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銘洲相關文章

外交雜誌:早日拋棄「中華民國」才是台灣之福!

外交雜誌:早日拋棄「中華民國」才是台灣之福!

許銘洲/編譯   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請願網站,支持台灣發聲。圖片/change.org 1979年台美斷交,同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藉以保護台灣;從此以後,美國只承認北京做為中國政權唯一合法代表,此為「一中政策」伊始。當初的時代背景,台灣仍處於軍事戒嚴狀態;然而1987年解嚴至今,台灣經歷近30年努力,已從一個專制戒嚴,和平蛻變為富有活力的自由民主國家;僅管還無法使用「台灣國號」。台灣的正式國名是中華民國;不過,美國多半用「台灣」稱之,也跟台灣維持強大,卻非官方的密切關係;在此「一中」背景之下,過去曾有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呼台灣是個國家,結果遭到抨擊,認為是外交的出醜失言。 如今的國際態勢(似乎)形將改觀,美國著名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FR)發行的《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12月11日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北名稱戲局—台灣正名的時機到了」(Taipei's Name Game--It's Time to Let Taiwan Be Taiwan),大膽建議台灣拋棄礙手礙腳的「中華民國」名號,正名為台灣。專文強調,國際社會近70年來(1949至今)永遠將台灣視為中國一個省份的看法,一點意義也沒有,亟需改弦更張,讓台灣有機會成為正常國家。 告別金援外交兒戲 北京矢志反對台灣成為實質國家,也全力否決台灣加入聯合國。然而,北京必須清楚台灣人「脫中」意向,已經不可能逆轉回頭。如今的台灣年輕人,成長於自由、開放及民主社會,不可能轉身投向北京的統治懷抱,特別是目睹近來的香港人權,如何遭受北京的嚴酷打壓。北京一廂情願認為,有朝一日可以統一台灣;就如平壤政權認為,南韓會和平加入北韓一般荒唐;就現實層面而言,僅管中國信誓旦旦宣稱擁有台灣,卻承受不起武力奪台的報應後果。 台灣想要成為被國際認可的「正常國家」,可從幾個方面著手:其一、放棄1947年國民黨統治中國時期,惡名昭彰的「南海九段線」主張。台灣雖實質佔有太平島,然而該島嶼卻遠在台灣南方約1500公里的海上,台灣宣稱的南海主權跟中華民國一樣空洞。 其二、不要迷戀「金援外交」。台灣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放棄統治中國幻想,卻仍延用「中華民國」名號,並持續提供金援予21個邦交國(另外1個邦交國是教廷梵諦岡)。台灣是個富裕國家,實在不必用金援換取外交空間,或宣稱擁有多少邦交國,博取虛名。國際間有不少從獨裁轉型為民主的國家,台灣可藉由發展過程的寶貴民主經驗,提供一些必要協助,或是成立外交基金,來幫助類似蒙古共和國(Mongolia)、烏克蘭(Ukraine)等等,走在民主進程的脆弱國家;大可不必每年拿2億美元來維繫有名無實的邦交國。 制憲或公民自決 專文作者薩爾瓦多.巴朋斯(Salvatore Babones)認為,台灣要成為正常國家,最重要的是要把打破「中華民國」的虛構謊言;且其宣稱擁有大陸領土,只是個自我麻醉的美麗修辭。拿掉中華民國的假面具,也許一時之間讓人難以適應,不是滋味;不過,破除「中華民國」迷障之後,並不必要直接宣佈台灣獨立,或進行國際地位的重大改變;單純只將國名由中華民國改為台灣;這是一項認同宣告,而非正式宣佈獨立(譯註:改國號涉及「制憲」大工程,因為目前憲法並無提供更改國號途徑。) 專文作者認為,如果「維持現狀」持續下去,而且中華民國,又被視為「同屬一中」,外交上必然走不出去。如要走自己的路,台灣在國際社會立足,勢必面臨更改名稱問題,如此才可望掙脫「一中」魔咒。未來台灣人出路,究竟是「制憲改名」,還是透過「住民自決」?皆有賴於台灣人透過「中道智慧」凝聚共識,為自己的命運披荊斬棘,殺出一條道路;否則,台灣就只能在維持現狀的既定格局下打轉,甚至滿懷焦慮繼續空轉。
許銘洲 2016-12-19
美眾議員:決定自己未來前途是臺灣「天賦權利」!

美眾議員:決定自己未來前途是臺灣「天賦權利」!

  美眾議員恩格爾表示,美國不會犧牲臺灣朋友。Wikimedia Commons/ Thomas Altfather Good /2013年資料圖片   美國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艾略特.恩格爾(Rep.Eliot Engel, D-NY)12月6日接受《美國之音》(VOA)訪問時表示,臺灣人民完全有權期待美國保護他們,美國不應該不管臺灣人民。我並不擔心川蔡通電話所引發的中國反擊效應。他並指出,僅管美國「支持一中」,這是我們和北京建交時所擬訂的政策,我卻認為「臺灣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如果台灣人想和中國在一起,那是他們的權利,而非北京片面的主權聲索。臺灣人民本來有權選擇自己的未來,我支持臺灣這項「天賦權利。」 這位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首席民主黨議員恩格爾還強調,美國是自由世界領導者,有義務維護民主價值。美中關係誠然重要,但美國也應該要支持臺灣,不該棄臺灣而去。他還說,和中國維持良好關係符合美國利益,也符合中國利益。美中2國體制非常不同,中國沒有民主,不允許異議,沒有言論自由,這些都是問題,但我們必須和北京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打交道,他認為美中會找到共同基礎進行合作。不過,華盛頓不會以犧牲臺灣朋友為代價。臺北、北京都是美方想要交往互動的對象。 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亞太事務小組主席,亞利桑那州共和黨籍眾議員邵建隆(Rep. Matt Salmon,R-AZ)12月5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表示,中國必須瞭解美國不會傻傻坐在一旁,等著看中國在國際社會及亞太地區制訂他們的國際規範。邵建隆議員中文流利,曾於1970年代在臺灣從事福音傳播工作,並見證1979年卡特總統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歷史。邵建隆議員曾多次談到他對臺灣的濃厚情感,感覺臺灣像是他第二個家。 川普向北京放送強硬訊息 加州共和黨眾議員達納‧羅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 ,這位下任國務卿的可能人選表示,這次的川蔡通話向北京發出警告。羅拉巴克週一向美國《福斯新聞臺》(FOX News Channel)表示,川普向北京獨裁者傳達,他不會「逆來順受」的暗示。他還補充指出,中國外交政策向來咄咄逼人。 下屆美國國務卿可能人選之一的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登(John Bolton),談到中國在南海「咄咄逼人」的敵意領土聲索時指出,現在到了該調整美中關係的時候了。 川普交接小組經濟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以及川普陣營的防務顧問亞歷山大•格雷(Alexander Gray),明白讚譽臺灣是「亞洲民主燈塔」;然而,臺灣在軍事防衛上,可能是美國全球伙伴中最脆弱的環節。他們主張美國應向臺灣全面銷售武器,藉以威懾中國(對台)的極度垂涎。《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11月初發表的一篇文章,引述這2位顧問的觀點指出,所謂的「亞洲戰略再平衡」,在歐巴馬總統任期宣告失敗,並且導致中國在東海、南海的擴張舉動。 美台實質關係可望大幅提昇 川普內閣中也有一些致力於提升臺灣地位的人選,例如被川普挑選為衛生和人力資源部部長的喬治亞州聯邦眾議員湯姆•普萊斯(Tom Price),9月間提出一項開放臺灣高層官員,可以會晤美國國務院官員的法案,該項名為《臺灣旅行法》內容規定,「美國應該允許臺灣高階官員有尊嚴的進入美國,會見美國官員,其中包括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這項法案草案還主張,將臺灣地位提升為「準官方代表」, 即讓台灣的「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辦事處」(TECRO)的代表層級官員,能夠在美國進行官方業務洽談。 然而部分區域安全專家,對於美台關係的躍進,持保留態度。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大國」研究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向《美國之音》(VOA)表示:川蔡通話事件過後,臺灣方面要求美國改變「一中政策」的期待,將隨之上升;然而,葛來儀認為「一中政策」改變,不可能很快降臨。北京可能試圖跟川普新政府討價還價,並且對川普及其新領導班底,極度不信任。 葛來儀還說,美國應該加強「臺美關係」的實質內涵,而非僅只非象徵性。也許美方應該跟臺灣談判一個自貿協議,並且鼓勵一些親美國家也這樣做。 中國一再重申,民主治理的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領土的一部分;北京也從未宣佈放棄使用武力將這個島嶼置於北京控制之下。美國於1979年與台灣斷交;1979年的「美中聯合公報」載明,美國承認北京是中國境內的唯一合法政府。
許銘洲 2016-12-07
歷史長河裡的卡斯楚狂熱生命力

