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海綿城市」?

時逢十多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老天爺也很賞臉的下雨了,但是卻發現水庫的進帳不多,因為水庫都是平地上游,雨都下在平地,沒有下到水庫的上游集水面,而下在平地的雨水,就直接排到水溝,無法應用,對舒緩旱象助益不大。

天然的集水處大多是在低窪處的湖泊池溏等。(資料照,記者周敏鴻攝)

觀察自然界中「水往低處流」,因此天然的集水處大多是在低窪處的湖泊池溏等。而地面以下由於水汽不易蒸發,因此更是儲水的好地方。台灣的平均年雨量約2500毫米,傳統的治水思維都是將水快速排掉,不但浪費水而且容易造成排水設施滿溢,形成水災。雨水資源一直沒有能夠好好運用,以致於對自來水依賴性一直相當的高。

面對水旱災所造成的問題,學者已提出「海綿城市」的因應方案。海綿城市的特點在於:大雨時雨水全面進入城市之下,形成地下水庫,治洪也同時儲水;天晴時,大面積水汽蒸發、冷卻都市,降低熱島效應,甚至降低空調的使用、促進節能減碳。「海綿道路」符合台北市長柯文哲所提出建設水冷散熱的「海綿城市」概念。

以汐止禮門里中正社區「海綿道路」為例,長120公尺寬4公尺,造價為兩百多萬,遠低於一般大型滯洪池及水庫設置成本。「海綿道路」的儲水能力達70公噸,主要用於澆灌樹木,但因為水可以不斷循環,即便是沒下雨,每個月仍可使用一百公噸以上,相當符合經濟效益,並可達成「社區水平衡」。

低設置成本正是分散化的效益,正如同太陽能電池板相對於大型核電廠,「海綿道路」相對於大型滯洪池亦有其設置彈性及成本優勢。目前台灣已建置「易淹水區域」熱點分析,收集了像汐止一樣長受淹水之苦的重點區域。這些淹水災害熱點區域大多分布於沿海與平原區的低窪區域,這些區域多已呈現高度開發,要設置大型滯洪池的徵收成本及難度都相當高。

「海綿城市」讓整個城市都是集水面,充份解決台灣雨量豐沛但不均的問題。(資料照,記者林正堃攝)

若針對熱點低窪區域設置分散式的「海綿道路」,如同「海綿OK繃」,能夠減緩甚或解決當地的災害熱點,並把地面的洪水儲存於地下水庫,將其轉換為珍貴的水資源。每次下雨,總會想我們能留下多少珍貴的水資源,但「海綿城市」讓整個城市都是集水面,充份解決台灣雨量豐沛但不均的問題。

(專利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