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政改一潭死水 失望港青對中國絕望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5-06-07 00:23 
外媒:政改一潭死水 失望港青對中國絕望
萬數名香港民眾,參加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的六四事件26週年,燭光守夜活動(網路圖片翻攝)

《紐約時報》(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6月5日一篇名為「香港青年對中國民主抗爭,反應不熱衷」(Hong Kong’s Young People Feel Less Invested in Fight for Democracy on Mainland),報導內容指出,這是過去幾年來徐君途(音譯Hui King-to),第一次決定不參加,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六四燭光守夜活動。這個活動是為了紀念1989年6月4日,當時北京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遭受中共政權鎮壓的死難者,今年剛屆滿六四事件26週年。

「我曾是一個中國民族主義者,而且我當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20歲的徐君途說,他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科系的學生。「當年我喜歡中國這個國家,而不是共產黨。於是開始參加燭光守夜活動;那時的我很幼稚」;「當我意識到所有這些集會全都沒用時,我開始徹底拋棄,中國民族主義想法」,他如此說。

香港居民享有中國大陸公民所沒有的自由,對於1989年六四事件,北京政府一直無法刪除,香港人對六四的「集體記憶」;這在中國土地上,是個特例。不過,很多年輕人像徐君途一樣,並沒有參加今年的六四燭光守夜;這些香港新一代年輕人,覺得沒有必要紀念,一個他們出生之前,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事件。況且,他們對中國並沒有什麼親切感。

維多利亞公園本週四晚間,舉辦紀念26年前,北京那場血腥事件,到場的民主黨議員何俊仁(Albert Ho),估計有13.5萬人參加;警方的估算數字通常遠遠少於組織者數字,約只有4.66萬人參加。這個估算數字,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去年的燭光晚會,主辦單位香港支聯會指出,有18萬人參加。

香港是中國人均財富最高的大城市,調查顯明,香港的青年人對對中國大陸的親近感,遠比1997年香港回歸前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低出甚多。他們對中國缺乏感情,而且正在把注意力轉向「本土認同」。他們對北京不再存有幻想,2014年香港學生發動黃雨傘抗爭運動,要求真普選的2017特首選舉改革,北京卻對港人民主訴求,寸步不讓。

去年年底,香港大學為期半年一次的長期調查發現,有42.3%的人把自己定義為香港人,自認為是中國人只有17.8%,分別達到1997年以來的最高,與最低點。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Hong Kong Transition Project),所公布的另一項廣被採用的民調顯示,18-29歲年齡層的「55%年輕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

6月3日《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的報導則指出,回歸中國後,大陸前往香港的遊客不斷增加。2014年,約有4700萬人次中國遊客,前往7百萬人口的香港;也有近9千名大陸學生,於香港的大學就讀。親北京人士認為,香港、大陸雙方藉由交流,能縮短差距,結果事與願違。據香港大學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67%港人」認為自己首先是香港人,只有3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是香港的中國人。

 

(本週四,香港大學的學生在六四當天,自行舉辦紀念活動,並在地上寫下:「民主火花永不滅」的砥勵標語)

中國認同圖像幻滅

部份港人對中國感到幻滅之際,開始呼籲香港應擁有更多自主權,甚至獨立。香港大學的學生在六四當天,舉辦一場獨立學生聚會,共有數百名學生參加。學生們在地上寫下訴求口號:「民主火花永不滅」。

六四當天的尖沙咀港口,也進行另一場截然不同集會。熱血公民(Civic Passion)組織,是領導這場活動的團體之一,它推動一項更具對抗性活動。上千人聚集在尖沙咀,高呼「打倒共產黨」,並焚燒用紙板製成的幾個香港官員肖像。

18歲的蔡雅蘭(音譯Yolan Tsoi)是香港理工大學的護理科系學生,她說自己,對年復一年的燭光守夜,「沒有意義」儀式感到失望;她並說「香港的民主與中國無關」。

香港大學的調查也發現,多數香港人批評中國政府當年對天安門示威發動血腥鎮壓;然而,他們也開始認識到,港人並不需為中國的民主發展負責。「這顯示香港人自我認同的深化,以及本土主義的崛起」,研究香港歷史的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當代中國研究部門負責人曾銳生(Steve Tsang)表示,與1980年代不同之處是,年輕一代不再認為,香港未來與中國密不可分。

「天安門事件是鄰居的事,不屬於我們的」,就讀工商管理科系的徐君途的說,「只要他們仍然說,要致力於建設民主中國,我就不會選擇重新回到維多利亞公園」。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