歷史長河裡的卡斯楚狂熱生命力

    1959年革命成功後的卡斯楚擔任總理職位。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美國國會圖書館. 在遼闊的歷史長河,人的生命終究是短暫的;然而就生命熱力的綻放而言,做為1名狂熱的革命者,享年90歲的古巴最高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1926-2016),從其淋漓盡致發揮「生命力」角度,就足以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一抹光輝。11月26日《BBC》一篇名為「卡斯楚墓誌銘」(Obituary:Fidel Castro)專文,形容卡斯楚是古巴的「戰士政治人物」,將他大半的年輕歲月,奉獻給狂熱革命運動。 狂熱革命者 先是1940年代,學生時代就讀法學院的卡斯楚,就發動推翻當時古巴總統,醫生出身的拉蒙·格勞(Ramón Grau),格勞當時深陷於腐敗的風暴當中。 當1940-1950代,多米尼加共和國獨裁者拉斐爾·特魯希略(Rafael Trujillo)統治期間;卡斯楚發起推翻行動,結果結遭到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中途破解。 1952年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在古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古巴總統卡洛斯.皮律歐(Carlos Prío),政變成功。後來巴蒂斯塔政權,於1959年遭卡斯楚所領導的游擊運動驅逐出境,史稱「古巴革命」。 1956年,卡斯楚與另一位革命英雄格瓦拉(Che Guevara)所領導的游擊部隊民兵,在豬灣(Bay of Pigs)擊退美國CIA所主導的入侵事件;古巴游擊隊大獲全勝,殲滅頗眾,並擄獲上千名入侵者,該戰役等於在美國超強的鼻樑上,揮拳重擊。革命成功後的古巴,於1960年將島上的美國企業收歸國有,引發美國對古巴展開為期50多年的經濟制裁禁運(直到20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才解除。) 意識型態 卡斯楚做為社會主義「鬥士」,奉行「革命正義」信條。他認為革命的正當性,並非源自法律授權的準則,而是源自於道德感的堅定信念;他認為革命的第一要務,在於還權於平民,為窮人的生存權益而戰。 卡斯楚這位引發兩極觀感的爭議性人物,在1959年取得政權之後,開始奉行「一黨專制」,上千名政治異議人士,被送進勞改營以及監獄;另外,有上萬人(多數為中產階級),因其殘暴鎮壓而流亡美國。 反對個人崇拜 卡斯楚任內的古巴,的確獲致一些令人深刻的成就,其中為人矚目者,是完全免費的「全民健保」;另外,古巴嬰兒的低死亡率,與全世界最先進的國家比起來,毫不遜色。 2006年7月31日,在卡斯楚80歲生日之前,他因緊急腸道手術,而將其總統及總指揮官職位,交由其弟弟勞爾(Raul Castro)暫時接管。同年,他於官媒發表文章寫道:佔據總統職位,卻毫無體力全然獻身,有違個人職責良知。隨後2008年年初,他將國家最高領導人職位交給勞爾。 卡斯楚相較於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其另一項不同反響之處在於,他反對個人崇拜。他完全不希望在古巴境內看到他的銅像、雕像,或把他的肖像放到郵票、貨幣、服飾或其它紀念品上面,他覺得那是錯謬、違反革命家的道德情操。因此,在古巴公眾場合,很少會看到有關他的宣傳品。 美國巨人喉嚨的古巴梗刺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當時卡斯楚這位33歲的年輕律師迅速成為拉美國家,以及世界左翼運動偶像。然而批評人士則指責他在執政期間,系統性壓制反對派,卡斯楚也從未透過民主選舉方式,合法取得政權。 卡斯楚1959年領導革命成功後,隨即將冷戰的戰火,引進西半球這個「熱帶國家」。1961年4月,美國中情局透過招募古巴流亡人士,發動推翻卡斯楚的軍事行動,結果以失敗收場。1962年,卡斯楚同意讓蘇聯在古巴佈署核子導彈,一度把世界推向核子戰爭邊緣。 作為古巴最高領導人,他在近50年的統治任期與美國糾纏作對,困擾了11位美國總統。對一部份古巴人而言,他無疑是位讓人嫌憎恨惡者;另一個極端則是,許多人熱愛他,認為他是聖經人物牧童大衛的化身,用古巴人的勇氣,對抗美國巨人哥利亞(Goliath),擁戴他的人也認為,卡斯楚就是古巴,古巴等於卡斯楚。
許銘洲 2016-11-28
紐時:克林頓8年任期種下「中國幽靈」禍害病因

紐時:克林頓8年任期種下「中國幽靈」禍害病因

許銘洲/編譯   ‏圖片取自/Twitter/@ChinaUSFocus 美國對北京幻想的確害死人!過去幾年來,中共政權對於政治異議人士,越來越不容忍;甚至連華盛頓領導人,也不願在經貿談判議題,對中國的政治、人權及其影響,提出任何美國的立場主張。過去美國政治圈普遍存在,這類「中國幻象」幽靈;即認為透過經貿交流投資 可以幫助中國開放,結果,卻引來更多的政治壓迫,以及中共更加堅固的堡壘建造。《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10月27日,一篇專欄文章名為「美國危險的『中國幻想』」(America’s Dangerous ‘China Fantasy’) 提出上述警語。 這類崛起的「中國新典範」,其主要精神為:增強國際化腳步,同時在內部強化一黨專政。北京的成功範例,形同給俄羅斯、土耳其、埃及等專制國家,供應模範榜樣;結果,讓美國在中共的典範幽靈之下,每每顯得心力交瘁。 所謂的北京增強「壓制」,係特別指向組織性的政治運動,而非個人性的私下言論。一些來到中國的訪客,有時候會驚訝於小黃司機,導遊,或一些自來老朋友們的直白談話;他們對於中國的政治問題,毫不避諱發表批評,然而,北京卻不允許團體形式的意見表述,或任何試圖改變既有體制的社會運動。 的確如此,過去2年來中共政權升高對於異議人士的打壓態勢,甚至推出非政府組織管理法,升級管控力道。近來還針對維權律師,強押其上電視演出認罪戲碼,這類作法,讓人回憶起史達林時代,行之有年的「審判秀」。 為何開放對華經貿,反而助長中國內部壓迫?專文作者詹姆斯·曼( JAMES MANN)認為,如今的北京壓迫力道,創下近20年來新高強度;其原因相當簡單,北京認為1.需要鎮壓;2.有能力壓制;而且3.很少國家會因此翻臉、抵制中國。     (2015年709大抓捕事件的中國維權律師李和平,至今持續遭關押。其妻王峭嶺(如繪圖)在1年後的7月31日遭強迫失踪至今。圖片取自/Twitter/巴丢草 Badiucao ‏@badiucao )   養虎為患於今尤烈 北京有能力強打異議團體、組織,不外乎如下因素考量。其一,中共認為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內部環境變得更加複雜,中國民眾新興不滿,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演變為組織性的政治活動。另外,環境問題倍數增長;消費者擔心食品安全(比如毒奶粉)和大型事故(比如火車事故)頻仍引爆;以及讓人生氣的網路審查制度。其二,中國的安全機構與設備,其壓制異議人士的能力比過去遠為強大。強大的科技能力,也賦予中共可以同時控制實體空間(街頭),以及虛擬空間(網路)。其三,過去20年來,世界各國與北京商業關係日增緊密;結果,導致外國領導人對中國的壓制行動,更加封口緘默,以免遭到報復。實際上,這是觀念認識迷思:中共政權其實在乎「國際名聲」問題;一旦各國領袖採取更強硬立場、協同一致,中國姿態會放軟,以免遭受國際社會譴責。 災難總有其源頭;就在1990年代,美國還擁有更強大的「經濟槓桿」力量,得以制衡北京,例如一旦中共拒絕改善人權環境,即可施加經貿緊縮壓力;然而,經過一連串的激烈交鋒過後,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 1993-2001年)政權,在祭出經貿威脅牌立場上,退縮下來。美國不能堅持人權立場,讓華盛頓接下來的幾輪談判,一再對於人權立場做出退讓,災難連連;究其主因,實為美國人心中的「中國幻象」幽靈作祟所致。 美方採取令人悲傷的錯誤談判立場,其後果慘不忍睹,並得接受一場又一場,中國人權鎮壓災難接踵而來的事實。類似問題,已得不到緩解,過去的「北京之春」(譯註:泛指中國內部的改革運動),也將一去不復返。僅管,中國人民對北京政權越來越不信賴、疏離,其尋求改變的心志卻日愈氣息微弱、無力。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駐校學者詹姆斯·曼(James Mann),於專文中指出,國際社會過去抱持與中國貿易,就會讓北京社會更加開放,這類論述已被證明為「錯謬假設」;美式的「中國幻想」可笑言論(例如克林頓曾說,開放與中國經貿,就會讓北京的政治體制;如同柏林圍牆一般,不可避免地倒塌下來),也成了禁不起檢驗的觀念潰敗與戰略失誤;未來11月新選出的美國新總統,勢必要提出新戰略,來面對一趟趟美中角力的艱困航程。
許銘洲 2016-11-01
ICAO拒絕台灣!國際媒體劍指北京義憤相挺

ICAO拒絕台灣!國際媒體劍指北京義憤相挺

  巴拉圭駐加拿大大使拉米拉茲29日晚間在中華民國駐加拿大代表龔中誠(左)作東的酒會受訪時,相當憤慨地說,巴拉圭代表團成員告訴他,由北京掌控的國際民航組織秘書處,阻止任何成員國在大會中為台灣發聲。圖片/中央社)   國際民航組織(ICAO)傳出禁止任何成員國在大會中提及台灣,只要發言支持就會被中斷失聲。ICAO秘書處阻止任何國家在大會中替台灣說話,早在大會開幕第一天團長的會前會,就提出警告,如果大會發言內容與會議主題無關或「替第三國說話」,麥克風電源會被當場切斷。 由中國掌控的ICAO秘書處,頻頻指導其它國家該怎麼行事的「蠻橫舉動」,終於激起巴拉圭駐加拿大大使拉米拉茲(Julio Cesar Arriola-Ramirex),9月29日憤慨向台灣媒體透露,ICAO如何阻止任何成員國,在大會中為台灣發聲;只要與會國家提及台灣,發言就會被中斷。事實上,台灣遭阻擋參加今年第39屆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所引發類似的義憤不平之鳴,早在國際媒體引爆開來。 印度《星期日衛報》 9月18日印度《星期日衛報》(The Sunday Guardian),一篇專文名為「台灣遭到國際不公平漠視」(Taiwan neglected unfairly internationally),內容開宗明義指出,台灣的醫療系統以及民航安全,對全球貢獻卓著,絕不能因為政治因素遭受排擠漠視。 台灣是個擁有2300萬人口的繁榮民主國家,是排名全球前20位的「科技領先」國度;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2016世界競爭力年鑑」(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台灣的全球排名位居第14位。然而,台灣卻成了國際間最被忽略的國家之一,許多國際組織的參與權利遭受剝奪;甚至台灣公民想要參觀聯合國(不論是紐約總部或是瑞士日內瓦),皆遭拒絕。 專文於結語指出,從1949年維繫「獨立政治實體」(de facto political entity)長達近70年的台灣,絕對值得擁有更寬廣的國際空間。 美國《外交官》 美國《外交官》(The Diplomat)雜誌9月27日,由加拿大北約協會(NATO Association of Canada),研究分析師大衛·薩頓(David Sutton),撰寫一篇名為「ICAO阻擋台灣」(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Shuts out Taiwan)的專文內容指出:來自中國的壓力,導致ICAO違反國際原則,以及民航安全,拒絕讓擁有「事實主權」國家台灣,出席國際民航大會。 專文指出,先是今年5月間台灣遭到降級,並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如今,又再度於ICAO遭到拒絕。這類廣泛排擠討伐,皆源自北京意圖孤立,台灣這個世界第23大經濟體(據IMF國際貨幣基金會資料),不讓其參與國際組織。令人擔憂的發展趨勢,拒絕讓代表著2300萬人民的台灣政府參與國際組織,顯係北京居心叵測,意圖「同化」、「征服」台灣這個「獨立政治體」。北京這個經濟強國,藉由掌控ICAO秘書處的「既得利益」優勢,違背民航實務與安全準則封殺台灣,實為自慚形穢的大大敗筆。 其它外媒陸續為台灣發聲 台灣位於東亞空運最忙碌地區。據國際機場協會統計,2015年經由桃園國際機場的貨運量排名居全球第5名,旅客進出數量排名全球第11位;並有74家航空公司在台營運,經營301條定期客運及貨運航線,連結全球135個城市。2015年為國際社會提供,約153萬架次的飛航管制服務,服務旅客人次超過5800萬人,已成為全球空運網絡不可或缺的一環。 美國《標準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10月份最新一期報導指出,台灣這次被拒於ICAO大會,ICAO資料也將台灣標註為「中國台北」;另一方面參與國際飛航大會受阻,導致台灣飛航管制單位,必須仰賴ICAO大會的第2手討論說明資料,從飛航安全與效率角度而言,皆相當不合理。作者艾普斯坦(Ethan Epstein)也指出,北京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而現任ICAO秘書長柳芳又是中國籍;以致台灣這次遭受侮辱,應是預料之事。 菲律賓媒體「馬尼拉時報」(The Manila Times)、「人民晚報」(People’s Tonight)等英文報紙,也以「請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ICAO」(Call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support Taiwan’s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為題,全文刊登台灣交通部長賀陳旦的專文。 9月19日美國的《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也刊登賀陳旦的投書全文,以上這些報導有助於國際社會,瞭解台灣政府重視國際飛航安全,以及參與ICAO係台灣不容剝奪的職責與權利。
許銘洲 2016-10-03
朝聖膜拜北京「九二共識」的8縣市首長們

