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銘洲相關文章

維吾爾上億身價慈善家/麥加朝聖歸來遭中共判死刑

維吾爾上億身價慈善家/麥加朝聖歸來遭中共判死刑

  維吾爾慈善家阿卜杜勒加帕爾(Abdughapar Abdurusul)資料圖片/取自《自由亞洲電台》 牢籠下的新疆11月間,中共政權將一名新疆自治區的維吾爾商人,暨慈善家判處死刑,原因是他未經中共批准,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的穆斯林信仰聖地麥加(Mecca)朝聖(Hajj,或譯為朝覲)。 位於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北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的慈善家阿卜杜勒加帕爾(Abdughapar Abdurusul), 在今年7、8月間遭中共逮捕,他的兄弟阿卜杜勒沙德(Abdusattar Abdurusul)11月間告訴《自由亞洲電台》(RFA)維吾爾部門(內容引述慈善家加帕爾在哈薩克阿拉木圖(Almaty city)合夥友人的看法(譯註:本文人名暫時將這位慈善家名字,前面的「阿卜杜勒」四字省略,以求行文簡潔易讀)。 相關消息來源內容顯示,慈善家加帕爾目前遭判處死刑確定,並等待行刑。他的獲刑原因只有一個,即自行前往麥加朝聖(hajj),而不加入中共所批准的朝聖旅行團。 慈善家的兄弟沙德指出,審判期間並沒有提供辯護律師(暗示慈善家遭非法判處死刑)。依照中共法律,死刑犯必須送請位於北京的最高法院簽結;不過,慈善家的死刑,是否得到最高法院複審之後,才確定下來,難以得知詳情。 維吾爾人慈善家加帕爾(Abdughapar Abdurusul)42歲,是4個孩子的父親,擁有數家店面與營運事業,以及多項不動產。近幾年來,他透過盈餘收入,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建造清真寺,回饋社區民眾。慈善家加帕爾的兄弟沙德還指出,加帕爾今年4、5間曾賣出一間家族地產,價值約14.4萬美元,外加擁有1,440萬美元的資產,目前全部遭到中共沒收。沙德強調,他的兄弟加帕爾樂於助人;不過,,中共的全面摧毀,讓加帕爾深陷家破人亡。 再教育營的死亡關押 慈善家加帕爾的長子阿熱爾(Awzer),2017年從土耳其留學歸國之後,遭中共關押;他的妻子哈錦(Merhaba Hajim),從今年4月起也遭到警方留滯。慈善家的姊妹賽伊姐萌(Sayipjamal),也持續處於長期失蹤狀態(可能都被關押到再教育營);另外,多位慈善家的友人也都遭到判處18以上刑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下屬的霍城縣,以及首府伊寧市警方,對於《亞洲自由電台》記者,詢問慈善家加帕爾的案件,不是拒絕回答,就是立即掛斷電話。原本住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伊寧市,加帕爾的生意夥伴(目前是個流亡者)指出,他聽到的消息來源顯示,今年4月間加帕爾的妻子哈錦(Merhaba Hajim)已在羈押期間身亡。 這位加帕爾的匿名生意夥伴還指出,一位友人告訴他,我們的共同友人慈善家加帕爾已經完成麥加朝聖壯舉(傳達犧牲身亡意涵),即判處死刑。除了加帕爾的夫人早走一步,死於羈押期間之外。加帕爾的圈內友人,總共逾50人早就遭到株連監禁、圍剿,其中甚至包括數位中共警界人員在內,不過,加帕爾是唯一遭判死刑者。中共為何要殺害加帕爾?這位商界夥伴表示自己並不確知背後真正原因,不過他認為:「中國政權正在剿滅維吾爾人,同樣並不需任何特別理由。」 另一位熟識加帕爾的女性友人屠爾格寧(Turghunay),目前流亡土耳其。她亦證實加帕爾全家遭到殘酷整肅情事。她說:加帕爾遭受死刑迫害,財富亦遭沒收,係因豐厚資產賈禍,或因私自前往朝聖…,無法確知;然而得知他的死刑,讓她身心交瘁、高度震驚。屠爾格寧還補充說道,加帕爾的妻子哈錦(Merhaba Hajim)死於新疆政治再教育營(political re-education camp)的關押期間;中共從2017年4月開始,祭出該項手段,意圖改造維吾爾人的「強大宗教觀」與「政治不正確」。加帕爾另外的3名年輕孩子,目前則處境不明。
許銘洲 2018-12-21
 納瓦羅談中國的不可信賴屬性

納瓦羅談中國的不可信賴屬性

  納瓦羅在密西根大學發表演說。2017年資料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執掌美國貿易和工業政策,擔任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11月9日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表示,因為中國過去從不遵守和美國的協議,所以即使雙方達成貿易協定,美國也很難相信中國會認真執行。 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週透過電話交談,似乎傳達出美中貿易衝突有降溫跡象。然而,川普總統助理,美國白宮貿易和工業政策辦公室主任,並兼任白宮貿易委員會主任的納瓦羅週五預警指出,美國即使跟中國在貿易方面達成協議,也無法保證中國會確實執行。 11月9日,位於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華府舉辦「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討論會」,並邀請納瓦羅做主要演講嘉賓。納瓦羅表示,美國和許多國家都有貿易糾紛和相關談判,但和中國談判即使有結果,也很難保證得到執行。我們和加拿大和墨西哥重新談判(達成新的協議),我們很信任他們遵守協議。我們正在和日本和歐洲談判。我們和世界上我們能信任的國家談判,但是中國卻與眾不同,他們不可信賴。 他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多項承諾,在16年過渡期之後,卻始終沒有執行。他並提到,2015年美國歐巴馬總統期間,一位中國高官在華盛頓向美國作出兩項承諾,其一、南中國海人工島礁非軍事化;其二、不會再對美國企業進行電腦駭客攻擊。結果,兩年後中國在南海島嶼佈署武裝,上了牙齒。另外,中共所屬的駭客部門對美國企業的電腦攻擊,只暫停了6個月。 《自由亞洲電台》(RFA)報導指出,納瓦羅是個經濟學者,他曾出版10多本著作,包括《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 Confronting the Dragon – A Global Call to Action)。該書揭示中國政府以全面性,細緻的政策主導貿易和工業發展,目標是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週五的研討會,納瓦羅展示一張圖表,內容列舉一份由美國多個部門共同研究得出的中國產業趕超計畫的七大策略和五十種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不擇手段獲得先進的核心技術。」 中國和蘇聯的模式有什麼不同呢?納瓦羅提出說明時指出,他們都是由國家主導的經濟體,都受政府控制。結果蘇聯經濟一團糟;中國是如何做到盈利呢?答案是:他們進行偷竊。如果你能把世界各國的技術拿來,而不用花費別的企業,每年花費的20%、30%研發經費,你就有了成本優勢,區別就在這裡。 他表示,全球自由貿易的基礎是公平開放,當有些國家刻意採取不平等政策,並且還暗中進行各種侵害,這時採取行動保護本國的利益,並非是所謂的「貿易保護主義」,而是政府正當做為,因為:「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2017年12月,在美國國家安全問題的會議上,川普就明確提出,經濟安全即國家安全。 當被問到即將舉行的G20峰會,川普和習近平的會面是否能為兩國貿易衝突,得出妥協方案?納瓦羅表示,此事該由川普總統,以及美國貿易代表勞勃·萊特海澤(Robert Emmet Lighthizer)決定,他們會根據美國利益作出最佳判斷。
許銘洲 2018-11-11
外媒:維持現狀與獨立公投民意將日愈衝撞!

外媒:維持現狀與獨立公投民意將日愈衝撞!

  10/20「全民公投反併吞集會」。圖片取自/ DNAIndiaNews/YouTube 喜樂島聯盟發動的10/20「全民公投反併吞集會」,據主辦單位估計當天有超過10萬人參與該場台北盛會,訴求人民有主張「獨立公投」權利。 該場行動,是近幾年反抗中國霸凌運動,蓄積能量的初步爆發。僅管台灣得到美國支持,也是個自主統治國度,中國卻一再宣稱台灣領土屬於中國,這讓台灣人高度不滿。 當天示威者,聚集在北平東路的民進黨總部前面,頻頻高呼「要公投」、「反併吞」等口號。喜樂島聯盟發言人張銘祐(Kenny Chung),對於當天的大規模出席盛況,認為這場運動「非常成功」。並認為這是台灣民主化近30年來,公開倡議「獨立公投」的最大型群眾集會。 不過,也有台灣媒體報導引述台北市警局看法,認為現場只有6千人。對於警方故意低估參與群眾數量,其真正用意如何?引發揣測。 英文視訊媒體DNA India News報導指出,當天群眾集會人數約有8萬人。《法新社》(AFP)10月20日報導,開宗明義在第一段指出,本週六台北群眾抗議活動,有高達數萬名獨立運動者(Tens of thousands,雖未明言確指10萬人),目的在於向北京霸凌發出譴責,並意圖挑戰無意高舉「台灣獨立」(只強調「維持現狀」)的蔡英文政權。 現年43歲的自營勞工平成文(Ping Cheng-wen音譯),參與週六示威時向《美聯社》(AP)表示:個人無法同意中台「兩岸一家親」華麗飾詞;我們擁有自己主權,而且台灣是個國家,不需攀附中國求存。 另一位參與要公投反併吞的85歲高齡示威者郭榮民(Kuo Jung-min音譯)他是位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也擔任台灣神學院希伯來語教授。他表示,主張中國應統一台灣的中國人,應該儘早搬到中國,那是他們比較宜居所在。並說:我們應該成為真正台灣人,而非當個虛假中國人;如果中國好,為何他們(親統者)不遷到中國居住? 63歲的喜樂島聯盟召集人郭倍宏是群眾會場第一位致辭者,他說,我們要告訴中國,請停止霸凌台灣;台灣人要(透過公投)成為自己國家主人。 時代力量主席黃國昌,向現場群眾表示,該黨跟大家站在一起,支持制定「新憲法」。他還說,應該透過公民投票手段,讓台灣成為「正常化國家」。 自認為是中國人比率只剩3.7% 《法新社》10月20日報導指出,當天出席民眾,有些帶著自己的孩童前往;不過,絕大多數抗議者,以年長者居多,也有一些支持獨立運動的長老教會成員前來(牧師人數則有300人。) 63歲的長老教會退休牧師蔡文禮(Tsai Wen-li音譯)表示,唯有透過公投,才能向國際社會表達台灣人建立新國家的意向。他身上穿著「台灣是我的國家」字樣襯衫。 現年16歲的年輕人洪辰仁(Hung Chen-jen音譯)向法新社表示:我們應該用具體行動,舉辦公投,從而宣佈國家獨立(譯註:如果得到過半支持的話);我們不要台灣被中國吃掉。 現職工程師35歲的雷克斯.楊(Rex Yang),在群眾場合形容台灣處境,有如「國際孤兒」。 一位抗議女性向阿拉伯《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表示,中國節節進逼,只會讓台灣人更加想要保衛台灣。她還說,透過「台灣自決」,可以彰顯台灣人的意願,以及防衛權。 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8月間公佈的「台灣民眾認同趨勢分佈」調查內容顯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者達55.8%;認同自己只是中國人比率只有3.7%。 許銘洲/綜合報導
許銘洲 2018-10-21
英學者:北京重擊!恐催迫「台灣共和國」早日誕生

