費和投資成長雙雙走弱。」  數據顯示,中國7月對美國出口暴跌23.1%,對日本、南韓、台灣、東協、歐盟、巴西和澳洲的出口也都出現雙位數跌幅。中國7月來自美國、南韓、日本、台灣和東協的進口,亦出現雙位數跌幅,來自歐盟的進口則下跌3%。  北京當局一直想方設法刺激今年的經濟成長,儘管迄今提供的支援規模是針對性和有限的。相關機構日前宣布刺激消費20條措施,希望提振對住房、家電、家具等其他產品的需求。  不過,張智威表示,中國政府目前的政策主要鎖定房地產部門,在提振需求方面著墨不多,因此經濟形勢仍面臨極大挑戰。
盧永山 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