朝聖膜拜北京「九二共識」的8縣市首長們

    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圖片/中央社   北京近來透過雙邊依賴,以及在台灣社會播下分裂種籽等手段,來侵蝕中央政府威信(即拉攏地方縣市首長來反對台灣中央政府);這種「離間手段」早就進行好一段時日了。《國際關鍵評論網》(International the News Lens)9月19日,由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資深非住民研究員寇謐將(J. Michael Cole),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北京繞過台灣中央政府的手法,遭到摒棄」(Spurned, Beijing Bypasses Taiwan’s Central Government),內容指出,北京的「九二共識」一中政策,未獲台灣蔡英文總統的理睬認同;中共不善罷干休,搬出「促進觀光」、「增購農產品」等讓利手段,與台灣到訪北京的泛藍陣營8位縣市首長會面,合作促銷九二共識。 上週末(18日)台灣縣市長訪問團,獲得中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以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接見;這次的合音共譜唱雙簧舉動,表面上透過「增進交流」名義進行,實則是向中共提出的「九二共識」,「朝聖膜拜」宣誓效忠。中共早就祭出「金科玉律」皇諭,想要海峽雙邊恢復交流,就必須以九二共識為前提;以致泛藍陣營8縣市首長,莫不為之望風披靡,個個將「九二共識」奉若神明,緊緊抱住,宛如遇見了救主。 中台雙方,近來已經終止大部份的溝通機制,北京這次亦繞過台灣中央政府,直接與泛藍陣營8位縣市首長(6位國民黨,其它2位為無黨籍)會面,並承諾提供陸客觀光,以及開闢農產品行銷管道做為回報;換言之,台灣8位縣市首長與北京之間,試圖建立直接的顧客關係。 統戰:地方包圍中央 寇謐將專文指出,中共對台統戰,直接伸進地方或台灣社團組織,早有許多先例可循。例如這幾年來,中國與花蓮縣(其首長傅崐萁亦為這次8人訪問團之一員),就直接建立雙邊商業關係。前總統馬英九任內也與北京簽訂額外的貿易協定,如服貿、貨貿,卻因2014年318「反黑箱服貿」太陽花學運崛起,致馬英九成了眾矢之的,遭看破手腳,淪為跛腳鴨。北京官方一直都企圖在台灣打造「依賴關係」,其方式包括與地方代表、貿易協會團體,以及原住民領導人,建立「直接交易」管道。 北京每每計畫性,意圖伸展其在台灣社會影響力,記得2014年6月間,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臺期間,就曾繞過陸委會,直接在桃園與台灣村里長聯誼會會長郭雲輝進行會面;前總統陳水扁主政的2000-2008年,中共也無所忌憚,直接在台灣內部,進行類似的統戰攻勢。 隨著蔡英文所代表的民進黨,在2016年1月16日大獲全勝,中共進一步加強打壓戰略是可以預期的,而且台灣刻正為提振國內經濟,展開纏鬥之際,中共對台縮減大陸團客,無疑將給台灣帶來雪上加霜的兩面夾擊。以苗栗縣為例,縣長徐耀昌入京朝覲中國,就能因而獲取陸客,在苗栗的大量套裝行程?其實未必!解決縣市觀光產業,並非本質問題,重點是北京想透過8縣市長的中國之行,分化台灣社會,羞辱台灣新政府,讓其飽嘗痛楚。 陸客團:商品也是中共「政治工具」 陸客團對北京而言,向來都是「商品」,也是「政治工具」;中國可以管控要不要讓他們來台灣,卻無法強迫陸客一定要前往一些不吸人的觀光景點,其理至明,旅遊地點無關藍綠。不論國台辦上週末對台灣縣市長做出多少承諾,陸客們不可能只參觀泛藍縣市,然後像跳棋一般,跳往另一個泛藍縣市,卻在泛綠縣市一概不停留,這種事是不會發生的。 透過與台灣8縣市長會面,北京戰略上想達到如下目標:一、侵蝕蔡英文中央政府威望;二、在台灣社會播下內部分裂種籽;其三、對於願意向北京磕頭,接受「九二共識」者,即供應蘿蔔。目前7成台灣主流民意,認為蔡英文不碰觸九二共識是正確的決定;事實證明,旅遊業者12日上街,同樣訴求「九二共識,蔡英文不要,我要」,很快就台灣民意看破手腳。另一方面,這次的8縣市首長,也許其個人可以(暫時性)得到北京的利益獎賞,例如購買旅遊,或一箱箱買進香蕉、一籃籃購入螃蟹;不過,北京的作法,絕對不是為了台灣的地方經濟著想,過去如此,於今亦然。台灣地方社區民眾,也不要被縣市首長,表面宣稱的美麗修辭,利他,無私的謊言蒙蔽。這是一場台灣泛藍政治人物,與北京政權所進行的一場(短線)政治交易。 這次北京與台灣8縣市長會面,只會讓人進一步看穿北京政權,意圖操控分化台灣社會的虎狼之心;也證明中共不得台灣人心,又一項「自我摧毀」失敗戰術;更讓台灣對北京加倍警戒,未來將會加速其在國際間著手多樣化的經濟佈局,儘量避免賺取北京這類「有附帶條件的輕鬆錢財。」
許銘洲 2016-09-21
假議題!衊視致使陸客不來?那日本更仇中怎麼說?

假議題!衊視致使陸客不來?那日本更仇中怎麼說?

許銘洲/綜合報導 大陸遊客在日月潭排隊等候拍照。圖片/Voice of America 《關鍵評論網國際版》(The International News Lens)9月8日一篇分析報導,名為「官方指責粗鄙台灣人,應為陸客來台遞減負責」(Official Blames ‘Rude’ Taiwanese for Drop in Chinese Tourism)。該文內容指出,9月12日,台灣觀光業者將有上萬人走上街頭,要求蔡英文總統,協助台灣萎靡的觀光產業。中華民國旅遊協會發言人李奇嶽認為,陸客減少來台的主因,並非台灣不承認「九二共識」,引發中共對新政府祭出懲罰,而是台灣網友在網路,用污衊語言嘲諷中國人的不文明行為,導致陸客不願來台灣。 陸委會本週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從520蔡英文就職總統至今,陸客來臺數量減少22%。另外,交通部長賀陳旦於8月31日公布的預估數據,今年陸客來臺人數,將比2015年的418萬人,減少約60萬人。 中華民國旅館協會秘書尤敏華指出,全臺各地旅館的住房率,今年約減少5成。觀光巴士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張天財表示,因為陸客團減少,全臺1.6萬輛觀光巴士,其中8成處於休息狀態。 中華民國旅遊協會發言人李奇嶽表示,下週一的抗議活動,並非訴求蔡英文總統應該接受「九二共識」;事實上,台灣人對陸客不禮貌,才是中國人不來台灣的主要原因。他說:我們必須停止對中國人發出污衊謾罵語言,特別是在網路上。 負責吸引陸客來台,統籌觀光政策的政務委員張景森,本週也在臉書提出呼籲,懇求台灣網友,停止對中國人發表詆毀、嘲弄言論。張景森的「中國觀光客是台灣最需要的朋友」觀點認為,批評陸客只會讓中國人,對台灣更加反感;這類憎惡一旦擴散開來,就會危害台灣。縱使一些不喜歡北京政權的網友們,也應把中國人民與中國政權區分開來。諷刺的是,今年4月間,張曾在臉書發文,嘲笑聲援文林苑王家反都更的學運文青「真可憐」(譯註:因王家抗爭後拿到5間房子),張景深這類嘲弄公民運動的偏褊看法,連蔡英文也提出批評,指其有違新政府向來重視的公民人權價值。一些過去例證顯示,張政務委員的一些發言論調,向來就頗富爭議性。 《富比士》(Forbes )報導指出,今年1-6月間,由中國前往澳門、香港的遊客數量減少7%。當然,如依照上述的簡化論述,可順理成章認為,因為港澳網友對大陸客,欠缺網路禮誼,導致他們減少前往港澳地區的旅遊意願。不過,這種「禮貌說」,卻無法解釋,為何對中國客同樣反感的日本,同期赴日的陸客數量,並無退潮現象。 台灣網友污衊中國人,實為假議題 不論任何原因,導致陸客來台數量減少;相當值得關注的是,一些重要事件的確讓台灣人對中國客產生反感。例如,1.北京一再宣稱對台灣擁有主權;2.在福建佈署1600顆導彈瞄準台灣;3.處心積慮在國際上孤立台灣。其它重大事件還包括戴立忍 、周子瑜,以及近幾年來多位台灣人赴港簽入境未獲許可。另外,也有許多例子顯示,中國網友以及年輕團體(如共青團),每每透過網路,對台灣人發動惡毒攻詰。 這篇分析報導,認為陸客來台人數減少的大趨勢,源自於中國人「旅遊目的地」的改變,而非台灣網友對待陸客,網路禮節不佳所致。 台灣外籍英語學者特登(Michael Turton)在其部落客網站,找出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前7個月的陸客來台人數達239.96萬人;2016年前7個月的陸客來台人數則上升為240.95萬人。特登認為,依照數據會說話觀點,「陸客減少」一事可能只是個假議題。 《天下雜誌》8月31日專題報導,也提出一些值得觀察現象:蔡英文總統當選後,大陸方面策略性緊縮赴台「旅遊團簽」,讓位於觀光產業鏈上的飯店、藝品店、遊覽車業者苦哈哈。僅管團客減少,但來台陸客總人次卻出現成長,即「自由行比例增加中」;即意味著這些自由行陸客的消費與住宿,多集中在北部地區,而非遍及全台各地的觀光景點。陸客來台人數增加,為何卻讓旅遊業者頻叫苦?天下雜誌認為,原來問題癥結,不在患寡,而是患不均。
許銘洲 2016-09-10
外媒:台灣族群多元融合 揮別大中華民族神話