英學者:北京重擊!恐催迫「台灣共和國」早日誕生

  台灣衛星圖。圖片/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中國對付台灣手段 日愈毫不留情。本月21日,北京又讓台灣失去中美洲邦交國薩爾瓦多(El Salvador),就是其持續多重孤立台灣的顯著例證,目的在於讓台灣從國際舞台,消失無影無踪;不讓國際社會承認「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不過法新社報導指出,爭取國際認同空間的生存競賽,未來小小台灣,可能勝出中國巨人(隱喻聖經人物歌利亞)。 中國就像個崛起巨人,其步履所及,務必要將台灣開發出來的國際空間、聚落夷為平地,讓台灣國際地位沉淪,否則難洩心頭恨惡;究其原因,北京認為台灣總統蔡英文不承認:「一個中國」且台灣應歸屬中國一部份。 《法新社》(AFP)8月22日報導,引述薩爾瓦多左派政權,總統桑切斯·塞倫(Sanchez Ceren)發表跳船看法指出,薩國轉向北京是「不可避免趨勢的一部份」(譯註:薩國形同1個可悲國度,當個牆頭草,未來要依賴強國北京的紓困、救助,以冀存活。) 《法新社》報導指出,北京認為台灣是個迷路省份(stray province),如有必要的話,將一勞永逸完成「武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前曾撂下重話指出:領土完整性,是中國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中國研究計畫主任,喬納森∙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向《法新社》表示,北京的算計認為,只要讓中華民國(ROC)完全不被國際承認;就可以拔掉台北政權的正當性,也會讓台灣人垂頭喪氣(奪走其認同對象),國際社會也將更加容易接受中國「統一台灣」的法統正當地位。 中國嚴打/提早催生台灣共和國 《法新社》報導一針見血指出,受限於中華民國自己的憲法(版圖及於中國全境主張),以及還繼續採用「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名稱,導致台灣政權很難成為國際間,不同於中國的實存體(separate entity)。 台薩斷交消息傳開之後,台灣總統蔡英文本週二發表聲明指出,台灣不會在中國壓力下屈服,並抨擊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舉動「日愈失控」。《法新社》報導接下來指出,基於中國擴展的全球影響力,台灣將面臨少年大衛(David, 隱喻台灣)與巨人歌利亞(Goliath, 中國對敵)的「認同征戰」(fight for recognition)。依照聖經故事,少年大衛透過甩石機武器的精準操作,擊斃巨人歌利亞。 學者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認為,台灣維持的一些非邦交國關係,終將比起正式外交關係更重要,例如與美、日、歐盟,甚至跟全球幾乎所有國家的貿易夥伴關係,會對台灣未來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蘇利文提醒指出,假如台灣邦交國(目前剩下17個),全部遭中國攫奪切斷,形同是中國在始料未及情況下,(幫倒忙)催促、助長「台灣共和國」(Republic of Taiwan)的早日誕生。
許銘洲 2018-08-24
2019國防授權法案/美對中強硬態度前所未有

2019國防授權法案/美對中強硬態度前所未有

  參與2018年6-8月間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海軍演習(RIMPAC)的澳洲船艦HMAS阿德萊德號(HMAS Adelaide (L01)),該戰艦正與直昇機配合兩棲登陸攻勢。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U.S. Navy 美國參議院8月1日,以87票贊成、10票反對,高票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Fiscal Year 2019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該法案支持台灣強化國家防衛能力,對台軍售,以及鼓勵美台高階軍方人士交流互訪。法案也針對中國提出多項反制措施,一些國會議員認為該法案對中國展現強硬態度,是前所未有的。 先前,美國眾議院7月26日以359票對54票,通過預算達7,160億美元(約20兆台幣)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比起上個年度增加約2.6%國防支出。如今該法案亦在參議院表決過關。據《自由亞洲電台》(RFA)8月2日報導指出,目前參眾兩院,正在就其中部份細節進行最後溝通,之後就會送達總統辦公室。鑒於白宮目前對中國的嚴厲態度,外界認為川普(Donald Trump)總統將會簽署該項國防授權法。 長達1,200多頁的法案,多達66次提到中國,超過提到俄羅斯的55次,而伊朗和北韓僅分別被提到8次和3次,顯示美國防衛,已將中國視為頭號戰略對手。 RFA報導引述載明於法案的內容指出:中國正利用軍事現代化、影響力,以及掠奪性經濟行為,來逼迫鄰國重塑,有利於中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區域的發展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用了較長篇幅詳細解讀「印太」地區戰略計畫,捨棄以往時常使用的「亞太」字眼。輿論界普遍認為,美國政府越發重視印度等國在這個地區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人認為,這是川普政權,在言辭上試圖跟前任歐巴馬政權有所區隔。法案內容還指出,美國應加強跟印度、台灣的國安合作,進而提升美國與地區盟友間的軟硬實力。同時,法案也提到,將擴大美國跟台灣之間的聯合訓練、軍售和軍事交流。 法案在美國國會通過後,迅及引來北京抗議,要求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並在上週四例行記者會強調,我們敦促美方摒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過時理念,且不得放任讓涉華消極(不利)內容的法案成為(正式)法律。 強化制中3措施 該法案從如下幾個方面,針對中國在美日益擴增其全球影響力,擬定反制措施: 一、加強「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FIUS),針對中國在美投資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同時強化美國技術出口的限制。儘管受到美方投資管制影響,中國企業近來已減緩對外投資,中企卻仍然在多項美國經濟領域,掌控大量資本。同時,美國司法部門已經披露多起,華人在美國深造或工作後違反相關規定,向中國走私敏感技術與設備的案例。 二、法案限制國防部及其所屬學校,不得為開設孔子學院的美國高校的中文計畫提供資金。由中國教育部贊助的孔子學院,目前在美國共有110所。雖然中國官方表示,開設孔子學院旨在增進中文國際化、加強中外教育合作;美國社會則有不少人士已經意識到,孔子學院是中共「統戰滲透機器」的一部分;旨在透過限制言論自由,頌揚中國發展模式等方式,在全球發動洗腦攻勢。 三、法案明文禁止,中國參與環太平洋海軍演習(RIMPAC),一直到中國停止南海軍事化行動為止。美國國防部在今年5月,宣佈取消中國參加今年軍演邀請,表達美國對中方在南海佈署軍備的不滿。 評價 美媒《每日野獸》網(The Daily Beast),知名的國家安全記者貝書穎(Bethany Allen-Ebrahimian)指出,儘管新法案進一步強化美國對中國的嚴厲態度,社會大眾也不能忽視它在關鍵問題上做出部份妥協。她說,美國對於中興通訊(ZTE)制裁放水,就是個顯例。 繼5月間美國川普總統透露,他正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協商挽救中興通訊後,美國商務部隨即在6月間,與這家公司達成一份新的懲處協議,重新恢復美國供應商與中興往來。美國參議院曾對白宮的網開一面感到不滿,並在上個月投票決定把恢復原有制裁納入年度國防法案,但卻在最終定案文本內容,刪除該項制裁措施。 貝書穎指出:這項法案並不極端。我認為,中國現在明白華盛頓在某種程度上,對北京採取強硬態度。這是新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的一個「小亮點」。 協防台灣 《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第1257條內容著重於,「強化台灣軍力戰備」,並協助台灣進行「防禦評估」。美國防部長經與適當的台灣對口諮商後,須對台灣軍力進行全面性評估,尤其是台灣的後備軍力。該項評估須針對如下領域:人員管理及軍力發展,尤其針對後備部隊。招募、訓練及軍事計畫。指揮、管制、通訊及情報、科技研發;國防物資採購及後勤,以及戰略規劃及資源管理。 法案第1258條內容,則以國會意見方式呈現,指陳「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都是美台關係基石。其內容包括有:1.)美國應強化與台灣的防衛及安全合作,支持台灣發展亟需的防衛軍力,以維持充足的自我防衛能力。2.)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應經由對外軍售、直接商售以及產業合作,強力支持台灣獲得防禦性武器,並著重不對稱戰力及水面下作戰能力。3.)美應確保及時檢討、回應台灣提出的軍購需求,以改善對台軍售的可預測性。4.)(美)國防部長應推動國防部的交流政策,以強化台灣安全,包括推動與台灣進行實戰訓練及軍事演習的機會;依據「台灣旅行法」推動美台資深國防官員及軍事將領的交流。5.)美台應擴大在人道救援,以及救災層面合作;(美)國防部長應考慮支持派遣一艘美國醫療船訪問台灣,做為年度「太平洋夥伴」任務的一環。
許銘洲 2018-08-06
掃極端!中共新疆基層幹部當街剪破維吾爾女性長衫

掃極端!中共新疆基層幹部當街剪破維吾爾女性長衫

  中共認為維吾爾女性長衫,是反現代文明的穿著,必須剪破。圖片取自/Social media 《台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與《自由亞洲電台》(RFA)接連報導指出,根據近來新疆流出,並出現在DOAM(Documenting Oppression Against Muslims,反穆斯林壓制文獻)推特社群帳戶的圖片內容顯示,新疆警方以及共產黨當地基層幹部,當街攔下維吾爾女性,並拿出剪刀,強行剪破女性過長的上衣(凡長度超過臀部及上腿部皆不允許),該項中共執法依據,來自自治區頒布的「衣著規章」。 中共在新疆頒布的衣著規章,意在對抗中亞地區,伊斯蘭宗教極端的威脅,即東突厥斯坦(East Turkestan)分離勢力;不過這種說法,卻被認為是中共嚴打維吾人所編造的藉口。 所謂不被允許的過長外衣,事實上就只是一種「長衫」(long shirts)款式,如今卻成了維吾爾女性遭受屈辱的象徵。當她們騎機車經過街道時,穿長衫者女性會會被攔下來,其外衣遭毀損情況,或從衣擺下半底部被剪除,或只剪破一段;目的在於讓女性們未來出外上街,不敢再穿長度超過臀腿的長衫。 《台灣英文新聞》報導指出 ,中國當局先前已禁止維吾爾穆斯林信仰女性,穿著傳統服裝來遮蓋身體,導致許多維吾爾女性轉而選擇穿長衫,來遮蔽後半身大腿以上(upper thighs)部位。中共則認為,維吾爾女性這種遮蓋身體的穿著方式,骨子裡是採取迂迴方式,跟自治區的「衣著規章」作對。 從衣著人權角度,如有權威人士竟公開出面聲稱,女性的衣著不應過長,這實在誇張聳動;更過份的是,政府當局竟然可以大刺刺拿出衣著規章,要人民確實遵照辦理,否則就動刀修剪,這種過分做法,更加讓人匪夷所思。 中共政權當然有其另類考量,認為必須掃除維吾爾女性,意圖透過長衫藏匿武器或爆炸物的可能性。其卑劣手段,導致女性的臀部至上腿部,(除衣褲外)必須一覽無遺,不得有藏匿任何東西之嫌;此舉卻形同剝奪女性的衣著自主權。   (維吾爾女性外衣,其長度不得超過臀部及上腿部。圖片取自/Social media) 「漢化改造」與「基因清洗」 中共勞師動眾,動員新疆基層幹部在街道臨檢維吾爾女性長衫,以示落實衣著規章的執法決心,其手法相當粗糙不敬。《台灣英文新聞》指出,6月間瘋傳的一段社群媒體內容顯示,中共強迫維吾爾女性跟漢人男性通婚,以實現「基因清洗」,加速融合維吾爾人,讓他們成為擁有「漢人文化與漢人生活特質」的維吾爾人,其最終目的是要消滅這個少數民族。 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則用「漢化改造」(Sinicise)一詞,形容中共取締維吾爾女性穿長衫行徑。新疆目前約1,500萬維吾爾人。 世界維吾爾人大會發言人迪里夏提·熱西提(Dilxat Raxit)接受《電訊報》訪問時指出,拿剪刀對付新疆女性的長衫,是種侮辱,也是侵犯個人生活的可憎行為。熱西提還說,中共認為女性穿長衫遮住後面下半身,是「反現代文明」的穿著方式;然而中共任意剝奪維吾爾女性衣著權,恰恰好是一種政治性歧視的荒唐可笑。 維吾爾女性長衫遭中共基層幹部強行剪破的新聞報導,在美國聊天網站《紅點》(reddit.com》引發熱議,一位署名hechang27的讀者指出,漢人從6世紀開始移居新疆,卻始終不是多數族群,直到中共據有新疆之後,漢人才逐漸成為多數。維吾爾人從10世紀開始移居新疆塔里木盆地,在搬到新疆之前,他們已接受伊斯蘭教,並且是個突厥文化(Turkic culture)族群。後來應清國請求,才逐漸擴散至新疆全境,並協助滿清征服蒙古部族準噶爾(Dzungar)。從歷史觀點而言,新疆從來都不算是漢人的家園。 另一位讀者Bergli指出,漢人目前在新疆人口數約4千萬,是維吾爾人口的近3倍。不過,據1955年中國首度人口調查發現,新疆人口73%是維吾爾人。如今漢人之所以成為新疆的多數族群,是專制政權透過強力人口輸送手段加以達成;西藏情況亦然。
許銘洲 2018-07-24
江蘇259位師生半公開在台灣校園「促統」

