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以後 台灣需要一場宗教改革

 黃重諺 小英教育文化基金會政策組主任

慈濟風波後的台灣,正需要一場深度的宗教改革。

打從農曆年前開始,因為台北市內湖的一塊保護區開發爭議,台灣最大的佛教團體之一,慈濟,就此成了所有談話性節目的收視保證,只要談慈濟,觀眾就鎖定這個頻道,不願意轉台。

於是,幾個禮拜下來,名嘴和網路的鄉民們,或拿出海外慈濟都買些什麼股票,國內善款都往哪用去,或把慈濟究竟開發了多少有爭議的土地,都找了哪些人來護航爭議用地的開發,這一路來的一一揭露,鉅細靡遺的讓慈濟這個以慈善為招牌的佛教團體,飽受社會質疑,毫無招架之力。即便在最後慈濟乾脆放棄了保護區的開發,更承諾要公開捐款細目,但來自各界的指責卻始終沒有斷過。而因為這件事,更多的台灣人開始好奇起這些平常勸人為善,總是站在道德高處的宗教團體,在面對俗世利益的時候,都怎麼看待和應對?!

是啊,慈濟是個案例,但絕對不是特例!恐怕還是普遍現象。

事實上,當下的台灣,打著正信信仰為名,卻做出例如把光明燈分層標價、出售「蓮位」、法會依照捐款金額區分座位,把「功德」跟「財力」而非「願力」畫上等號、寺廟神堂蓋得金碧輝煌的比比皆是。更嚴重的,還有把教會、宗派中的頭人視為神祇,要不自許某某神仙大佛化身託世,或乾脆說自己就是上帝本人,讓信徒逢見面必得下跪,這種根本褻瀆佛陀「眾生平等」、耶穌基督「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神諭天條的行為,更是屢見不鮮。

這麼多年來,這些被神格化的宗教領袖,用自己的詮釋取代了各大宗教的原始典籍,談果報、說末日,卻不論心性提昇,把宗教真正要落實在人的實踐上的,變成了怪力亂神,行事退縮命定。這影響到了極致,自然台灣社會就變得功利、保守,並且一定程度的期待權威的再次出現,不利民主的深度發展。台灣的宗教現象,正是這個社會遇到眾多問題的具體縮影。

16世紀以前的歐洲,宗教組織取代了信仰本身,教會取代上帝成為一切的權威。當時的神職人員靠販賣「贖罪券」謀利,聲稱買了贖罪券就可以洗清罪惡,回到天堂。這不就像極了現在把「果位」(蓮品)當成商品標價,以為接受了某個具有神格的上人、師父「灌頂」就可以究竟一切而離苦得樂的荒謬嗎?!所幸,16世紀從馬丁.路德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把一切阻隔在人跟神之間的假權威全部打破,最後促成了一系列的教會改革運動,讓重新啟蒙並且充滿自信的人們,打下現代歐洲文明昌盛的基礎,而現在的台灣,正需要一場深度的宗教改革。

< 資料來源:橫嶺側峰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