外媒:台灣族群多元融合 揮別大中華民族神話

許銘洲/編譯       台灣南島語族早期分佈圖,2007年製圖(圖片:Bstlee/Wikipedia) 現年42歲,人住紐約,有一次因為職業需要返抵台北的彭凌(Rosey Peng),偶然前往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無意間,好像命定一般,她的目光落在一件古文物刀具,上頭竟然銘刻著外高曾祖母之父的姓名,彭凌因此透過血源的追尋,找到自己竟然擁有,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的平埔族血脈。 美國《外交官》(The Diplomat)雜誌,6月10日發表一篇,琳達·范德霍斯特(Linda van der Horst)的專文,名為「台灣身份認同演化」(The Evolu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內容引述彭凌(Rosey Peng,她在ketagalan media曾發表一篇尋根探索)的親身經歷指出,多數人(包括她自己)的身份認同總認為來自中國福建,不過,早就傳說著,許多台灣人都有原住民血源。於是她透過不懈的尋根探尋(前往淡火、松山等戶政事務所多次調閱資料),才終於揭露真相,原來自己的外祖母,在日本時代就被註記為「熟番」(‘cooked’ barbarian),該用詞係用來指稱,平地歸化的原住民。 如果彭凌不是偶然機緣,走一趟故宮之旅,意外發現那一把小番刀,那麼,她個人原住民血源認同的尋根探索之旅,可能終將埋藏於歷史荒湮,是永遠不會被啟動的。故宮那把刀,是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首領彭那普(Penap,音譯)所擁有,這些平埔人早在17世紀,漢人移民台灣之前,就已住在台灣西部。這位首領,在荷蘭人一度前往台灣北部尋求金礦時,曾跟這些紅毛的殖民者斡旋,打過交道。 彭凌受訪時指出,10年來,尋找祖先的原住民血源,在台灣蔚為趨勢;特別是祖先並非1949年之後,才移民台灣者。她說自己的家族有來自中國福建的祖先;自己卻想找尋「台灣在地」的血脈根源。本專文作者琳達指出,過去台灣政治領導人,總告訴人民要反攻大陸,回歸祖國;現在這類夢想,對台灣人民,已經失去吸引力。 理解台灣多種族的混血記憶 2016年5月底,一項由台灣民意基金會(the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 )公布的民調顯示,80%台灣民眾認定自己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只有8.1%,認為二者皆具者有7.6%民眾。台灣認同意識高比率增長,發端於1990年代;僅管當時多數民眾,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例如學者Frank Muyard公布的民調匯整數據第156頁圖表顯示:1989年間,「中國人」,以及「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比率,兩者合計達78%;到了1992年,此一數值緩降至71.9%。 美麗島時代創辦英文版《台灣公報》的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也持類似觀點,認為「民主化腳步啟動台灣身份認同的新歷程。」這位目前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 in Virginia),擔任(從家譜學角度)教授台灣史的前荷蘭外交官指出,從1980年代末期,因為民主化運動,催生了解除戒嚴體制,讓民眾有更多機會,重新發掘自己的身份認同;而且,伴隨民主化腳步,「台灣化」進程的開花結果,最終導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今年1月16日贏得大選。 面對民進黨的壓倒性勝選,北京國務院的國台辦,搬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台灣人、中國人血脈相連,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加以切割」等說詞對新政府施壓;然而,絕大多數台灣人,對於海峽兩岸共享「同一血源」的看法,頗不以為然。中國人移民台灣,始於17世紀,約與荷蘭人抵達「美麗島」同一期間;當時荷蘭基於「農業開發」需求,從中國沿海,可能透過召募或擄獲一些中國農民,前來南台灣從事耕作;其中原因,可能因為當時平原區域的平埔族,係半游獵、半農耕的自給自足型態(譯註:即農耕並非平埔族的主要專業,或因其農耕技術相對落後)。 荷蘭統治南台灣,只維持短短38年(1624 -1662),隨即遭海盜之子鄭成功驅離台灣(他還被中國歷史稱之為,反清復明的民族英雄)。後來,清朝接續成為統治者;不過,其治權僅止於台灣西部地區。到了1895年馬關條約,日本取代清朝成為台灣宗主國,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隨後,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因中國內戰失利,並在美國海軍的護衛之下,成功流亡到台灣,成為新統治者。 台灣原住民比率,目前不到總人口數的3%;然而,類似彭凌之類的原漢混血兒,卻熱衷於追尋自己的原住民血源,因為「多元血統」的事實確認,遠比「單純漢人」,由上而下的政治性身份灌輸,更有助於台灣人的「認同建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教授 紀駿傑受訪時表示:「假如自己的祖先,1949年以前就定居台灣,那麼其擁有原住民血源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他還說,原住民、荷蘭、西班牙、廣東客家人、福建人、日本,以及國民黨時代撤退到台灣的外省人,都在台灣留下通婚的血脈印記。 政治角力的台灣認同旅程 台灣人的「一中」視野,始於國民黨KMT統治時代;意即K黨將它所膜拜的史觀信仰,強加台灣人民身上。一直到1980年代末期的台灣高中生,被傳授的歷史、地理,都還是「中國中心化」內容的教材,例如把台灣稱作中國的一省。K黨的本土化領導人李登輝總統(1988-2000),開始扭轉此一失衡偏頗; 2000-2008年,陳水扁總統主政期間,才讓學生學習更多台灣史教材;而過去8年來,馬英九主政期間,又企圖朝反方向導引,以致引爆2015年的高中生「反課綱微調」事件,期間並曾短暫攻進教育部部長辦公室。抗議學生認為新課綱,係將「一中」觀點,強加在台灣歷史身上。 蔡英文520總統就職演說,並未明白說出拒絕「一中」;不過,她卻採取符合台灣史實的本土化觀點,談論台灣發展史。她在演說中,聚焦於台灣原住民,並在這場演說中,敘述各階段的台灣面貌,也提到歐洲人來到台灣的那段歷史;其開場白,還由一名裝扮成歐洲紅毛人,出場時高呼「美麗島」(Ah Formosa)一語。 專文作者琳達指出,族群與國家認同,當然有其「主觀性與政治性」的對抗性意涵。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曾為中國獻策指出(或只是一項客觀的觀察):「那將會是振奮人心現象,如果中國領導人,(終於)認識到,想贏得台灣人心,絕不是透過賄賂收買、威嚇與霸淩,而是將中國轉型為擁有吸引力的政權。」 關於「台灣與中國的國家認同能否共存」,此一論題,蕭智成(Shiao-chi Shen,音譯)在他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提出質疑看法: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式微,不是源自台灣認同崛起;反倒是中國壯大所發酵結果。」中國蠻橫的「一中」政策,把中華民國的存在價值,通通打翻掉,讓台灣認同因此趁勢飆高。 專文作者琳達引述彭凌對蔡英文的期待指出,蔡總統應該以她的祖先,凱達格蘭族部落首領彭那普(Penap,音譯)為榜樣,這位17世紀時代的平埔祖先,當年為了荷蘭、西班牙殖民者,都來跟他要部落土地時,他勇於面對,透過巧妙平衡雙邊關係,得以全身而退。這位了不起的凱達格蘭族部落首領,成功阻止了一場殖民者對台北原住民的殺戮戰,當年這位原住民領袖的良方,就是巧妙平衡列強勢力;這是1642年發生的可考歷史往事。
許銘洲 2016-06-17
酒店打烊!有請馬英九結帳閃人