江蘇259位師生半公開在台灣校園「促統」

台蘇學校師生訪問交流,只需台灣教育部批准,就能成行;此舉曝露相當程度的台灣國安意識薄弱,以及管控不足漏洞。中國對台灣的存在,懷抱強大敵意;台灣教育單位卻同意我們的師生,與打壓我們的中國進行常態性年度教育交流,這類舉動顯得離譜、荒腔走板。
許銘洲 2018-06-04
留學生在英國為台灣參與世衛精彩發聲

留學生在英國為台灣參與世衛精彩發聲

  留學生楊醒慈在英國為台灣人的健康權利發表演說。圖片取自/Yang Hsin-tzu臉書 英國的台灣留學生楊醒慈(此係網路化名,Yang Hsin-tzu ),於臉書發表帖文指出,今年4月底,她在就讀的雪菲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參加校園舉辦的「雪菲爾模擬世界衛生大會」(Sheffield WHO simulation,簡稱SheffWHO),並以台灣代表身份在閉幕式發表演說表示:台灣作為一個公衛界活躍且貢獻良多的先進國家,值得享有實質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基本權利。在閉幕式演說之中,楊醒慈並直言,國際社會排除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世界衛生大會(WHA)的不當做為,早該終結,因為中國出於政治動機封殺台灣,漠視台灣2,300萬人的健康人權。 《台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5月22日報導,引述楊醒慈對於台灣地位的看法指出,台灣是個主權實質獨立國家,從1949年至今獨立行使主權,屹立自主;僅管其國際定位始終不明朗。 楊醒慈發表於臉書的「愛台」演說摘要內容如下:如果我們希望打造1個更好世界,絕不能讓壓迫者阻擋我們的前進道路。透過政治、經濟強國所製定的遊戲規則行事,顯已違背了致力於追求國際健康人權,不分國家、地域,照顧所有人類家庭安全與福祉的初衷。演說中她提出,2項呼籲與4項支持台灣理由。 呼籲:  1. 台灣有權以自己名字「台灣」,在法理基礎上實質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2. 攸關全球的普世健康的議程設定,不應被特定國家的政治利益挾持。 理由:  1. 基於實質獨立事實,台灣需要一個能代表2300萬人民健康福祉的席次。 2. 台灣被迫成為全球防疫體系黑數,所造成的傷害可能遠超越台灣,將(擴)及世界各地。 3. 受政治勢力干預,意圖孤立台灣現狀缺乏正當性,並有損世衛權威(與)獨立性。 4. 台灣的公衛表現已證明其有貢獻全球公衛環境的實力。 被剝奪世衛參與權的台灣需要你們的支持,畢竟在「健康無國界」、「致力全人類健康福利」理念下,中國高舉的政治利益,不應凌駕台灣人的健康權利。楊醒慈的演說結尾,引述198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戴斯蒙·屠圖(Desmond Tutu)名言,提醒人們不要對台灣健康權利遭無理打壓,保持冷漠。屠圖曾表示:在不公義情況下選擇中立,等於站在壓迫者的那一邊(If you are neutral in situations of injustice, you have chosen the side of the oppressor---Desmond Tutu)。
許銘洲 2018-05-23
百年反抗/意外推昇了台灣民族「精神高峰」!

百年反抗/意外推昇了台灣民族「精神高峰」!

許銘洲/編譯 玉山與雲海,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James Ho/2005 縱觀現代台灣史,台灣人的民族意識,總隨著政權轉換有所演進。一連串翻騰、創傷歷史事件,無疑催化、塑造台灣人的獨特人格,然而,歷史事件,不會是造成「台灣民族主義」的唯一基石;政治與文化在不同歷時期的翻轉、變革、相互衝擊,也滋養了台灣人的認同基因。 「全球台灣研究所」(Global Taiwan Institute)研究員萊恩.帖爾比倫(Ryan Terribilini),3月12日在《凱達格蘭媒體》(ketagalan Media),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灣人民族主義的演進基石」(From Ethnic to Political :The Evolving Foundation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Taiwanese Nationalism一詞亦可譯為台灣人國族主義),內容指出,台灣在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發生3大歷史鉅變,導致台灣民族主義日愈鮮明。此三大事件分別為:清國戰敗並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隨後帶來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其二、1949年,代表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內戰失敗後,集體流亡台灣。其三、歷經近40年的國民黨戒嚴統治之後,台灣逐漸走向政治民主化。 除了上述3大政局鉅變之外;台灣400年史,亦歷經一系列殖民者與外來移民入侵經驗;導致本土「台灣人」在光譜上,習慣稱異己者(與自己並置於不同地位的人)為「外來者」。當然,隨著歷史推進,「台灣人」的概念基盤,持續修正擴大,願於包容更多外來者;這是台灣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狀態下,基於維持一個「現狀獨立」(de facto independent)的民主國家,藉以對抗、區別(differentiation )中國威霸系統(authoritarian system),所必然發展出來的認同基盤擴張。 專文作者萊恩(Ryan),引述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陳若蘭(Rou-lan Chen),2012年的研究見解指出:台灣人的認同觀,從歷史眼光來看,已由過去的「族群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蛻變為立場堅定的「政治國族主義」(political nationalism)。從1895年至今,透過政治力強行統治台灣的諸多外來政權,都對發軔中的台灣民族主義,發揮重要催化角色。歷來不論是政治力或挾經濟力,強行入主的統治集團,一再激發台灣人危機意識,並試圖建構出自己獨特的台灣人民族主義,予以反擊。 抵抗日本帝國入侵 日本明治天皇時期,於1894年的第一次中日甲午戰爭,擊敗清國之後,雙方於1985年4月間簽訂馬關條約(日本稱之為《下關條約》,因和約在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簽訂)。依據該條約第二、三條規定,福爾摩沙及其周邊附屬島嶼(即澎湖群島),移交給中國。 清國放棄台灣消息,傳到台灣島內,引發清國忠誠者與台灣士紳群情激憤,他們決議進一步擁護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並在5月23日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不過這項保台行動,並非基於台灣「人民自決」主張,單純只為了避免台灣落入「可憎異族」手中。 《台灣民主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Republic of Formosa)的中文版本早已消失,原因不詳(目前,有些網路上流傳的台灣民主國宣言中文內容,恐怕係以訛傳訛,因原版中文早就佚失不存)。茲據維基百科「台灣民主國」(Republic of Formosa)引述美國記者達飛聲(James Wheeler Davidson,又譯禮密臣,1895年當時他正在台北擔任採訪工作),其英文版所紀錄的「台灣民主國」宣言內容,茲部分摘譯如下: 日寇強橫,欲併臺灣。臺民曾派代表詣闕力爭,未蒙俞允。局勢危急,日寇(譯註:英文版原文用字為Japanese slaves,即日本奴才)將至。我如屈從,則溫馨家園將淪為夷狄之所(譯註:英文版原文用字,形容日本夷狄為savages and barbarians,即兇殘野蠻之人);如予抗拒,則實力較弱,恐難持久。業與列國迭次磋商,儉謂臺灣必先自立,(外國勢力)始可予我援助(The Japanese have affronted China by annexing our territory of Formosa, and the supplications of us, the People of Formosa, at the portals of the Throne have been made in vain. We now learn that the Japanese slaves are about to arrive.If we suffer this, the land of our hearths and homes will become the land of savages and barbarians, but if we do not suffer it, our condition of comparative weakness will certainly not endure long. Frequent conferences have been held with the Foreign Powers, who all aver that the People of Formosa must establish their independence before the Powers will assist them. 資料取自James Wheeler Davidson著作:《臺灣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專文指出,僅管中日甲午戰爭,滿洲人主掌的清國戰敗,卻仍自視擁有「文化優越感」;一方面詆毀日本人,另一方面,也視數千年來就住在台灣的「南島民族」(Austronesian peoples)如無物。這種投靠清國統治者,以家族為本位的種族文化觀,盛行於1895年政權交替之際,並在台灣(漢人)社會佔據主導地位(美國學者Brown, 2008)。當時統治台灣的中國或漢人菁英,一盤散沙,徒然推動一場短命的民主國運動,結果維繫不到5個月旋即覆滅;不過,日本領台初期的台灣人抵抗運動,亦相當激烈,特別是客家庄民眾(Hakka people)他們所發動的對抗日本人行動,足堪用「慘烈」一詞加以形容。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人也見證多起「保衛家園」的反抗運動,例如1915年發生於台南玉井、南化等地的「噍吧哖」反抗事件,這場起義事件,由漢人與原住民共同參與,該運動奇襲多處台南警察廳,殺害日本警察;僅管謀反事件很快遭到敉平,卻是一場跨族群的反抗共同敵人起義事件。 台灣人反壓制運動共同主軸,隨後逐漸擴及政治領域。1921年創設的「台灣文化協會」,透過知識分子集會形式,討論台灣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以及當時發生的相關社會議題。由於台灣文化協會運動的持續推展,催生「台灣民眾黨」誕生,該黨引用當時美國總統威爾遜理念(Wilsonian ideals),推動住民自決(self-determination);該黨主張各個層級議會,應有一定比例的台灣人代表,不過該項運動遊說訴求,功敗垂成。僅管如此,1920、30年代時期的台灣民族認同運動,逐漸廣泛包羅更多族群參與;不像1895年當時,將台灣原住民看成較不文明(uncivilized)族群。可悲的是,戰後1947年二二八事件,不少過去的台灣民眾黨員遭到國民黨政權迫害,其中致死者,包括台灣民眾黨基隆支部黨員楊元丁,台灣民眾黨經濟委員會委員陳炘等人 228悲劇與近40年的台灣認同鎮壓 日本帝國曾被視為,不可抵擋的強大武裝勢力;到了二戰之後,遭聯盟國擊敗的日本,呈現滿目瘡痍景象,導致日本必須放棄對台主權。後來由於中國持續內戰,毛澤東所率領的紅軍打敗蔣介石軍隊,迫使國民黨勢力於1949年集體逃到台灣。不過,早在國民黨政權於中國全面失利之前,以美軍為首的聯盟國於1945年10月25日,同意由蔣介石政權暫時接管台灣(註:一些史料將之視為台灣光復)。 很不幸,中華民國對台的接收佔領,很少讓(過去被視為)文化兄弟的台灣民眾,感受文化的融合交流,反倒是實施軍事統治,貪腐為所欲為;中華民國軍方勢力侵吞台灣人土地與資產(也包括將過去的日產佔為己有)。結果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敵意加深,終於引發1947年的228事件。 史上知名的228悲劇,估計(起碼)約有1萬名台灣人遇難(不過,不同團體對於遇難者人數究竟多人少?有不同數據解讀,有人認為應該多達3萬人);228大屠殺源自於,台灣人想要對抗蔣介石政權武裝統治的腐敗力量。不過,這一次台灣人對抗的共同敵人是跟自己類似的中國漢族群;事件過後,228大屠殺被統治者視為禁忌,長達40多年;到了今天,卻轉化為「台灣人認同」建構追尋的重要元素。228成了台灣重大轉折的分水嶺,它將台灣島民,大屠殺受害者,跟外省政權加害者,形成對比關係;而且外省(外來)政權依附受益者,成了台灣人民公敵(Fleischauer, 2007。富萊饒爾Fleischauer,是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學者。) 228屠殺事件,以及1949年之後長達近40年的戒嚴統治(連帶擱置憲法,其第5條內容明訂,各民族的平等權),導致台灣人(被統治者)與外省人(統治者)之間的斷裂鴻溝加深;台灣人不同於中國人的認同差異思維,也慢慢浮現出來。 民主進程與加速台灣化 1975年蔣介石過逝之後,由兒子蔣經國接任台灣總統,他迫於形勢,逐步推動民主化改革。其任內推動的3項重大政治指標性決策包括:一、對於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完成組黨,國家機器並沒有發動鎮壓;二、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宣佈解除戒嚴。三、蔣經國的國民黨政權,尋求台灣化轉型,他提名(拉攏)本省人李登輝擔任副總統。 現年95歲的李登輝,是個具有客家血緣(福佬客)的台灣人,他經歷多個台灣歷史轉折時期。首先,他出生於日據時代,年輕時期曾短暫加入台灣共產黨;國民黨接管台灣期間,他擔任公職,成為國民黨官僚。任何想要瞭解現代台灣者,必然不可錯過李登輝的傳記。他的經歷與出生背景,讓當時老派守舊的國民黨要員,對他心生疑慮;認為他可能是個改革者,或是1位臥底的台獨份子;結果顯示,李登輝不久之後,就彰顯出自己的台灣人主體本色。 蔣經國於1988年元月逝世,並由副總統李登輝依照體制接任總統職位,當時的台灣總統必須透過外省人主導的國民大會,進行選出。到了1990年台灣爆發野百合學生運動,學生們訴求解散(主要由中國大陸代表組成的)國民大會,並要求執政者提出政治改革時間表。李總統接納學生主張,並推動一系列政治改革,最終導致總統直選制度誕生,李登輝也在1996年順利當選台灣第一屆民選總統。 對於李登輝改革路線的疑慮,不只出現在國民黨內部;1995-96年總統民選期間,中共在台海發動一系列飛彈試射,企圖透過戰雲密布,對李登輝選情造成不利影響;然而這項軍事威脅策略適得其反,李登輝以54%的得票比率,大獲勝利。事實再度證明,外來勢力想要透過「安全威脅」手段主宰台灣,只會對「台灣民族主義」造成催化作用;1996年總統直選戰役顯示,台灣(多數)民眾想要選出一位「台灣文化而非中國文化」的認同者(Rose, Caroline, and Victor Teo, 2013。劍橋學者論文)。 總體趨勢顯示,將台灣、中國文化區別開來,以及歷史層面的「脫漢」論述,在台灣內部持續鋪陳開來。2000年總統大選,支持獨立的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在國民黨內部分裂投票的情況下,贏得大選。這是民進黨首次在台灣社會取得執政權,陳水扁在總統任內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去(除)中華」(desinicization),以及「台灣化」(Taiwanization)行動,並支持台灣的「正名運動」,將一些國營事業加上「台灣」名稱(Hille, 2004。金融時報專文) 近幾年來,對於台灣民主化之前,那段過往歷史並不熟悉的現代年輕人(即天然獨世代),率直斷言主張,台灣應該擺脫中國的影響力。此一新世代民意,具體展現在2014年318太陽花學運。這股新世代「台灣自主」呼聲持續激盪迴響,形塑強大主流民意;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就是搭乘這部年輕浪潮快車,順利當選2016年總統。年輕新世代的「台灣認同」,如今已經建造完成;接續的下一步使命是,台灣如何走出去?並且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這項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歷程,無疑需要時間,而且更需要膽識與勇氣。
許銘洲 2018-04-10
博思科:美國「協防台灣」戰略將不再模糊

