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悶是誰造成的?

部分外國學者最近向馬英九總統提出「台灣人很悶」的質疑,但馬總統並不認同,反問:「誰很悶?讓我知道,我來和他們談一談。」事實上,馬先生固然支持度跌落谷底,成了跛鴨總統,但自始至終自我感覺良好,因此在任期尾聲,仍不時舉出各項數據進行反擊,意圖將他的無能歸咎於外界抹黑或時運不濟,甚至還想裝扮出一個史上表現最佳的政府。

台灣人民為何悶?主客觀、國內外因素很多,但主要根源則在於擁有一位無能且無同理心的執政者。馬總統的無能不但是多數國人共識,更有國際媒體的認證,已是歷史定論,並非馬總統拿出一些片面、偏頗之資料所能辯駁。馬先生承載國人的高度期待而執政,然而上任伊始,旋即遭逢全球金融海嘯,執政團隊卻束手無策,讓台灣在驚濤駭浪中幾乎翻船;及至以美國為首的主要國家祭出量化寬鬆及振興措施,世界經濟逐漸轉危為安,浪濤稍微平息,台灣經濟才轉出加護病房。但無論處於順境或逆境,馬總統應付之道,只有向中國傾斜一途,即將投資、貿易、市場皆寄望於中國。

此種「找鬼拿藥單」的經濟模式,除了將台灣經濟綁在中國,國內產業空洞化,更悲慘的是,產生了薪資倒退、工作機會流失、物價高漲、買不起房子、不敢結婚生小孩,更背負龐大政府負債的崩世代。年輕人成了崩世代、窮忙族,是社會共同的恥辱。尤甚者,一個台灣成了兩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在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擁有絕大多數的財富,而底層的多數人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更嚴重的是,上層透過錢與權的結合,形成政商分贓集團,主導利益分配與政策走向。而在馬總統的傾中政策下,政商掛鉤更向兩岸延伸,台灣紅頂商人接受中國的利誘,成為買辦集團,自甘為對岸的傳聲筒,讓中國黑手伸入台灣,強化其實質控制力。兩岸買辦集團打著經濟發展的大旗,企圖偷渡服貿,終於擦槍走火,引發學生佔領立法院,五十萬人走向街頭的太陽花學運,從而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生態與文化。但馬先生仍不知道反省,也不了解整個被出賣、背叛的年輕世代的處境與訴求。

其實,台灣社會充滿活力,有才能有理想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不是政策錯誤,他們只要願意吃苦打拚,必然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偏偏執政者對台灣缺乏信心,卻對中國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導致很多人自我放棄,誤以為台灣不如中國,於是所謂中國人比台灣人有錢,中國人願意來台幫助年輕人創業等奇談怪論,紛紛出籠。然而,這些論調並非事實。首先,我們不必否認中國二、三十年來經濟快速成長,使中國國力與民間財富大增,但是,中國的進步尚未達到中國人比台灣人有錢的地步。台灣去年人均GDP約二萬一千美元,中國約七千美元,數字可以說明一切。中國人有錢的印象其實是一種「數大就是美」的錯覺,將十三億人的所得加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全世界只有美國才能與之相提並論,但此種比較有何意義?其次,阿巴里里創辦人馬雲打著幫助台灣年輕人創業的名義,宣稱要拿出百億資金資助。但是台灣一向不缺資金,以金融帳為例,已連續十八季淨流出,累計金額達一六八三.二億美元。亦即民間資金到外國投資即達五兆多台幣,根本不差一個中國商人區區百億元創投基金。姑且不論馬雲真正意圖為何?此舉已讓台灣年輕人的無助形象被刻意凸顯出來。

坦白說,民眾感覺很悶,是因為台灣本身明顯具有優秀的條件,經濟卻陷入困境,改革掉入泥淖。尤其,執政者不想靠自己,只會向中國乞憐的嘴臉,令人喪氣。其實,台灣社會具備了發展的高度能量,包括︰優等的人力素質、勤奮的工作精神、教育程度高、發達的工業、基礎建設、資訊公開、透明與全球化、豐沛的資金、健全的資本市場等。套句話說,台灣的發展是「萬物俱備,只欠東風」,而只有執政者的智慧與政策,才能吹起東風,加速台灣經濟發展,翻轉民眾的困局。然而,馬先生七年來的所作所為,已經證明他不是這樣高度的執政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