酒店打烊!有請馬英九結帳閃人

許銘洲/編譯 馬英九總統任期的最後時日近了(圖片:網路翻攝)   《台北時報》(Taipei Times)5月8日,一篇社論,名為「馬總統掌權的最後時日」(President Ma’s last days in power),內容摘要剖析馬的人格特質,以及其卸任之後,可能遭遇的司法追訴。文章內容指出,馬英九給人的首要觀感:「從來沒有一位領導人像他一樣,敢於信口開河做承諾,卻幾乎一事無成」。僅管他在2008年總統選戰贏得765萬8724票(佔總得票率的58.45%),堪稱台灣總統史上得票數與得票率的「雙料冠軍」,當時的國民黨KMT,也搭乘馬先生高人氣的順風車,一副不可一世雄姿(古人所謂:騏附驥尾而致千里)。如今,短短8年過後,台灣民眾認為這位總統是個「無能笨蛋」(英國經濟學人早在2012年間,就用bumbler犀利詞語,形容馬先生,顯有先見之明)。 當年氣勢如虹的KMT,在立法院113總席次裡面,拿下81席,如再加上泛藍的4名,總計達到85席;由於國會及執政權的雙重優勢,馬與KMT黨,誓言做好「完全執政,完全責任」的承擔,並將掃除任何妨礙改革的抵抗力量。 曾幾何時,隨著馬政權的時日告磬,馬當年的豪言豪語,卻鮮少兌現。就在今年1月16日總統大選,代表K黨的朱立倫,只得到381萬3365票,跟馬時期相較,大幅流失近400萬張選票;國會方面,也從當年的81席,只剩下現在的34席。馬跟所屬KMT黨,已然步入一蹶不振泥淖。 其二、 馬英九的「一事無成」,孰令致此?專文指出,馬的人格缺陷、膨風的自我感覺良好,以及諸多誤判形勢,概皆有助於形塑,這位無能的馬先生。觀諸環繞其身邊者,多數皆為阿諛奉承的「馬屁精」,以及缺乏治國能力者。一個著名例證,出現在2007年11月,當時台灣國民生產毛額GDP的成長率達5.5%;馬的政策顧問告訴他,台灣的GDP會繼續上看6%成長率;此為馬先生大膽提出,聲名狼藉的6-3-3支票由來(譯註:即GDP上升6%,國民年所得3萬美元,失業率下降至3%)。6-3-3支票,是在2008年總統大選提出的;國內一位專家曾就6-3-3嘲笑指出,六減三減三等於零;另一位評論家進一步指出,「零」就是馬主政8年來的總成績(譯註:馬還說過,6-3-3支票如未實現,會將總統薪水半數捐出;結果,也同樣未兌現,這位總統簡直是位騙子。) 其三、 「過度欣賞自己」(Excessive self-appreciation),是馬的毛病;這項毛病可能源自於,一黨專制國家體制,將忠誠視為核心價值(卻不論個人能力如何);馬英九即屬於這類者,並在K黨獲得快速拔擢。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1969年出版的一本名著「彼得原理」,恰可運用在馬英九身上,此即馬的忠黨愛(中)國,及其(擬似帥氣)特質,讓他從早年守舊專制的K黨體制內竄升崛起,並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總統職位,後來適得其反淪為K黨的絆腳石,以及負面資產。馬的成敗殷鑒,或可寫成一則政治性的警世故事,姑且名為「馬Q正傳」,相信會造成轟動的(魯迅先生早就寫過一本傳世經典「阿Q正傳」,因而舉世瘋傳)。 其四、 馬的喜好自我吹捧本性,以及K黨對之奉若神明,二者交織加乘,締造出馬英九,終其一生,只依戀(侷限)於「一中」視野;卻對台灣認同的發展趨勢視若無睹。類似情形,也出現於蔣介石,他終其一生都認為,早晚有一天,他會反攻大陸;另一方面,蔣介石一直到了過逝之前,都還參不透,為何他會在內戰失去中國政權?為何K黨會在中國失去民心? 其五、 馬先生擁有濃烈「自戀兼報復」性格,這從他處心積慮欲鏟除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K黨內部的台灣本土派),即可一窺端倪。馬欲除掉王,主要原因是,王並沒有遵照馬的旨意,讓兩岸服務貿易協訂,早日在立法院完成立法工作,因而認為其中緣故,是王金平從中作梗。於是馬對王發動圍剿,開除王的黨籍;並試圖藉此剝奪他的立法委員資格;結果卻遭遇慘痛敗北,從而間接(有功於)為期23天佔領立法院,318太陽花學運的誕生(評論人士認為,與馬鬥法正值酣熱之際,王拒絕強制驅離學生);從而也導致屬於ECFA項下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訂」,必須在立法進行逐條審議(譯註:目前仍在立院待審之中)。 尾聲:馬英九的超人氣,從2012年的峰頂,轉而向下滑落;當年被視為人間極品,不沾鍋(不涉入爭議性話題)的馬先生,從此之後,其民調持續盤旋下挫,一度達到9趴的史上新低(目前民調回到20%水平);經濟學人2012年11月間,甚至曾用「無能笨蛋」(bumbler)來形容他。未來的馬先生去向如何?或許他可能前往香港、美國,甚至中國居住,藉由遠距攻勢,來資助「中國完成統一台灣」的千秋大業。不過,馬先生有恃無恐(中國半公開加以撐腰)的好日子,還能維持多久?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認為先前採取兇狠報復手段,對付前總統陳水扁的馬先生,應該就台灣版的水門醜聞(即前檢察總長黃世銘曾多次到馬總統官邱,報告(濫權)監聽國會議長案),馬應就該案接受司法調查,並應限制其出境。
許銘洲 2016-05-10
外媒解讀《巴拿馬文件》的5大亮點

外媒解讀《巴拿馬文件》的5大亮點

  許銘洲/編譯   《巴拿馬文件》顯示爆發全球多位政要假藉空殼的境外投資公司,將資產往國外移動,已經引起人民公憤!冰島總理甚至已經因此下台(圖片:www.nzz.ch)   參與巴拿馬文件調查的「國際調查記者聯盟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簡稱ICIJ),週日(4月3日)公布一分《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指出,設置於巴拿馬,專門幫國外客戶設立的「空殼投資公司」,往往涉及「腐敗可疑的商業勾當」(corruption and questionable business practices)。美國《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4月4日的一篇報導也表示,該分流出的機密文件顯示,巴拿馬「莫薩克.馮賽卡」(Mossack Fonseca)律師事務所,40年來遊走於1.)幫客戶洗錢、2.)躲避經濟制裁,以及3.)從事逃漏稅等三項勾當。 遭到ICIJ記者聯盟點名的中俄2國,分別以「捕風抓影」、「造假抹黑」等用詞,做出駁斥。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週一透過記者會,批評ICIJ記者聯盟,代表著西方國家恐懼俄羅斯壯大的惡劣心態,藉由放出假消息,來抹黑俄羅斯總統普亭(譯註:巴拿馬文件,影射普亭透過其親信名義,用「境外空殼公司」管道,洗錢20億美元)。 《巴拿馬文件》也顯示,至少8名現任及前任中國政治局常委的「家族成員」及友人,捲入這起海外藏富通道。文件提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姐夫鄧家貴,前總理李鵬的女兒李小琳,中國政協前主席賈慶林的外孫女李紫丹,以及原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即前政治局常委),其妻子谷開來的法國生意夥伴多維爾(Patrick Henri Devillers)等人,皆利用這項境外管道,秘藏財富。中國外交部週二則透過發言人洪磊表示:「對於這種捕風抓影的東西,我們不作評論。」 以下為包括《德國之聲》(DW)在內的多家外媒,透過5個面向的剖析式解讀: 1. 何謂《巴拿馬文件》?該文件是從電腦快取記憶體,截取得到巴拿馬莫薩克馮賽卡(Mossack Fonseca)律師事務所,這家服務公司,為全球顧客設立境外公司,或管理海外資產的1150萬筆「財務報表」資料。這筆電腦資料相當龐大,資訊達2600 G容量,總共涉及21.4萬家境外公司,實際上應名之為「境外空殼公司」(offshore shell company);其目的在於,將客戶的龐大資產「藏慝於境外管轄權地區」。該文件紀錄起訖,從1977-2016年春季長達近40年。其客戶屬性,包括有政治人物及其親屬、十億富翁、創業人土、名星運動員、大毒梟,以及一些想在本國隱瞞情事,或企圖逃漏稅的相關人士。 2. 何謂境外空殼公司?當然,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開一個境外公司,但用處不大,因為一般員工拿到的工資,都是扣除稅率所剩;只有當人們有額外資產盈利,而且盈利規模巨大,才有必要申設一家境外公司;相較之下,中低收入階層幾乎不會提出這類境外公司申設。 空殼公司(shell company),名義上雖有公司之名,卻是不運作的「假公司」,也有可能會被拿來做為詐騙犯罪用途;不過,他們都擁有「法人地位」。實務上,空殼公司常被拿來做為避稅天堂,即透過該公司進行(真或假的)投資;其好處在於,如果公司來源國的稅率,高於境外公司所在地的國家,就可以達到減少繳稅支出。另1個好處是,境外公司可委託其它人代管;財產或其資金來源的真正主人,可以永遠不必曝光。此外還有「隱蔽資金流動」的好處,光這一點就能為為洗錢,提供便捷管道,其流向也難以遭到追蹤。 3. 「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2012年間英國《經濟學人》,評論這家律師事務所時指出:這是一家出了名「口­風緊密」的境外理財公司。這家專門幫客戶申設「空殼公司」的全球領導品牌,服務範圍逾200個國家或地區;也在國際間設置許多海外連鎖分支機構;其幫富人逃漏稅手腕,就跟中美洲東加勒比海的「英屬維京群島商XXX」(素有「避稅天堂」美名)的公司,一樣神乎其技。 《法新社》指出,莫薩克.馮賽卡公司,在全球各地普設據點,而且在中國設立的辦公室(包括大連、杭州、寧波、青島、上海、深圳、濟南),比其它任何國家還要多,因此中國客戶在其境外公司所佔比率最高,其次是香港。另外,該事務所在價格上也擁有競爭力,如果想買一家慝名的空殼公司,有時候只要1千美元低價,就能購得。 4. 操作手法細密:如前所述「莫薩克.馮賽卡」公司從事1.)幫客戶洗錢、2.)協助躲避敵對國家的經濟制裁,以及3.)從事逃漏稅等三項交易勾當。照理說,這類機密資訊,只有該律師事務所的操作人員,才能得知內情。然而獲得《巴拿馬文件》第一手資料的《南德意志日報》,這次會同《國際調查記者聯盟》總共近200名記者共同合作,花費近1年時間,才將一些背後資料串起來,揭露如下內幕:1.)表面上不相關的一些「空殼公司」,背後有個秘密串聯網絡;2.)龐大資產的真正擁有者,是個披上神秘面紗的藏鏡人或集團,永遠很難被揪出來;3. )「空殼公司」,透過多種避稅管道,與律師事務所這個指揮中心,進行多方向聯繫。 5. 誰涉及海外藏富秘密通道?《巴拿馬文件》顯示,全球約有140名政要,涉及海外藏富。其中1份文件顯示,俄羅斯總統普亭的一些親信透過銀行體系,以及「空殼公司」將20多億美元秘密轉出國外,但是文件中並沒有直接提及普亭本人的名字。其中的關鍵親信,是俄羅斯總統普亭女兒瑪麗亞的音樂教父,俄羅斯大提琴家羅爾杜金(Sergei Roldugin)。 《巴拿馬文件》也點名,冰島總理貢勞格松(Sigmundur Gunnlaugsson),他透過國內銀行,在境外公司投資數百萬美元,隨後他跟妻子安娜 (Anna Sigurlaug Palsdottir),於2007年購入該「未具名」公司,而且2年後,當他順利當選國會議員,卻未如實申報當年投資期間的「利息收入」。後來,他又透過「境外公司」名義,將其公司一半股份,只用1美元價格,轉賣給妻子安娜。目前這位冰島總理,因為嚴重的不誠實問題,面臨民意要求下台的強烈聲討。貢勞格松最終不敵強大民意,事件爆發後三天宣布辭職。 除了這份《巴拿馬文件》,還點名至少8名現任及前任中國政治局常委的「家族成員」,涉及捲入這起海外藏富管道。文件提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姐夫鄧家貴,以及多位前政治局政要的親屬。另外,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曾於2014年間,發表過一份調查報告,披露中國高層官員家屬,在海外擁有秘密資產。當年的報告內容指出,除了1.)習近平姐夫鄧家貴;2.)李鵬的女兒李小琳,在海外註冊有境外公司;3.)前總理溫家寶的兒子溫雲松,女婿劉春航;4.)前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堂侄胡翼時;5.)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女婿吳建常等人,皆在「境外公司」藏富管道,榜上有名。2014年這份ICIJ報告書估計,2000-2014年,,從中國國內流失到境外「空殼公司」的資金,至少有1萬億,甚至可能高達4萬億美元。 《巴拿馬文件》內容,也提到英國首相卡梅倫的父親,多名英國上議院議員,以及前保守黨一些國會議員,曾涉及申設境外公司。卡梅倫辦公室,則拒絕就首相家人,在父親設立的境外投資公司,扮演何種角色一事?他沒有進一步評論,只表示那是「私人事務」。
許銘洲 2016-04-07
紐約時報:中國人素質趕上日本至少還要50年