博思科:美國「協防台灣」戰略將不再模糊

  台美安全問題專家博思科。圖片取自/YouTube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登(John Bolton),4月間將出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引起華盛頓外交及政策圈議論紛紛,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對中國立場強硬,對台灣友善的博爾登,可能對美國「一中政策」如何實際執行,帶來變化性轉折效應。 博爾登在川普當選總統前後曾在《華爾街日報》、《華盛頓自由燈塔》及其他多家電視媒體撰文或發言,主張美國應該反映現實,重新檢視一個中國政策。 對於博爾登出任國家安全顧問,是否意味著美國40多年來的一中政策可能重新調整?已退休的前美國國防部亞太安全事務官員博思科(Joseph Bosco),接受《美國之音》(VOA)3月24日採訪時表示,從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開始,很可能他的國安團隊已經企圖尋求改變;另外,對於近來,美國的中國政策,以及整體美中關係,都開始出現調整變化,他相信博爾登樂於見到這項變化趨勢。 博爾登支持「台灣自決」,2007年訪台演講時,他曾經主張美國應該改變對台灣的戰略模糊做法,全面恢復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博思科指出,他認為博爾登上任之後,美台關係會朝向「更健康、更正常」方向推進;事實上,美國早就應該這麼做,台灣值得受到國際社會更多敬重;僅管,台灣現在並沒有得到這種待遇,他相信川普當局會力圖改變這個現況。 向來主張美國對防衛台灣,應該保持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態度明確的博思科表示,博爾登與被川普任命為國務卿的前中情局(CIA)局長彭佩歐(Mike Pompeo),將共同形塑美國的堅強國安團隊。他也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或國務卿可能透過聲明,宣示美國「協防台灣」決心一事感到樂觀。他說,這只需要發出一項簡單聲明,就可以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知道,「一旦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中國就會與美國爆發戰爭。」 博思科強調,許多人並不相信「美國會為台灣而戰」,就是因為美國目前採取「戰略模糊」策略,好像是對中國發出訊號,讓人覺得美國對台模稜兩可,可能不會出兵保衛台灣。如今這項模糊戰略,反而會鼓勵中國大膽冒進或誤判;未來,美國如果能清楚表態,對自己、對中國,以及對台灣都有好處。換言之,「(中國)想要武力犯台,門都沒有!」 專門研究中國外交及安全政策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關係教授傅泰林(Taylor Fravel)在其推特帳號表示,隨著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黃之瀚(Alex Wong)在台北美國商會與蔡英文總統同台,並就美國政策公開發表演說,就可以看出美國對台灣做法,已經開始改變。 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研究主任卜大年(Daniel Blumenthal)對博爾頓的任命表示肯定。他在推特帳號指出,博爾登是「非常聰明且有效率」的外交官和決策者之一,他是維護美國和盟友利益的堅定支持者,博爾登和新任國務卿彭佩歐將會成為美國重要國安團隊成員。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星本週一篇專文指出,中國可能對博爾登有所疑慮,因為他敦促川普政府重新檢討過去數十年來的一中政策、呼籲美國增加對台軍售,甚至主張美國在台駐軍,呼應麥克阿瑟將軍把將台灣視為「不沉航空母艦」的戰略定位;而北京則認為一中政策是自尼克森政府以來,美中關係基石,沒有討價還價空間。上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才在人民代表大會發表宣誓性談話表示,沒有一寸中國領土可以被分割出去,包括被北京視為中國一省的台灣在內。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所副總裁包道格(Douglas Paal),也提出危言警戒觀點指出,一旦博爾登企圖翻轉一中政策,可能冒著挑戰中國紅線風險,使中國無論在美中關係或台海兩岸關係都不再克制,而中國通常的反應第一是懲罰台灣,其次是報復美國。包道格還說,如果中國想表達對美國政策的不滿,台灣幾乎可以確定,必將成為第一線受害者,台灣是中國最容易找到目標,也是中國發洩負面反應的立即物件。
許銘洲 2018-03-25
韋傑理:向黨外雜誌時期的台灣民主致敬!

韋傑理:向黨外雜誌時期的台灣民主致敬!

許銘洲/編譯  美國NASA的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台灣總共經歷3階段的黨外雜誌時期,為台灣民主進程、言論自由,扮演催生角色,並動員台灣民眾共同完成對抗戒嚴法使命。《台灣公報》(Taiwan Communique)創辦人,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2018年1月23日,在台灣英文媒體《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灣邁向民主進程的黨外雜誌」(Taiwan’s “outside the party” magazines on the road to democratization)。內容指出,台灣從1979-1992年的民主奮戰轉型過程,是讓台灣人真正感到驕傲的歷史一頁;該歷程改變台灣國家認同的方程式,並為人民的共同未來願景奠定基礎。 塑造台灣民主轉型運動的重大事件,一般較為人知者,包括有1.)1979年美麗島事件;2.)1986年民進黨創立;3.)1987年解除戒嚴法;4.)1991-1992年完成國會改革,憲法增修;5.)1996年進行總統全民直選,以及國會全面改選。 除了上述5項歷史重大進程之外,較少被觸及者,為促進台灣民主轉型的重大推手,1970-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風潮。以下概述其3個不同時期的發展梗概。 台灣在1979年以前,少有反對派刊物,得以順利出版;康寧祥所代表的反對派本土菁英,成功在1975年推出《台灣政論》,是其中異數;不過,其影響規模相當小,而且以短命收場;因為國民黨政權很快加以查封。 到了1979年,島內情況有所改觀,因為美國不再承認國民黨做為中國合法政權代表,轉而在1978年12月承認中共北京政權。那個充滿焦慮緊張年代,國民黨政府在時局動盪之際,終止了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選舉,導政黨外人土,開始有機會形成鬆散結盟。 1979年夏天,兩股黨外勢力分別各自創辦黨外雜誌;其一、康寧祥創立《八十年代》,由江春男擔任編輯;《美麗島》則由黨外運動老將黃信介所創辦。到了同年秋天,這2分雜誌皆打出一定知名度,不過卻成了秘密警察鎖定,大力打壓對象;另外,當時的促統幫派人士,以及反共義士們,亦極力抹黑這些黨外雜誌,並將其視為中共聯合陣線的同路人。 1979-1983/噤聲與發聲 1979年的黨外雜誌運動,最後以「美麗島事件」收場。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當天在高雄的紀念活動,約有萬名群眾參與一場和平集會,結果警方擴大動員包圍,並對參與活動民眾發射催淚彈,故意製造黨外人士暴動,蓄意滋事的混亂場面。3天之後,國民黨政權幾乎全面逮捕黨外領導人,並指控其意圖煽動叛亂(sedition),陰謀推翻政府。 「美麗島大審」從1980年3-5月,共歷經三次。就國際觀點而言,它清楚明白顯示,那是鎮壓性政治系統,以及完全偏頗司法體系下的不公審判過程。當時的《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頭條新聞,就將這一系列審判,視為「滑稽司法大戲」(Comic Opera Trial)。 美麗島事件之後,一直到隔年1980年年底,不再有黨外雜誌出現。國民黨也一度暫停國大代表,以及立法委員選舉。不過,隨後的選舉顯示,美麗島事件受難者家屬的參選,多數獲得勝利;例如受難者姚嘉文的妻子周清玉,當選國大代表;張俊宏的妻子許榮淑,以及美麗島雜誌發行人黃信介的胞弟黃天福,該2人參選立法委員皆高票當選。 上述國會議員增額補選的勝利,給尋找民主出路的反對黨,帶來一線希望;僅管,總體而言,台灣當時持續欠缺民主與人權根基;而且許多反對派人物正處於身陷囹圄困境。 1981年春天,數家黨外雜誌重獲天光,陸續出刊;包括有康寧祥創辦的《八十年代》,再度復刊;立法委員許榮淑出版《深耕》雜誌;國大代表周清玉推出《關懷》雜誌。總計到了1982年夏天,台灣發行的黨外雜誌,成長到12家之多。 1982年夏天到1983年,台灣出現第二代黨外雜誌的接棒現象(因第一代雜誌創辦菁英多數被關在牢房)。當時美麗島的辯護律師尤清,發行《博觀》雜誌;黃天福則推出《縱橫》、《鐘鼓樓》(後來改名為《蓬萊島》雜誌。) 出版審查/國內外接連謀殺命案 雨後春筍般冒出的黨外雜誌,不可避免引來國民黨強力鎮壓。其監控手段包括有4種方式:其一、移除或直接下令某些敏感文章不得刊登;其二、直接禁止當期雜誌出版(僅管在許多書報攤,仍然可以購得);其三、沒收該期刊物;其四、吊銷其出版字號;不過,當時黨外雜誌發行者,多半會申請多個出版核准字號,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類似的文章內容,照樣得以偷渡出版。 黨外雜誌之所以遭到出版審查監控,主要原因包括有,揭露高雄事件政治犯在獄中的嚴酷遭遇;討論台灣在國際間孤立處境;號召籌組反對黨;揭露國民黨不光采事蹟以及蔣家(蔣介石)獨裁者內幕。 黨外雜誌之所以遭執政當局深惡痛絕的其它原因還包括有,頻頻討論1980年228當天林義雄家人在台北住宅遭遇的滅門血案;1981年7月任職於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返台死亡命案;以及在美國本土發生《蔣經國傳》作者劉宜良(即江南)遭殺害命案。 1984-1986/黨外雜誌第三世代 1984年初,台灣黨外雜誌進入第三階段(或名之第三世代);其中包括有林正杰創辦《前進》雜誌;鄭南榕推出《自由時代》雜誌;這個階段的黨外雜誌創辦人,並未參與高雄事件,也與美麗島事件沒有直接因緣;相當特別的是,這時期的黨外雜誌,不但發行刊物,也透過街頭遊行,向執政當局施壓。 隨著運動領袖提倡的自由、民主化思潮,得到民眾廣泛支持,KMT政權卻逆勢操作,增強當局的言論出版審查;甚至在1984年10月間,還召開一項研擬「思想警察」的官方會議;出席單位與人員,包括有警備總部(即當時政府安全資訊部門的主導機關)、行政院新聞局長張京育,以及當時擔任國民黨要職的宋楚瑜。這場會議紀錄曝光之後,被外界視為根本就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預言小說《一九八四》的翻版,統治者意圖透過思想警察,迫害獨立思考者與異議者。 到了1985年初,國民黨更加激烈進行其對付黨外雜誌的「沒收運動」(confiscation campaign),並派出1千位警察沒收違禁言論的黨外出版品;同時對一些刊物祭出司法行動,例如,當時擔任《蓬萊島》周刊社長的陳水扁,曾因該刊物的言論入獄。到了1985年9月,約95%黨外雜誌,盡遭KMT當局沒收。 隨後的黨外運動,展現強大群眾動員能量,最知名者為1986年,由鄭南榕、江鵬堅等黨外人士共同發起的「519綠色行動」。他們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要求KMT解除戒嚴;其運動主張認為,打從1949年5月19日以來,國民黨於台灣施行戒嚴令,並且以動員戡亂時期的法律作為最高依據,導致《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自由權與人權,盡遭嚴重限縮;當局宜早日解除戒嚴,還權於民。 台灣黨外運動提出的解除戒嚴令訴求,在美國國會,亦獲得部份舉足輕重的參議員與眾議員聯手支持。這些國會議員,常在國會召開聽證會,指證台灣不民主,未致力人權保障。他們要求KMT當局,早日解除戒嚴,朝民主政治體制發展。 1987-1992/解嚴與廢除國安法 1986下半年,台灣政治景象經歷鉅變,黨外領導菁英創建了民主進步黨;同年10月間,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告訴美國《華盛頓郵報》,他將解除戒嚴令。同年12月的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增額選舉,新成立的民進黨在國會席次大有斬獲。 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信守承諾,解除戒嚴令;同時間KMT亦頒布「國家安全法」取代其地位;另一方面,刑法100條內容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皆屬犯罪行為,所以當時人民的言論自由,仍遭受國家箝制。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過逝,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然而,不民主的政治體制依舊延續下去。 為了爭取「言論自由100%」,1988年12月鄭南榕在《自由時代》雜誌,刊登一篇「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主張台灣的自由民主,卻遭煽動叛亂罪名指控;警方隨之對其雜誌社辦公室展開包圍。圍困攻勢進行約3個月後的1989年4月7日,警方鋸開鐵門,強行進入;為了對抗警方強力逮捕,鄭南榕透過點火自焚方式,捍衛他的言論自由信仰。 鄭南榕事件過後,來自國內外要求台灣民主化的持續壓力,以及李登輝善於引導內部政局,導致台灣在1992年5月,宣佈廢除國安法,以及刑法100條;從而也讓台灣正式揮別長達40多年,透過羅織罪名藉以打壓異議人士的「共黨叛亂時期」(或名之為白色恐怖。)其後李登輝主政時期,所領導的立法與修憲,完成國會全面改選;隨後並在1996年,完成台灣總統直接民選的萬願望。 目前在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的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於專文尾聲之際強調,台灣成為自由、民主國家的轉型過程,大半歸功於黨外雜誌時期(有名或無名的)男女英雄,他們以無比勇氣對抗國民黨政權的蠻橫打壓,為台灣後來的光明前景,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許銘洲 2018-02-19
英學者給台灣按讚 這個國家不悲觀哦!

英學者給台灣按讚 這個國家不悲觀哦!

許銘洲/編譯 台灣衛星地圖。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美國航太總署NASA 穿透歷史迷霧,才能照見真如台灣;對於未來前景,也應從較為長遠觀察視野,才能獲悉中肯評價。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 SOAS)),台灣中心主任達菲德.費爾(Dafydd Fell),1月22日在《台灣守望》(Taiwan Sentinel)發表一篇見地卓著明快專文,名為「台灣的樂觀、悲觀週期」(Cycles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m in Taiwan),內容指出,1980年代解嚴至今,台灣歷經多度看好與看壞,快速上下震盪的兩重性。 費爾如此敘述說道,先前數週前,我從台中高鐵下車搭計程車的經歷說起。載我的司機告訴我:台灣命運已決,我們最好請共產黨早日收復台灣。最近重返這座島國,聽到點點滴滴關於台灣社會的悲觀論調,而這位司機的看法可能是最為悲觀的那一端點。 作為學術工作者,而非新聞從業人員,我觀察台灣角度,較不採取一日式或週式的短期眼光;而是採取長期,以及發展式的「比較縱深」。從1980-2000年代至今,我以多個不同身份在台灣居住,先是學生,市場調查執行者,音樂圈DJ人員,後來則是研究人員;如今每年約花個1個月時間,在台灣進行田野調查;這個「台灣悲喜輪迴」(cycles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m)觀點,是個人長期觀察台灣的體悟。。 「悲觀」的原因之一,是人們日愈關切台灣年輕人,移往中國謀職問題。不過,從長期觀點來看,會有不同圖像解讀;台灣並非現在才出現,人才流失問題。1949-1987 年實施戒嚴期間,多數海外留學生學成之後,基於政治、經濟因素,並沒有返回台灣。從歷史來看,每次國內外的台灣政治危機,都會引發移民風潮,例如1979年中美斷交;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所幸的是,台灣跟南韓、日本一樣,都能吸引外來移民者;近來香港民眾申請移民台灣件數增多,就是個顯例。 這趟台灣之行,有民眾抱怨,蔡英文上台之後,街頭示威不斷,危及社會穩定;這讓我想起1980年代台灣,同樣有類似現象;當時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民眾抗爭堵塞交通,影響司機生計。學者費爾指出,民主是台灣公民社會的寶貝資產;如果欠缺「抗議」精神,1990年野百合運動,哪有機會締造「真正民主」的台灣藍圖? 我曾透過「核四停建」為例,向英國反核團體介紹台灣的民主社會動能。英國人對於台灣的反核成就,頗為嫉妒。20多年來的反核運動,不僅讓核四「封存」,舊核電廠也將屆齡除役,對台灣社會來說,距離打造非核家園目標,是越來越近了。與台灣的非核走向相反的是,英國還繼續建造新核電廠,而且引不起大規模抗爭,政界對於該議題辯論也興趣缺缺。 2014年太陽花運動,成功展現來自人民的抗議,足以傾覆跟中國威權國家進行「政治統合」趨向;僅管中台一體原先被視為「不可阻擋」主流。同樣情況,也出現在LGBT同性團體,他們透過個人的行動派,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台灣「公民社會」與「抗議文化」,事實上已成為台灣最強大的軟實力資產。美國東亞問題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曾論述主張,台灣解嚴後的民主進程,跟很多國家比起來,表現出色。 充滿活力的鐘擺效應 台灣人心對於「台灣民主」成就狀態,很容易在不同時間,呈現鉅幅震盪(譯注:台灣人習慣用「鐘擺效應」描述。)當我1990年秋季,完成台灣學業,打算返回英國期間,當時郝伯村獲提名為行政院院長,台灣輿論界因此瀰漫著「回復威權」統治疑慮。到了1992年我重返台灣,並持續住到1990年代末期,這時的社會氛圍大大丕變;社會上充滿著樂觀氣息,台灣人對於國家政權的「民主和平」轉移,充滿驕傲感;這時間「全民健保」開辦,台灣安全渡過亞洲金融風爆;一些海外學者,甚至用「民主楷模」稱呼台灣。當2000年我又來到台灣,適逢首度「政黨輪替」,台灣社會延續上個階段的樂觀發展氣息。 2001年我重返台灣,進行博士論文的田野資料搜集。當時台灣面臨「分裂政府」僵局,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國民黨則掌握國會過半議席;社會上充斥著悲觀氣息。引發悲觀思潮的另一助因是,台灣經濟衰退,而且失業率創下歷年新高。然而,一些國際學術界的重要評析與研究卻發現,台灣的民主動能,持續源源不絕冒出來。另一方面,僅管經歷2003年的SARS危機,台灣在陳水扁2000-2004年主政期間,多半達成可觀的經濟成長目標。 到了陳水扁總統第2任期,新一輪悲觀心態持續散布於台灣社會;多半源自於針對陳水扁以及其身邊權貴人士的貪污指控;另一因素是2006年間紅衫軍發動的倒扁運動。記得當時的新黨政治人物邱毅,每天在電視節目上,源源不絕爆料反扁。 2008年馬英九在總統選舉大獲全勝之後,台灣又燃起新一波樂觀氣息;他提出兩岸和解主張,並倡議雙方共享經濟成果,各自擴展國際空間。這項領航計畫,隨後於2014年喪失續航力,因為台灣選民日愈擔憂「中台統合」的親中效應,將危及台灣自由民主。2014年公民運動的大規模抗議奏效,外加蔡英文2016年勝選執政,讓台灣社會又洋溢「樂觀氣息」。 英國學者費爾指出,台灣民主最讓人激賞特點之一,在於有能力因應變局危機。我常在課堂上告訴學生,測試民主品質的良窳,在於檢視其能否因應國家所面臨,最為迫切的社會、政治問題。他提到,回顧解嚴後歷史腳蹤,清楚載明了台灣在某些領域,例如性別平權、社會福利、政治防腐,甚至在中台關係處理,皆表現傑出。他並說道,台灣政治能夠發揮作用,在於透過選舉期間的政策辯論;一旦政治人物違背競選諾言,遠離民意或公民社會,就會在下一輪選舉被看破手腳;相對而言,威權國家就沒有這套民主制衡機制。 幾週前的訪台田野,我的確聽聞不少悲觀論調;不過一位在英國居住多年的老友,最近決定重返台灣生活,他的說法(透露些許堅定):「當然,台灣是有未來的。」
許銘洲 2018-01-29
外媒:台灣不是中國,台灣人也非中國人