紐約時報:中國人素質趕上日本至少還要50年

    中國遊客給人的一般觀感是爆買、嘈雜、禮節不佳(圖片:網路翻攝) 目前在哈佛大學擔任訪學者的日本作家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3月8日於《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一篇專文名為「日本民眾如何看待中國遊客」,內容敘述,中國客在日本所帶來的形形色色衝擊,以及從日本人角度近身觀察中國人。 今年春節期間的某個下午,我走到了東京著名的電子街秋葉原。上一次來這裡大概是四年前。這段時間裡,圍繞秋葉原這一場所的一切動靜和現象,均與來日本「爆買」的中國遊客有關。位於秋葉原站正對面的山田電氣的2名日本男性員工,興高采烈地舉着用漢語介紹各種優惠品牌,進店的基本都是中國遊客。我在隔5米的地方看到了2名日本年輕男性,一臉困惑、複雜的表情。過去問「眼前的光景,你們怎麼看?」他們說:「本來想買點電池,但裡面有那麼多中國人,很花時間......」,姓佐野者如是說。另外一個姓山田者,則比較淡定對我說:「現在,我們一般不會來這邊的。」 在今天的日本,近幾年的「中國遊客爆買」已經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普遍社會現象,甚至可稱之為「安倍經濟學」時代的流行語和代名詞。根據日本觀光局統計資料,2015年中國遊客訪日人數為499萬人,比前1年增長107%,也是中國旅日人數,首度排名第一,(第二是韓國,為400萬人次,第三是台灣,為368萬人次)。從國別總消費總額來看,中國大陸的消費額同樣突出,2014年日本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排名第一,為5583億日元(約249億人民幣);第二是台灣,為3544億日元;第三是韓國,為2090億日元。 眾所周知,日本社會對於「中國客爆增」現象,也感受到掙扎、矛盾。例如,我去年夏天有機會在大阪,跟負責中國遊客的當地觀光人士進行交流。他們覺得如此大量的中國遊客來日本,儘管對他們的生意算是好事,但是肯定給當地社會帶來一定壓力。「許多從東京來(大阪)出差的商人訂不到住宿的酒店、旅館,這是抱怨最多之處,也是日本要協調的最大問題」,曾在中國經營歌廳、現在從事觀光協調人的源內先生對我如此說道。 之後,大約過了半年,也發生類似問題,不少日本考大學的高中生,在赴考的目的地訂不到酒店,轉而不得不改赴其它學校參加考試,這也成了近來日本媒體的焦點新聞。「我覺得,至少在我們高中生前往全國各地考試期間應該限制外國遊客,尤其中國遊客,否則影響我們的前途,」神奈川縣的一名姓加藤的高二學生對我說道。 爆買大手筆,卻吵鬧旁若無人 毫無疑問,中國遊客的訪日潮和爆買潮也給日本經濟社會帶來了契機,這一點恰恰在日本商人和百姓對中國遊客的一些不滿和抵觸情緒,發揮了「再平衡」的消減作用。「我很喜歡拉中國客人,溝通上有些障礙,但他們叫車時,往往從東京酒店,一直叫到羽田機場,甚至更遠的成田機場。日本客人很少這樣嘛,」在東京開了30年計程車的井上師傅對我說。「中國客人敢花這個錢,讓我想到了日本泡沫經濟那個時代。」 當然,我也聽說過有些司機拒載中國遊客的情況,「他們應該是親自感受過中國乘客在車內太吵,甚至鬧,不禮貌,再加上一些媒體關於中國的負面報導的影響,就不願意拉中國人了,」井上師傅對我說。 一名在日本九州鹿兒島縣鹿兒島市1家優衣庫(Uniqlo)打工的池田小姐,專門跟我分享她一個朋友的故事,「有一天,她在中央站的Big Camera(必酷)店逛一逛,突然被中國遊客打招呼,她不懂漢語,就只好把那位客人帶到店員那裡。原來,那位先生要60個吹風機。店員和我都嚇了一跳,在鹿兒島,沒有人一次買60個吹風機的。店員只好到倉庫裡找一找,勉強湊足60個。」 新宿旁邊代代木的便利店Lawson羅森的一名員工杉本先生告訴我說,「中國遊客人應該佔國外客人的一半左右,他們就是買得多。就是剛才,一位男士共消費了5萬日元,這裡是便利店,而不是百貨店啊。離JR代代木站走路1分鐘,位於一處小巷弄的理髮店Amuse。該店的店長住谷先生跟我說:「中國遊客一般都集體上門,上一次有5人,剪髮的只有2位,其它3位等着。但那三位不是坐着等,而是在店裡走來走去,一邊聊天,一邊拍照。我有些緊張,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他們的聲音很大,好像被罵似的,(我)有一種被包圍感覺。不過,他們顯得很興奮,店裡變得很熱鬧,像過節似的。」 綜觀近來興盛的中國遊客訪日潮,日本輿論討論最多的是,關切部分中國遊客的「禮節問題」,例如要排隊、保持安靜、不要亂丟垃圾。對此,全國各地,尤其是遊客集中地區的地方政府,社區,也採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其中,使用中文海報提醒中國遊客是最典型的做法。 中國人仇日情結,只在自己人面前發洩 這次在東京,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者,並非日本人、中國人之間如何相處的場面;而是「中國人」之間的內部戰爭。 2月初的某天在秋葉原,我走進了1家名為「愛電網」的電子商店。1名中國女性店員名為西口芳子,她來日本已有30年時間,從其胸前配戴的名字牌子不難看出,她已經加入日本籍了。我問她,「在日本,您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中國人服務有什麼感覺?」隨後,她以發洩式口吻向我表達她工作中經常碰到的生動場景。 「我為中國遊客推薦我們賣的產品是日本製造,介紹商品的品質時,有些男士突然插話,衝動地說『中國製造有什麼不好?!』我並沒有說中國製造不好,他們來日本旅遊,買那麼多的日本貨,不就是喜歡日本貨嘛。但他們就是這樣,說的和做的有矛盾。我很克制,畢竟人家是客人嘛!只能對他們好。我想開口力爭,但沒辦法。」 我想到了2005年4月在中國各地發生「反日遊行」時的情景。我當時走在北京中關村的海龍大廈前面一處小廣場。在那裡有些大喊「抵制日貨,愛國無罪」者,手裡拿的竟然是日本牌子的數位相機。 西口女士繼續抱怨說,「來日的中國遊客的素質很差,各種小事,總是鬧。他們有錢是一回事,最重要的還是素質和人品。中國要發展成日本,還要50年。」 作為這些年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日本人,我特別容易聯想到一些像西口女士抱怨的這類場合。假如由1位日本服務人員介紹日本製造和它的品質,中國遊客或許不會那麼容易,出現類似的衝動反應。原因可能如下:一者、語言不通;二者、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普遍對外客氣,有面子問題,這跟中國共產黨「內外有別」的政策一樣,對外是要面子的。 倘若把那些在日本土地上向「中國同胞」大喊「中國製造有什麼不好?!」的中國遊客的內在潛意識定義為「狹隘的民族主義」,其內涵特色(編註:即病症)有三:1.)言行不一,自相矛盾;2.)高度情緒化,充滿自卑感;3.)自以為愛國,實際卻在害國。
許銘洲 2016-03-10
金融時報:小英有鋼鐵般意志 能夠帶領台灣

金融時報:小英有鋼鐵般意志 能夠帶領台灣

  平和冷靜外表之下,小英藏著鋼鐵般的行動意志(黃謙賢攝20151227)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12月11日,一篇名為「台灣總統候選人蔡英文,2015年度人物」(Women of 2015 Tsai Ing-wen, Taiwanese presidential candidate,譯註:金融時報的年度評選,全球共有21位女性上榜)專文指出,華人歷史上,第一位取得領導國家大位者,為8世紀時代,被賦予冷酷無情評價的武則天;至於第二位者,很可能就是2016台灣總統大選的領先者蔡英文;她在學者般的冷靜外表下,藏著鋼鐵般意志。蔡英文先前曾以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為評價對象指出:「她的強項並非來自於個人的群眾魅力」;反倒得自於「思考力與決心」所形塑出來的國家「治理能力」。 一位反對黨DPP的支持者尤淑玲(Yo Su-ling音譯),以她在群眾場合所看到蔡英文為例指出,「蔡因為經歷逆境蛻變成熟」。她並說,許多人只是能說善道;蔡總是想好對策再做承諾表達。這位玉石與茶葉貿易商還說:「現狀上,台灣還無法從中國影響力下,完全獨立出來,所以我們需要一位好的斡旋者,為台灣找尋最佳出路」。 蔡英文誕生於1956年,當時的冷戰時代,國民黨與共產黨還不時發生一些零星小規模的炮火互射。她在台北的富裕中家庭長大,其父經營汽車修理廠;要求孩子能努力工作,不過,並沒有鼓勵她們追求高遠雄心,也不希望孩子只追逐舒適生活。小英曾在接受台灣一家電視台近身訪談,並親自動手做培根蛋早餐時,如此閒話家常時指出,父母親只要求我們要有知識,成為有用的人。 蔡英文現年59歲,在台北的法學院畢業後,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碩士,隨後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得到法學博士,並回到台灣擔任大學教職。小英的聲名鵲起,始於2000年間,當時她擔任台灣與中國,針對兩岸問題的首席談判代表。《金融時報》指出,除了國家名稱之外,台灣早就是個主權獨立國家;而北京則認為2千3百萬人所居住的台灣是中國一個省區,導致國際社會為了避免不想讓中國「不開心」,多數皆不承認台灣的國際地位。 堅定認為台灣擁有不同國家認同的蔡英文,於2004年加入DPP並成為不分區立法委員,隨後於2008年擔任黨主席。小英今年6月間,於美國智庫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發表演說時指出,當亞洲許多國家還身陷苦境,想從專制統治之下掙扎出來之際;台灣人則深以自己的民主成就為傲,並珍惜我們得來不易的社會、政治權利,以及人民的自由權(譯註:小英6月赴美演說,提及民主(democracy)一詞,不下12次)。 目前台灣社會氛圍,對於正式宣佈獨立主張,並不有利,反而會增加北京對於民進黨可能執政的疑慮。蔡則向國內民眾,以及國際夥伴保證,台灣要走「維持現代」道路。相較而言,KMT 則漸趨不得民心,(部份)源自於該黨的「親中路線」;而蔡則倡議要與中國展開建設性對話,而且過程必需民主、透明;經濟發展果實要人民共享。 僅管,KMT從去年九合一選舉,一路慘敗,助長小英總統大選民調的遙遙領先;然而,她一路走來並非平坦順遂。2010年的新北市市長選舉,她以些微差距輸給朱立倫;隨後又在2012總統大選中鎩羽而歸。許多政治人物經歷了大型戰役敗北,早就萌生不如歸去念頭,更何況接連的屢敗失利打擊。她的支持者指出,蔡英文上回未能贏得總統大選,反而讓她從政信念更加堅定,承認敗選的演說,更充分展現其「從政熱情」。美台經濟委員會理事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接受《金融時報》訪問,對於小英提出高度評價指出,她並不害怕承擔艱難決策,講求高效率,務實行動;另一方面,蔡也擁有自我解嘲的幽默感,而且非常睿智。
許銘洲 2016-01-01
法新社:林冠華死於親中洗腦教育禍害