外媒:台灣不是中國,台灣人也非中國人

許銘洲/編譯 美國NASA拍攝的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美洲大陸戰爭爆發後隔一年,美國革命時期重要領導人物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於1776年公開讚揚這曲「獨立樂章」,他向美洲大陸議會發表談話時公開指出,不再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他並憤憤不平表示,英國殖民者竟然拒絕給予他們完整的公民權。他還大聲說道:我們在美洲已繁衍出新興民族,雖然比較粗野、簡單、激烈;卻更有創業精神,而且較不修飾;「我們是一支新興民族,我們要建立新的國家。」 《紐約時報》旗下媒體,《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1月7日刊登專欄作家傑夫·雅各比(Jeff Jacoby)的一篇專文,名為「台灣不是中國,台灣人非中國人」(Taiwan isn’t China, and Taiwanese aren’t Chinese),這篇親身來台的第一手見聞,紀錄他與3位台灣年輕世代訪談之後,得出對於中台關係的獨到見解。 專文指出,中共政權兇猛緊抓台灣不放,認為台灣是中國的叛離版圖,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份。數10年前,當台灣還在蔣介石國民黨威權政體掌控底下,蔣家如出一轍,眾口同聲附和「一個中國」,並聲稱該黨擁有中國領土的全部主權。 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民主化後之後,台灣逐漸拋棄蔣家時代的虛幻主張;不過,台海關係的巨大陰影,仍不時籠罩台灣社會與政治領域。中國不但在公開場合封殺台灣,也對台灣參與國際空間,一意杯葛封殺,投下反對票。到了,1995-1996年台灣舉辦第1屆民選總統期間,中共解放軍甚至在台灣外海試射飛彈,並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其赤裸裸的恫嚇手段,製造了史上著名的台灣海峽危機。 1987年解嚴後帶動的開放探親熱潮,以及隨後引發台商紛紛轉往中國投資,造成中台經濟糾結難解的纏繞關係;到了今天,與中國貿易佔台灣出口貿易總額4成,約有200萬台灣人居住或在中國工作,台灣在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年逾100億美元。中國每年也讓數百萬中國觀光客來台旅遊。 不論中國的軍事棍棒,或是經濟紅蘿蔔引誘,對台灣人皆不管用;更甚者,台灣人多數皆有漢人血源,不過,與作者共進完餐受訪的3位年輕人,咸皆認為他們在情感上對中國並無親近好感;更不用說,希望台灣與中國統一;他們異口同聲「拒絕一中」。 受訪者通尼(Tony)與波莉(Polly)等2人,對於台灣現行「外交維持現狀」(diplomatic status quo)做法,大表不滿,例如台灣在國際賽事,只能用 中華台北名目參賽,卻不能用台灣的國名與旗幟;另外,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空間一再遭中共黑手箝制,也讓他們義憤填膺。另1位年輕世代受訪者西莉亞(Celia),她來自於一個高度依賴觀光業的社區,因而認同維持現狀做法,以免讓台灣的經濟發展遭受危害,她說,中國誠然是個人權糟透國度;然而畢竟他是台灣的強敵,招惹它恐怕將形同自殺。 做為小型島國,卻遭受威權超強國家的逼迫,台灣的自由空間極易遭到限縮。一旦美國以及其它工業民主國家,不願直率對中國的霸凌行徑,加以抨擊,那麼台灣的處境,恐怕會加重惡化。18世紀富蘭克林時代的英國殖民壓迫例證,在在顯示了,英國越是施加逼迫,美國人的國家獨立意識就愈發壯大。類似的認同台灣心志,深植於上述3位年輕世代受訪者,他們的台灣認同感,遠遠超出自己的雙親世代。 從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史,我們發現到,來自英國的剛愎自用,讓美國人從英國公民身份,蛻變為美國「主權自主」的獨立捍衛者。如今,部分歸功於中國的粗暴冥頑,過去類似美國的軌道史跡,也將在台灣重演。台灣的國家狀態將活跳跳存續下去;然而「一中已死」,而且是北京親手幫助殺害的。
許銘洲 2018-01-10
盧麗安的「祖國夢」幻影!

盧麗安的「祖國夢」幻影!

許銘洲/綜合報導 台灣裔中共黨代表盧麗安高唱: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祖國夢」。截圖取自/CNR中國之聲 /YouTube   歷來只有流亡的無國者,才會對祖先土地(motherland),或稱之為母國,萌生追慕之情。做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台灣,何來的祖國?如果硬要說,台灣有祖國的話,那麼台灣人的祖國、母國,就只是福爾摩沙-台灣。 從1624年荷蘭據台以降近400年來,歷來統治者皆透過殖民武裝力量壓榨台灣人,他們沒有一個是台灣人的祖國。其次,台灣這塊新生的邊陲之地,人民因經歷長期壓迫,從而逐漸在近代民主政治思潮的激盪之下,一步一腳印發展出獨立建國願望;任何依附他國的「祖國意識」、「祖國夢」,對台灣人完全毫無意義。更可笑的是,台灣只要不接受以中國為本尊的「祖國夢」,解放軍揚言隨時揮軍犯台「武統台灣」。 出生於高雄旗山的台灣裔中共黨代表盧麗安,亦擔任復旦大學教授外語學院教授,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的她,不久之前,於中共19屆黨代表大會期間,對台灣人提出「祖國夢」、「中國夢」喊話。她希望弱勢台灣,應搭上強盛中國的發展列車,才能展望未來;銀行戶頭存款,才會跟著升上來(編註:擺明是衝著面臨低薪之苦的台灣年輕人,進行心戰喊話)。 外型亮眼的她,向台灣人說道:不要糾結於過時的,對立性的意識型態。她說,我愛台灣,也能愛大陸;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人要搭上中國的強盛列車,機不可失。 《BBC》中文網11月2日報導指出,由於「盧麗安現象」,所掀起的投共潮,引發2位來自北京大學台灣學生王裕慶、張立齊等人,表態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希冀為「祖國統一」盡一分心力。藉由推銷「盧麗安」樣板,中國意圖顯示,在共產黨栽培之下,台灣人也能跟中華民族一同追尋「中國夢」。 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11月3日,發表一篇專文,內容露骨指出:「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該專文與國民黨一鼻孔出氣,隔海唱和指出:「中美英三國(1943年)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波茨坦公告》(亦)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根據上述國際條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這是毋庸置疑的。臺灣的法律地位無論在國內法上還是國際法上,都是明確的。(此即)臺灣主權,屬於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13億)全中國人民。」 中共對台推銷「祖國夢」,原先是想吸引台灣人前往中國發展,雨露均霑;然而,依人民日報言論觀之,根本是強迫台人必須接受中國版的祖國夢;而且這類夢想的核心內容是,台灣主權必須由中國13億人民來共同決定。中國編造出來給台灣人的「祖國夢」,至此昭然若揭,根本是中共一心一意想要達成的「竊台夢」。
許銘洲 2017-11-04
林媽利:台灣人、中國漢人逐漸成為不同民族

林媽利:台灣人、中國漢人逐漸成為不同民族

許銘洲/綜合報導 任職於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的知名血液學家林媽利。圖/民報資料照 前衛出版社9月間剛推出增新版的《林媽利醫師回憶錄》,其簡介內容指出:「她鑽研台灣人血液,試圖以科學證據解開台灣各族群的血緣、基因之謎,即使身陷政治鬥爭,她仍勇敢堅持,不做任何無謂辯解。」上週六這位素有台灣血液之母的林媽利(Marie Lin),剛過自己的80歲生日,一些同事、友人特地為她慶生。台灣英文媒體《台北時報》發表一篇關於林媽利博士的介紹文章,名為「台灣人、中國漢人不同種族」(Taiwanese, Han Chinese ethnically distinct: expert)。 數10年來林媽利運用分子技術( molecular technology),來分析台灣人的DNA,以及遺傳標記(genetic marker),透過血液的長期研究結果讓她深信,絕大多數台灣子民,基因裡面擁有平埔以及高地原住民族的「混血類型」(mixed blood types,),此完全不同於中國北方,以及南方漢人。 林醫師因其開創性基因圖譜建構,以及台灣種族人口學等研究成果,享譽國際;她曾在國際期刊發表150篇以上的相關論文。所謂基因圖譜(gene mapping)是一種遺傳學記錄圖,用來定位染色體裡面的特定DNA片段。 她向《台北時報》表示,傳統上稱之為漢人的台灣河洛、客家族群,其祖先皆有平埔、高地原住民的血統基因,因為通婚關係所帶來。透過分析台灣人的DNA,以及遺傳標記(genetic marker),得以發現台灣人跟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以及太平洋島嶼居民,有著相近的血緣關係。 血液學家暨醫療人類學者林媽利認為,透過「人種-文化」層面的演化,台灣人與中國大陸的漢人版塊,已經呈現隔絕;有朝一日將形成一支「台灣民族社群」(Taiwanese people group);有別於中國漢人。 林醫師指出,台灣人與平埔,以及高地原住民族的血統融合,總體上讓台灣人在性格上,敢於冒險,對外來者開放和善,也較具陽光特質。 在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暨分子人類學中心,擔任主任的林媽利,對台灣族群的血液與基因研究貢獻頗豐;卻也因而引來非議,有人認為她的研究結論太過政治性,也有一些人提出質疑非難,認為台灣河洛、客家族群的「漢人血緣」比率相當高,林媽利卻對此故意忽略不提,只強調絕大部份台灣人血液裡面,擁有原住民基因。批評者認為,她拿「台灣人的原住民血緣」大做文章。   (高達8-9成台灣人擁有原住民南島語族的血統基因。7分鐘影音取自/Jet綜合台/YouTube)  
許銘洲 2017-11-03
韋傑理:4個殖民時期,日本貢獻最受台灣學生肯定

韋傑理:4個殖民時期,日本貢獻最受台灣學生肯定

  前台灣公報(Taiwan Communique)創辦人韋傑理。圖片/Courtesy Photo of 台美人歷史學會 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9月27日,他在英文媒體《台北時報》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學生版本的台灣史觀」(Taiwan’s history: student edition),內容指出,今年1-3月,他針對台南市1054位高中生與大學生,進行有關台灣4個主要歷史期間的「認識與評價調查」。此為史學界第一遭,首度透過學生們的多元族群眼光,來檢視評價台灣史。 台南市受訪學生對象主要區分為3個類別,包括有原住民,台灣人(自認為台灣人者主要為福佬、或稱為河洛族群),第三類則包含客家人、外省子弟,以及外國籍的在台學生。 日治時期評價最高/清帝時期最糟糕 結果發現,日本殖民時期獲得「台灣族群」(Ethnic Taiwanese)評價最高(正評達70.5%);國姓爺明鄭時期與荷蘭時期居次(正評比率介於5-6成之間);清帝國時期位居末尾(正評只有42.9%)。另外,「原住民學生」的觀點角度,評價最高的歷史時期為荷蘭時期,給予正評人數比率達54.2%;其次依序為日本殖民時期(正評44.6%,負評 39.0%),明鄭時期(正評32.6%,負評43.4%);最後一名同樣是清帝時期(正評18.8%,負評58.5% ) 。關於「第三類族群」對於各個歷史時期評價,同樣是日治時期最高(正評為54.9%),其次為明鄭時期(正評53.0%),接下來為荷蘭時期(正評略低於50%),居其末者為清帝時期(正評38.3%)。 受訪者接受提問的4個歷史時期,分別為荷蘭時期(1624-1662),明鄭時期(1662-1683) ,清帝國時期(1683-1895),日治時期(1895-1945)。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對於4個階段台灣史的評價,約有25%學生,沒有能力表達自己對於前3個歷史時期的評價(即不清楚其對台灣帶來哪些好或壞處);不過,到了日本統治時期,無法做評價者,降低到15.5%。韋傑理指出,訪談期間他也遇到幾位學生,他們抱怨說,與現代台灣少有關聯的中國史時數與課程分量,卻都比台灣史來得多。 4個殖民時期學生知多少? 學生們關於「荷蘭時期」的正面評價包括有,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帶來新的農產品(如水稻、甘蔗),引進水牛耕作增加農業生產;也有學生陳述指出,荷蘭時期把台灣帶進全球貿易體系。提供教育,並在台南東北方的西拉雅平埔人(Siraya Aborigines)社區,引進羅馬拼音的書寫系統。關於負評方面,學生們指出,荷蘭時期屬於殖民者榨取經濟,由於鹿皮的大舉輸出,導致台灣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幾乎滅絕。 對於「明鄭時期」的正面評價,多數學生聚焦於當時從福建引進移民,幫助台灣發展農業;並在台南孔廟設立漢學,為台灣新漢人社會奠定初步教育基礎。其負面評價則是,明鄭統治台灣21年期間,殺害許多平埔原住民,壓榨摧毀其文化,也竊奪其女性與土地;也有一些學生批評國姓爺王朝,只把台灣當成反攻大陸跳板。 「清帝時期」特別受到原住民學生的高度負評(正評只有18.8%,負評58.5% ;對應於日本時期正評達44.6%,負評39.0%)。原因包括有,鎮壓原住民、竊奪土地,強迫原住民接受漢文化。其它族群學生認為,清帝國的限縮政策,傷害台灣與其它國家的交流機會。許多學生提到,清帝官員貪腐盛行;其中清朝第一位台灣統治者施琅,就是貪污的代表性人物。清帝時期唯一受到正面評價人物,為1880年代末期的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他開始在台灣北部建造鐵路,發展電訊系統。 「日治時期」受到多數學生廣泛正評,主要原因為,大舉擴建台灣的現代基礎建設,包括公路、鐵路,以及其它公共設施;建立公共衛生系統;教育設施方面則從小學一路至大學;日本也在台灣建設灌溉系統,以及自來水設施。一些學生也指出,日本人引進西方文化的守時、準時觀念,並教導台灣人守法。貶抑日殖民的學生則認為,日本一概歧視台灣人與原住民,佔領台灣初期的「綏靖政策」期間,殺害為數可觀的抗日人士。 (1670年台灣原住民繪圖/By Olfert Dapper/ wikimedia commons) 300年史的現代意涵 過去300年來,台灣歷經多方外來殖民統治,導致台灣住民,今天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根基,也塑造台灣今天的多元文化社會脈絡。歷經長期探究發現,台灣社會植基於「原住民人口與血緣」史實,日愈得到公開認可;2016年蔡英文就職總統,以及隨後的8月1號原住民日,蔡總統皆提到向原住民道歉,以示不忘先人足跡與原住民受到不公壓迫往事。 台灣「新多元文化認同觀」,認為應該珍視台灣的多元族群事實,即包括70%的河洛族群,15%客家族群,近2%南島語族,以及1945年之後來台的13%大陸族群。僅管族群有別,所有住在福爾摩沙的台灣人,一致希望終結台灣面臨的政治與外交孤立局面,早日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並希冀對全球社區有所回饋。 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動能,不會倒退走。從歷史來看,早在3,500年前台灣就與太平洋諸島發展出廣泛文化鏈結。17世紀荷蘭統治期間,台灣跟日本、東南亞國家,持續貿易交流關係。台灣這個「海洋國家」過去存活下來,未來也將繼續往前走。
許銘洲 2017-10-24
卡達斷交潮效應/北京在中東「一帶一路」航向陷迷茫

卡達斷交潮效應/北京在中東「一帶一路」航向陷迷茫

許銘洲/綜合報導     卡達是個位於波斯灣西南岸的小型產油國。圖片/Google Map   卡達(Qatar又譯為卡塔爾)遭遇斷交潮,引發新一波中東緊張局勢,被捲入其中的區域多個國家,都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沿線的貿易重點。媒體引述專家看法,認為中國可能會對中東事務,採取「不選邊站」的外交原則;不過中東的日愈不穩定走向,顯然讓中國的一帶一路雄心版圖,出現進一步裂縫,至於衝擊多大?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6月8日報導,引述中國中央金融研究中心(Chungyang Financial Research Center),專家卞永祖(音譯,Bian Yongzu)的看法指出,卡達(Qatar)與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都是原油、天然氣豐富的國家,也是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重點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一偉(音譯,Wang Yiwei),向《衛星通訊社》表示,目前卡達所引發的中東危機,還不會直接衝擊中國;然而,該區域日愈昇高的不確定感,對於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擬與海灣國家簽訂的經濟合作計畫,造成負面阻礙。 「一帶一路」,淺顯來說就像個誘餌,主要透過兩個方式,即1.協助在地國家發展基礎建設,2.更緊密合作,來增進彼此的政經關係。《衛星通訊社》報導指出,中東產油國已承諾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包括卡達、沙烏地阿拉伯,以及伊朗等3國,偏偏這3國彼此之間又充斥著矛盾與較勁情緒糾結。 另一方面,中國為了擴大結盟版圖,擬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Arab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AGCC),簽署「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zones),這些中東國家包括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等6國。這項化名為「自貿區」,實為一帶一路計畫單元的構想,如今將被迫暫緩;因為北京不想捲入中東衝突火藥庫。 卡達--中國在波斯灣伸展勢力的前哨站 《德國之聲》6月7日報導引述,中國外交部官方網頁公佈訊息顯示,1988年7月9日中國與卡達建交;2014年11月,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15年中卡雙邊貿易額68.9億美元,中國出口22.78億美元,進口46.12億美元。中國主要從卡達進口原油26.7萬噸,液化天然氣481.1萬噸,以及聚乙烯。中國出口到卡達的主要商品,包括機械設備、電器、電子產品,以及金屬製品。 卡達《海灣時報》報導指出,2014年,中國跟卡達簽訂價值8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主要包括民用建築、道路橋樑、首都杜哈(Doha)港口設施,以及通訊工程。 2016年11月《新華社》報導指出,中國鐵建國際集團公司(簡稱中鐵建),得標卡達2022年世界盃體育場建設工程,該合約總值約為人民幣51.7億元。 德國之聲也引述新加坡中文媒體《聯合早報》報導指出,卡達這次突如其來的外交危機,可能讓中卡之間的後續合作計畫亮起紅燈。此事件足資證明,即使中國努力在中東地區建立合作關係,也難免會隨著中東穆斯林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化,而遭遇挫折。
許銘洲 2017-06-10
台灣人與被失蹤39天的李明哲同哀悲