法新社:林冠華死於親中洗腦教育禍害

許銘洲/編譯 2015-07-31 15:15 學生們認為,林冠華之死,與親中立場的洗腦教育,企圖強加台灣學生身上,脫離不了關係。(圖:獨立記者林雨佑提供)   《法新社》(AFP)7月31日報導指出,週四深夜至週五凌晨時間,數百名高中學生聚集在教育部門口,他們人人手拿蠟燭、白玫瑰,來悼念反課綱學生發言人林冠華之死。前來悼念的學生,也在午夜高唱「生日快樂」歌,為犧牲生命的林冠華「慶生」,學生們並表示撤回黑箱課綱的目標達成,就是給他20歲的最佳生日禮物。 週五早上,「反課綱微調」學生,依舊聚集在教育部大門前面,他們拉起拉起橫幅布條,訴求「停止虛偽關懷,部長道歉下台」。年僅20歲高職學生林冠華週四的自殺身亡事件,也連帶引發傾斜中國導向的高中歷史課綱,在台灣社會激起更強大的反中國思維;學生們並認為,林冠華之死,與親中立場的洗腦教育,企圖強加台灣學生身上,脫離不了關係。 《法新社》報導指出,學生反課綱發言小組,成員之一的18歲學代表陳楚(音譯Chu Chen),向前來聲援的學生表示,我們不會讓林冠華白白死掉。學生們在教育部前面高呼口號,要求教育部長吳思華下台;數小時過後,仍得不到官方任何回應;導致部份憤怒學生,進一步突破拒馬,並佔據教育部大樓前面的廣場。 《法新社》指出,這一波高中教材課綱微調爭議,涉及歷史觀與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台灣主政的國民黨,從2008年馬英九擔任總統以來,一直想跟中國和解,拉近關係,結果卻引來民意反彈,高中教材的中國中心化("China-centric")觀點,就是其親中立場的具體反映。例如,歷史教材中,將二戰後1945年把台灣交給中國,改為「光復台灣」;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日治時期」,也被改為「日據時期」。 學生林冠華週四凌晨於家中燒炭自殺,教育部長吳思華隨即前生林家慰問家屬,並說:對於不能及時阻非這起自殺事件發生,深感後悔。民進黨則發表談話指出,學生之死,是國民黨的冷血政策所造成。台灣團結聯盟主席黃昆輝,直接要求教育部部長吳思華,應該承擔責任下台;並應對於學生闖進教育部辦公室一事,立即撤銷告訴。
許銘洲 2015-08-01
外媒:政改一潭死水 失望港青對中國絕望

外媒:政改一潭死水 失望港青對中國絕望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5-06-07 00:23  萬數名香港民眾,參加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的六四事件26週年,燭光守夜活動(網路圖片翻攝) 《紐約時報》(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6月5日一篇名為「香港青年對中國民主抗爭,反應不熱衷」(Hong Kong’s Young People Feel Less Invested in Fight for Democracy on Mainland),報導內容指出,這是過去幾年來徐君途(音譯Hui King-to),第一次決定不參加,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六四燭光守夜活動。這個活動是為了紀念1989年6月4日,當時北京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遭受中共政權鎮壓的死難者,今年剛屆滿六四事件26週年。 「我曾是一個中國民族主義者,而且我當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20歲的徐君途說,他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科系的學生。「當年我喜歡中國這個國家,而不是共產黨。於是開始參加燭光守夜活動;那時的我很幼稚」;「當我意識到所有這些集會全都沒用時,我開始徹底拋棄,中國民族主義想法」,他如此說。 香港居民享有中國大陸公民所沒有的自由,對於1989年六四事件,北京政府一直無法刪除,香港人對六四的「集體記憶」;這在中國土地上,是個特例。不過,很多年輕人像徐君途一樣,並沒有參加今年的六四燭光守夜;這些香港新一代年輕人,覺得沒有必要紀念,一個他們出生之前,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事件。況且,他們對中國並沒有什麼親切感。 維多利亞公園本週四晚間,舉辦紀念26年前,北京那場血腥事件,到場的民主黨議員何俊仁(Albert Ho),估計有13.5萬人參加;警方的估算數字通常遠遠少於組織者數字,約只有4.66萬人參加。這個估算數字,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去年的燭光晚會,主辦單位香港支聯會指出,有18萬人參加。 香港是中國人均財富最高的大城市,調查顯明,香港的青年人對對中國大陸的親近感,遠比1997年香港回歸前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低出甚多。他們對中國缺乏感情,而且正在把注意力轉向「本土認同」。他們對北京不再存有幻想,2014年香港學生發動黃雨傘抗爭運動,要求真普選的2017特首選舉改革,北京卻對港人民主訴求,寸步不讓。 去年年底,香港大學為期半年一次的長期調查發現,有42.3%的人把自己定義為香港人,自認為是中國人只有17.8%,分別達到1997年以來的最高,與最低點。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Hong Kong Transition Project),所公布的另一項廣被採用的民調顯示,18-29歲年齡層的「55%年輕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 6月3日《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的報導則指出,回歸中國後,大陸前往香港的遊客不斷增加。2014年,約有4700萬人次中國遊客,前往7百萬人口的香港;也有近9千名大陸學生,於香港的大學就讀。親北京人士認為,香港、大陸雙方藉由交流,能縮短差距,結果事與願違。據香港大學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67%港人」認為自己首先是香港人,只有3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是香港的中國人。   (本週四,香港大學的學生在六四當天,自行舉辦紀念活動,並在地上寫下:「民主火花永不滅」的砥勵標語) 中國認同圖像幻滅 部份港人對中國感到幻滅之際,開始呼籲香港應擁有更多自主權,甚至獨立。香港大學的學生在六四當天,舉辦一場獨立學生聚會,共有數百名學生參加。學生們在地上寫下訴求口號:「民主火花永不滅」。 六四當天的尖沙咀港口,也進行另一場截然不同集會。熱血公民(Civic Passion)組織,是領導這場活動的團體之一,它推動一項更具對抗性活動。上千人聚集在尖沙咀,高呼「打倒共產黨」,並焚燒用紙板製成的幾個香港官員肖像。 18歲的蔡雅蘭(音譯Yolan Tsoi)是香港理工大學的護理科系學生,她說自己,對年復一年的燭光守夜,「沒有意義」儀式感到失望;她並說「香港的民主與中國無關」。 香港大學的調查也發現,多數香港人批評中國政府當年對天安門示威發動血腥鎮壓;然而,他們也開始認識到,港人並不需為中國的民主發展負責。「這顯示香港人自我認同的深化,以及本土主義的崛起」,研究香港歷史的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當代中國研究部門負責人曾銳生(Steve Tsang)表示,與1980年代不同之處是,年輕一代不再認為,香港未來與中國密不可分。 「天安門事件是鄰居的事,不屬於我們的」,就讀工商管理科系的徐君途的說,「只要他們仍然說,要致力於建設民主中國,我就不會選擇重新回到維多利亞公園」。
許銘洲 2015-06-08
安倍:日本現在無意加入亞投行

安倍:日本現在無意加入亞投行

安倍指出,日本目前無意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網路圖片翻攝) 英國《BBC》報導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週一(4月20日)晚間,於富士衛星電視台(株式会社フジテレビジョン,Fuji Television)政論節目上明白指出,日本目前無意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他說:「日本首先要與美國合作,然後在G7(發達國家)高峰會上,與加入亞投行國家的領導人,討論在亞投行內外合作的(方案)」。 針對主持人提問說:「經濟界很多人憂慮,如果不參加亞投行,會對今後日本的基礎設施出口不利」的問題,安倍用雙手打個交叉說,這是一種誤解。他以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為例指出:日本並沒有因為主導亞洲開發銀行,就從中得到更多,向亞洲出口的有利機會。 安倍承認曾和一些發達國家領導人,討論過是否該參加亞投行的問題。日本上週也有報導指出,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曾與安倍通過電話,嘗試遊說日本加入亞投行。報導內容指出,默克爾說:「既然不能阻止中國創設亞投行,那就該加入、參與其中」。日本共同社的獨家報導還說,美國(一度)懷疑日本已經決定加入。 上週期間,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北京與日本貿易促進協會訪華團見面時,李克強曾正式表明中國歡迎日本加入亞投行,並安撫說,日本沒在3月底以前申請,即使不能成為創始國,日本仍然可以在亞投行,擁有發言權。 日本3月下旬和4月上旬期間,經濟界跟主流媒體,曾熱烈討論日本是否該加入亞投行問題,近一週來相關議論已轉趨平靜。 日本一些金融專家指出,「如果日美不加入亞投行,那麼亞投行在國際上的評價就不會是AAA級」,「歐洲國家是因歐洲經濟不景氣急於找出路,所以加入亞投行」之類的逆向思考觀點,也正在日本輿論界發酵。 安倍週一晚間,公開否認日本目前有加入亞投行的政策方針,這是安倍首度明確表示不加入的意向;也是目前輿論形勢底下,安倍政權對亞投行問題的最新動向。
許銘洲 2015-04-22
德國之聲:2016蔡英文的優勢與挑戰

德國之聲:2016蔡英文的優勢與挑戰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5-04-17 21:07 蔡英文說自己不是陳水扁,也不是馬英九(網路圖片翻攝)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4月17日,針對代表民進黨參選2016總統大選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其個人優劣勢,與國內外客觀形勢問題,專訪學者出身的新台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林廷輝,德國之聲的訪談人為教授德語的邱璧輝先生。 蔡未竟全功的一里路 反對黨的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代表該黨參選2016年總統。各項民調顯示,58歲的蔡英文領先其它所有可能代表藍營出面競選的候選人。蔡英文上屆2012年總統大選,同樣代表民進黨出征,最終拿下45%的選票,敗給連任的馬英九,未能能完成她所謂的「最後一里路」。這次捲土重來,台灣整體的大環境態勢,出現大幅改變,應該會讓蔡英文朝向最後一里路的邁進路程,走得更加堅定。 林廷輝指出,外界總認為蔡英文當年的敗選感言中所說的最後一里路,指的是她的中台政策,其實,我認為她當年選輸還有其它理由,例如,她當年可能比較不親民,對民眾切身問題比較不了解。這幾年來,她應該已經有所改變。 能力與挑戰 林廷輝指出,蔡英文擁有魄力與領導力。以前,政界一些人批評她是"空心菜",但是相較於藍營可能參選的政治人物,她的處理事務能力似乎更強。光是她接任民進黨黨主席後,能夠處理好民進黨的債務問題,已足以證明她是有能力的;這也是民眾最關心事情,即政治人物有沒有魄力,領導國家往前走。 2011 年間,也就是上次總統大選前,許多美國學者和智庫,質疑蔡英文沒有能力處理好中台關係,這對蔡英文當時選總統造成極大的影響。蔡英文這一次邁向總統之路最大的挑戰是什麼?還會是中台問題嗎?針對此一提問,林廷輝指出,蔡的最大挑戰,應該會不是中台關係、台美關係或是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而是台灣的經濟問題:比如:產業轉型、青年就業、貧富不均等。過去馬英九的經濟政策,大大依附於大陸的產業經濟。如今,大陸的經濟成長放緩,工資提高,傳統產業也外移。台灣現在不能單單,只想從中台之間獲得什麼利益,重要的是,應該在全球經濟佈局議題,有所突破。 蔡的主論述:中台維持現狀說 不久之前,美國在台協會前執行理事施藍旗(Barbara Schrage )公開指出,蔡英文2011-2012 年的中台政策內容空洞,令人失望。台灣民眾2016年總統大選,有權知道民進黨的中國政策。而蔡英文日前提出「兩岸維持現狀」的新中台政策,是否能被各方所接受? 林廷輝指出,就像"九二共識"一樣,"維持兩岸現狀"其實也是一個模糊的詞彙,究竟"現狀"是什麼,蔡英文其實沒說清楚。結果給北京、華盛頓、台北、藍、綠都可以各自解讀的空間。對台灣深綠人士,或台獨基本教義派而言,維持現狀就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對北京而言,現狀就是台灣在經過馬英九8年執政後,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維持兩岸交流;對美國而言,現狀就是中台,以及讓整個亞太地區維持和平,讓美國有餘力去處理伊朗、中東和IS等事物。自始至終,美國都不希望台灣問題,成為另一個國際焦點。 針對蔡英文的維持現狀的說法,大陸國台辦的回應發言,係照本宣科,將"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等基礎再重述一遍。但是語氣上,讓人覺得是比較和緩,不很強烈;因此蔡的維持現狀說法,大致上可以被各方接受。 "兩岸維持現狀"會比,2012 年蔡英文所提出的"台灣共識"得到更高的接受度嗎?前副總統呂秀蓮曾說過:2012 年的台灣總統大選,是華府、北京和台灣人民等3方投票的結果。這一次,美方態度如何?對於此一提問,林廷輝指出,要形塑出一項共識,需要很長時間。「維持現狀」就相對簡單了,而且可以各取所需,各自解讀。當然,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的確是政治語言,比較模糊,卻反倒可以滿足各方需求。美國國務院在第一時間就肯定蔡英文"和平穩定,和平現狀"的觀點,如此看來,美國官方2016台灣總統大選,會採取比較中立立場。 蔡過去曾提出"合而不同,和而求同"或者"台灣共識",事實上,都沒有說明究竟要如何達成。如今提出中台維持現狀概念,而且保證盡力維持,不改變現狀;如此說法至少讓人比較安心。 (北京發現馬英九執政不力) 民心思變因素持續發酵 現在無法知道蔡英文是否一定會勝選,還要看國民黨究竟推誰出來參選。國民黨內部,目前似乎還是混沌不明。而且,國民黨還有馬英九執政8年的包袱。民眾會檢視:8年來他們的所得有沒有增加,社會公平正義有沒有實現等等。民眾給了國民黨8年的機會,就像先前給民進黨8年的時間。如今國民黨做不好,民心思變,很有可能會給反對黨一次機會,換人做做看。從九合一選舉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態勢。當然,這並非說,大家喜歡民進黨,很多人對民進黨還是持懷疑態度;因為民眾不喜歡國民黨,所以把票投給反對陣營;民眾對國民黨徹底失望了,就會把情緒轉移,寄託到另一政黨,這終究是民心思變因素使然。 對於如何解讀北京對蔡英文參選的反映,林廷輝指出,北京心理上應該已經準備好了,2016年將由蔡英文代表民進黨競選總統。2012年以前,也就是上次總統大選之前,中國已對蔡英文進行許多研究;到了馬英九第二任任期以來,北京發現馬英九執政不力(或、且無能),因此,就有更多學者以及智庫,開始更積極的研究蔡英文過去的論述主張。
許銘洲 2015-04-18
國際油價創8年來新低 沙烏地阿拉伯堅持不減產

國際油價創8年來新低 沙烏地阿拉伯堅持不減產

  許銘洲/編譯 2015-01-20 01:30沙烏地阿拉伯是少數有能因應低油價的產油國(網路圖片翻攝)國際油價跌跌不休,創下近8年來的新低點;週一布蘭特石油價格約為每桶原油49.40美元,美國原油為每桶47.95美元。油價慘跌,讓一些高成本的油田,紛紛停止開採(例如英國北海油田);而日產近1千萬桶的沙烏地阿拉伯,仍堅持不減產原則;並強調,縱使油價低靡,沙國至少還可以撐上8年之久。《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擔任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的部長顧問,長達27年的穆罕默德·阿薩班(Mohammed al-Sabban)表示,沙國將捍衛其既有的石油市場佔有率,不打算減產。低價是沙國維持市場佔有率的生存策略;如果石油生產國撐不下去,就必須退出。沙烏地阿拉伯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裡面,最大的石油產國,日產近1千萬桶(約佔OPEC組織的1/3產量),該產油國組織並不同意,透過減產來提昇國際油價的做法。沙國前石油部資深顧問阿薩班表示,沙國財政儲備強大健全;不過,為了因應低油價,該國已經採取減少公共支出的因應措施,預計該國在低油價之下,還有能力撐上8年,而不會出現財政危機;然而,如不撙節開支,可能撐不過4年。該國原油生產成本相當低,每桶原油成本只有5-6美元;對於低油價的衝擊,擁有高度的抗壓性。《BBC》報導指出,國際原油價格從去年6月每桶115美元,跌落至現在每桶不到50美元,跌幅已經超過一半。油價遽跌,主要歸諸於北美頁岩氣公司(North American shale companies)的大量增產石油,助長了油價被壓制下來;其次,全球經濟趨緩,致出現供過於求的下跌走勢。另外的間接次要因素,還包括有,美元的持續看漲(相較於其它國家幣值下跌),也讓油價相對較低。沙國石油部長納伊米(Ali al-Naimi)表示,他很歡迎想要減產的石油產國,自行降低產量;不過,沙國不會跟進,不會降低產量。 
許銘洲 2015-01-20
 美國4州「最低薪公投」全數過關

美國4州「最低薪公投」全數過關

 許銘洲/編譯 2014-11-06 22:16美國最低薪資公投在全美各地大獲全勝,彰顯民意力量。(圖片來源:網路圖片翻攝)《赫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指出,週四美國國會期中選舉之際,包括有南達科他州、阿肯色州、內布拉斯加州,以及阿拉斯加州等美國4州,同步舉辦最低薪調高公投,全數過關。另外,包括加州舊金山、奧克蘭等全美數十個城市,舉辦的提高最低薪,也幾乎呈現壓倒性勝出局面。位於美國中西部的阿肯色州,以65%對35%,通過從2017年起,從現行時薪7.25美元調高為8.50美元,調幅為17%。內布拉斯加州以68%對32%,則從2016年起,最低薪調高為9美元。阿拉斯加州,以69%對31%,從現行時薪7.75美元調高為9.75美元,調幅達25.8%,從2016年起付諸實施。另外,南達科他州以55%對45%,通過從現行時薪7.25美元調高為8.50美元,調幅為17%,從2015年起施行。美國國會期中選舉,附帶的「最低薪公投」議題,全美響應的數十個城市,也幾乎呈現一面倒勝出。以加州的城市奧克蘭為例,81.2%的人支持最低薪從現行9美元提高為12.25美元,調幅高達3成6,並從明年三月開始實施。舊金山也同步舉辦最低薪公投,獲得近7成支持,從現行10.74美元 調高為15美元,全面實施日期為2018年7月。美國布魯克林研究所今年2月一項研究發現,舊金山是美國貧富差距增長最為快速的城市,因此最低薪的基準也比較高。美國聯邦最低薪7.25美元,公布於2009年,隨著多年來物價飛漲,通膨指數提高,聯邦的薪資標準,已經不符時宜。因此,調高最低薪議題在美國蔚為風潮,而且超越黨派界線;民調顯示7成美國民眾支持調高最低薪資。僅管共和黨人,向來反對調高最低薪,然而,情勢所迫,讓本屆期中選舉的共和黨參選人,也紛紛表態加以支持;這類轉向例子,出現在阿拉斯加州,以及阿肯色州等多個地區。提高最低最低薪資,是美國工會組織關注重點工作,特別是服務業僱員國際工會( 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將之列為近來運動著力重點,並鎖定速食店以及零售店工人的薪資報酬過低問題;另一方面,也因為低薪工人多次發動罷工,引起全國性矚目。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今年二月間提出一項漸進式的聯邦最低薪提高方案。此即,今年從時薪7.25美元調升為8.20美元,調幅12%;2015年上升至9.15美元,2016年則上升至時薪10.10美元。總計,在3年內將聯邦最低薪,提高近四成,目的在於,讓最低薪能夠趕上物價的飛漲趨勢。然而,共和黨居絕對多數的「眾議院」,並沒有將歐巴馬的議案排上議程;另一方面,「參議院」居絕對多數的民主黨;也沒有針對反對黨妨礙議事進行的杯葛手段,進行有效抗衡。國會對最低薪議題無感,人民只好藉由這次公投行動,進行自救,結果成效卓著。 
許銘洲 201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