台灣人與被失蹤39天的李明哲同哀悲

  李明哲。圖片/取材自/Courtesy Photo of中國漫畫家巴丢草Badiucao/Twitter《民報》影像合成 總部設在加州柏克萊的獨立媒體《中國數字時代》(China Digital Times)4月20日發表一篇李明哲案的詳盡綜合文章,內容指出,李明哲3月19日從澳門機場入境之後,隨即失蹤,中國官方亦在近10天內,證實他因為「危害國家安全」嫌疑,遭中共國安單位逮捕。據悉,他可能因為曾寄發政治書籍至中國,並在微信社群網,向中國人推廣台灣民主經驗,因而導致李明哲在中國「被失蹤」。 由於中國的蓄意阻撓,導致台灣官方與海峽雙邊的法律管道停擺,這讓絕望的李凈瑜,打算親自到北京探尋先生李明哲的下落;然而北京隨即宣佈其台胞證失效,斬斷她前進北京之路,中共也派出台灣前情報員李俊敏擔任中間人(掮客),散發威脅手段(例如李明哲恐將遭到電視認罪處置),企圖讓她不再公開發聲,李凈瑜卻沒有屈服,反倒持續為李明哲的尊嚴與自由奮戰。 《中參館》(ChinaFile)20日刊載,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Alan Cohen)與執業律師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陳尤潔(音譯Yu-Jie Chen)合寫的一篇專文,名為「台灣人在廣東遭拘留,威脅台海關係的支撐樑柱」(A Taiwanese Man’s Detention in Guangdong Threatens a Key Pillar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內容推斷多層面的情勢狀況,包括有,1.)李明哲處境持續不確定狀態,顯示他面臨中共國安單位的專斷刑求風險。2.)蔡英文拒絕一中原則,因此北京凍結台海關係,挾怨報復。3.)北京第一時間,不告知台灣關於李明哲的羈押情況,顯示「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已經失靈。4.)中國警告外部勢力,不要別有用心,企圖攻擊中國,或干預中國司法;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還說,諸如此類的施壓圖謀,註定要失敗。 5.)中國透過兩岸掮客(中間人)李俊敏,放話給李凈瑜,表示這起意外事件,源於過於熱切的地方省區安全官員所為,想要透過嚴格執行「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藉以邀功。6.)中國連司法互助協議內容中最基本的人權保障,皆不予理會(例如不准家屬探視),顯示短期內北京不會跟蔡英文政府合作。7.)長期後果,海峽雙邊的互信關係基礎,遭摧毀殆盡;因為北京只要認為不利於(或不便於)其政治統御,就可以任意修改雙邊的遊戲規則。8.) 李明哲案顯示了,中共選擇秘密交涉管道,而不願透過官方公開程序,處理台灣人涉及的司法律疑義;其私下關押做法有違國際間的透明法律程序準則。中國向來偏好「在地監控」方式,濫用其司法管轄權,而不在乎被告人權。 《中國數字時代》專文,也引述《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觀點認為,李明哲這件奇怪案例,讓台灣民眾更加想要疏遠中國;顯著效應甚至會擴散到今年8月在台北舉行的世界大學運動會。 周子瑜、李明哲事件/突顯中台「信仰」根本差異 柯文哲指出,道理很簡單。2015年年底周子瑜疑遭「強迫道歉」事件,嚇跑一半台灣人;如今的李明哲事件則把另外一半台灣人也嚇跑了。當年台灣旅韓流行樂團歌手周子瑜,曾在韓國綜藝節目上,揮舞中華民國小型國旗,遭到嚴厲懲罰。這2起事件,也許對北京而言並無差別;卻讓台灣人震驚、毛孔直豎。這是中台之間價值「信仰」的根本差異,北京政權應該有所留意。 柯文哲還說,台北處理群眾抗爭的豐富經驗,足以確保中國選手代表團的安全;卻無法控制台灣人對中國選手的氣憤情緒。他舉例說道,當中國與美國隊對戰之際,你可以想像的到,台灣觀眾會為哪一方加油?當比賽現場直播之際,國際社會都能一目瞭然台灣人會為哪一方加油。 對於李明哲的「被失蹤」,國際《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組織4月18日以「無可靠證據顯示(李明哲)危害國安指控」為題,敦促中國將他釋放。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蘇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表示, 北京至今尚未提出李明哲涉嫌重罪的可靠證據,(中共)當局應立即通知家屬關於李明哲的下落,並允許家屬及律師前往探視。 《人權觀察》組織呼籲內容指出,打從習近平主席2013年3月掌權以來,北京當局開始在中國境內外逮捕中國人權律師,以及維權人士,或批評中國領導官員的外籍人士。因此被捕者包括有:瑞典人權工作者彼得・達林(Peter Dahlin)、瑞典籍書商桂民海(譯註:2015年10月16日在泰國芭提雅失蹤,桂民海被拘留至今已逾500多天,仍未被判刑,缺乏法律援助,亦拒絕會見駐中國的瑞典外交人員;家屬無從得知他此刻身在何方);美籍商人王健林(譯註:曾在香港經營政治評論雜誌,他在2016年7月遭中國判處非法商業營運等多項罪名;正式判刑之前,他遭羈押長達14個月);英籍書商李波;這些人皆曾被迫上電視認罪。中共當局常常利用電視認罪抹黑被捕記者、部落客、維權人士,以及律師,而且愈來愈常利用國安罪名起訴、監禁等手段,來對付和平中國政權批評者。 依據國際法,國家代理人實施拘捕後拒絕承認,或隱瞞、拒絕公開其下落,即構成強迫失蹤。「被失蹤」者很可能遭到殘忍酷刑、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電視認罪違反公正審判權,並可能涉及酷刑或其它虐待。 人權觀察組織理查森女士指出,北京迫害人權倡議者、伸張正義人士,其逮捕對象已日漸擴及非中國公民。並一再援引「國家安全罪名」起訴維權人士和平倡議者,以上種種皆讓人驚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日愈變本加厲摧殘人權。
許銘洲 2017-04-26
川普以第一名雷根為師,開啟對華軍備競賽挑戰格局

川普以第一名雷根為師,開啟對華軍備競賽挑戰格局

許銘洲/綜合報導   剛在1月20日就職第45任美國總統川普以前總統雷根為師。圖片/Wikipedia Commons/Flickr/Gage Skidmore   針對剛於美國時間1月20日,就職第45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日經中文網》1月22日發表日本評論家刀禰館久雄的一篇專文,名為「川普與雷根之間」,該文開宗明義指出,作為領導人取得非凡成就,必須具有堅定的意志,並知道如何改變別人的意志;這是尼克森在辭去總統職務後寫下的《領導者》書籍的名言之一。尼克森還斷言「從未見過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偉大領導人」。 川普無疑是一位具有非凡意志力的人。儘管屢屢出言不遜,甚至故意扮成惡人形象,卻仍抓住了半數選民思想,這似乎是從尼克森那裏學到了精華。儘管川普在做法上多少有些魯莽,只要能持續不斷産生好的結果,也許就能進入偉大領導人行列。 從川普的舉動來看,讓人感到不安的並不僅僅是手段問題。在他氣勢恢弘的發言中,並未傳遞出作為領袖的理念與哲學。在房地産行業取得成功的川普曾説過「我並非為了金錢而做買賣」; 「最大的吸引力在於遊戲本身」(《川普自傳》)。 如果川普作為國家領導人也採取商業經營觀點,他將很難從周圍環境找出前進的大方向感。川普也許有一個心目中尊敬並視為榜樣的領導人。感覺他的認同對象同樣來自共和黨人,即上世紀80年代(1981-1989年)在總統位置上幹了8年的已故總統雷根。雷根(Ronald W. Reagan)當年透過大力發展軍備來拖垮前蘇聯,最終率領西方以和平方式,贏得東西方冷戰的勝仗。  雷根提出限制政府干預經濟的「小政府」和反共産主義,建造出被稱為「保守革命」的保守主義優勢時代。在2011年進行的美國輿論調查中,雷根力壓林肯和甘迺迪等人,當選「最偉大美國總統」第一名。 開啟軍備競賽格局 類似的見地,也出現在王丹1月19日發表於《自由亞洲電台》(RFA)的專文,王丹認為在性格上,川普的性格最終會決定他作為最另類美國總統的命運。關於他的性格,我看到的最用詞淺顯但寓意深刻的評論就是:「川普是個溷人(即有骯髒,混濁之義),卻真實有趣。」沒有哪句話可以這麽直接說明,川普贏得眾多選票的性格因素了。美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厭倦了傳統政客的那種裝模作樣,他們知道川普並非品德優秀的人,但是他們需要一個「真實而有趣」的人。美國大選這次的結果,其實很值得以後將要出來競選總統的人深思。 其次,王丹認為,川普當選對中國而言,最大的威脅,是軍事方面。這倒並不是說,中美之間會發生軍事衝突,這應當是不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僅僅就軍備競賽,對於經濟已經下滑(編註:2016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從過去的10多%,下降至6.7%,其中甚至還有灌水之虞);外匯儲備的減少對中國來說,就是一個大麻煩。這一點,中國的明白人也很清楚。中國南海研究院去年年底發表《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報告(2016)》,的時候,南京大學國家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就明確表示:川普上臺一定會增加軍費,加快造艦,引發亞太新一波軍備競賽(編註:2016年軍事預算,美國約為6150億美元;而中國為1405億美元,還不到美國軍費的1/3)。這是雷根主義的核心內容之一,而川普周圍有不少雷根的粉絲,甚至是曾經跟隨過雷根的人。 王丹提出的6點見解內容也指出,川普當選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正如《經濟學人》觀點認為:川普所帶來的,不是以普世價值為內容的「公民民族主義」,而是「種族的民族主義」。我認為,這也是最壞的一種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是否會在全世界發酵蔓延,目前還無法判斷,但我認為,這是川普當選之後最值得觀察之處。王丹也堅持己見指出,自己並不看好川普連任;甚至,對於他是否能坐滿4年任期一事存疑。 對華強硬背後民意支撐 目前流亡美國的《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在《自由亞洲電台》的評論高度讚譽川普的就職演說,認為他在就職演說毫不客氣批評建制派,這裡所謂建制派,不單指民主黨,也包括川普自己所屬的共和黨。這在歷屆總統就職演說中恐怕是絕無僅有。 胡平表示,今年是「六四」28週年。回想28年前,自由民主力量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勝利,專制勢力奄奄一息。可是僅僅20多年來,整個世界形勢就發生驚人巨大逆轉。導致這種逆轉的因素很多,其中,自由世界、首先是美國的對華政策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專制中國的崛起,在相當程度上就是美國的養虎為患。美國人民或多或少都感覺到了這一點,因此選前人們都估計,不論誰當選,都會採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最後川普當選,應該說和他的對華政策最強硬有關係。緊接著,川普又提名和任命了一批著名的對華鷹派,令人刮目相看。川普的就職演說顯示出他銳意革新的強烈意志和必勝的信念。儘管美國面臨的問題很多,挑戰很嚴峻,但川普總統就職,畢竟是一種重大變化的開端。無論如何,美國確實該變了。 胡平認為,中國崛起是不可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然而,中共政權敵視普世價值,尤其是習近平上任以來的倒行逆施,中共政權的專制特性變本加厲,升高對於普世價值的挑戰以及對世界的自由與和平的巨大威脅。一旦專制的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並因而把它的力量投射到全世界,那將是人類歷史空前的大倒退。(編註:從這個角度而言,美國誕生一位對華強硬派的總統,也算是歷史長河偶然流向的渠道歸趨?!)
許銘洲 2017-01-23
中共嚇不跑!40歲以下台灣「鐵桿獨」達4成

中共嚇不跑!40歲以下台灣「鐵桿獨」達4成

許銘洲/編譯   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6年06月)。圖表取自/政治大學選情研究中心   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1月2日由5位關心台灣前途的年輕學者,共同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灣人視自己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內容指出過去10多年來(2002-2016),由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學教授牛銘實(Emerson Niou),主導一系列台灣認同的電話隨機調查,並委由國立政治大學選情研究中心執行,名為「台灣國家安全研究調查」。總共歷經10次綜合調查的分析發現,近75%的受訪者願意支持台灣獨立;如果主張獨立意向,不會導致中國發動武力攻擊台灣(譯註:可名之為「條件式台獨」)。 《華郵》該篇由台裔年輕學者共同發表的「事實查核」新聞分析,引述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學系從2002-2016年至今,長期主持的「台灣國家安全研究調查」。結果發現,40歲以下的年輕人,支持獨立比率高達84%;其中打死不退的「鐵桿獨」達4成;換言之,縱使中共武力犯台,這些人也不會放棄台灣獨立主張。另一方面,純粹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也由1992年的26%,下降至2016年的3%。 該新聞分析也指出,一個「反面對比」現象;即中台之間可能的「和平統一」選項,已不受多數台灣人歡迎;縱使中台之間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歧異度降低到幾乎「毫無差異」,仍只有約1/3的台灣人主張與中國統一;相較於2003年支持統一比率高達6成。換言之,主張和平統一,對台灣人而言已經「喪失」市場賣點。 該新聞分析,也提出一項值得重視的關注焦點,即台灣人並非一頭熱,不計代價追求台獨;僅管主觀上尋求獨立,是多數台灣人的「終極願景」。如果被迫要在麵包、浪漫情懷之間,做出抉擇,那麼83%的人會選擇「麵包」勝過「獨立」(譯註:即目前台灣人的獨立理念,與實際行動之間,呈現顯著落差)。 另外,中台兩地的高度「經濟臍帶」關係,也引發台灣對「中共政權」做出讓步的可能憂慮;數據顯示,民眾擔心中共對台施加「以商逼政」壓力,從2008年的22%,大幅上升到2016年的64%。總體民調結果顯示,「脫中」的經濟路線,是台灣追求獨立自主,迫切必須開拓的經濟生機。          (台灣民眾憂心中共對台施加「以商逼政」壓力日愈上升。圖表取自華郵事實查核分析/The Monkey Cage)
許銘洲 201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