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甘下流也是一種自由!

是說一直有種感覺,就是台灣這兩、三年來網路公民社會的快速崛起與台灣電子新聞媒體的素質低下,是同一現象的一體兩面。若要說明這個情況,應該從要媒體閱聽人的分流來說起。在十年前,網路與行動裝置還沒有如此發達時,絕大多數人取得資訊的方式,多半還是仰賴傳統的電子新聞媒體,這代表當時看新聞台的人,水準還有高有低,而在市場導向下,有什麼樣的收視族群,新聞台就會作出什麼樣的新聞,因此當時的新聞台雖然已受批評,但是還勉強像個樣子,但是一進入到行動資訊時代,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大量出現,目前幾乎已是人手一機,同時寬頻網路的普級與速度,也都達到成熟階段,這讓很多人取得資訊的方式,已經完全仰賴網路新聞,於是形成閱聽人的全面分流。也就是說,覺得想要看新聞的人,自己會利用電腦或行動裝置來搜尋新聞,或是從各種社群平台看到朋友群所推薦的新聞,其結果就是還仰賴傳統新聞台提供資訊的人變的越來越小眾,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某些人收視的動機也已經變的不一樣。

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會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取得最新最快新聞資訊或深入報導的人,都已經離開電視機前,進入了互動性更高的網路世界,而這恐怕也是網路公民社會快速崛起的關鍵。那剩下誰還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新聞?合理推測,仍然會看新聞台的人有幾種原因:第一是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的人,這些人在整個社會中仍佔有很大的比例,他們需要的是八卦娛樂新聞。第二是對政治感到反感,已有特定立場,對於政治新聞看到厭煩的人。第三是已經從網路取得過新聞資訊,但是回家吃飯或吃完飯的閒暇時間,想要陪家人看看電視,他們需要的只是輕鬆有趣的新聞。第四是無力與無心從網路或平面媒體取得新聞來源的人,他們屬於最傳統的收視族群,通常也是最弱勢或最沉漠一群。綜合分析以上四種仍然看電視新聞的人,你會發現除了第四類以外,這些收視者根本不需要,甚至就是不希望在新聞台看到嚴肅新聞的人,而第四類又太弱勢、太沉默,根本無法反映出他們的需求。而如果我們照這樣的思路一直推演下來,就會發現台灣新聞台的自甘下流竟然是對,因為這完全符合市場的需求。

上述的這個理論,完美的解釋了「台灣快速興起的網路公民力量」與「電子新聞媒體的自甘墮落」這看似互相衝突的現像。這個現像出現的的原因,在於數位資訊時代,閱聽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自我分流了。也就是自己認為需要更快更好資訊的人,他們就會利用手邊便捷的工具去取得更快更好的新聞來源。老實說,若今天對國際情勢與政治新聞有興趣,加入社群網站中的相關群組,每日可以看到的新聞品質可以說是又快又好,評論更是百家爭鳴。相反的,傳統新聞媒體的速度通常會晚上半天或一天,評論更是充滿了既定的意識形態與政治操作的斧鑿之痕。而不想要或不需要看新聞的人,打開新聞台期待的其實是各種娛樂八卦,輕鬆趣聞。過去台灣的新聞台每遇到批評,常常會辯解說製作嚴肅深入的新聞也沒有人看,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聞台的這種說詞也不算是狡辯,因為事實恐怕真是如此,閱聽人的分流,已經讓想看嚴肅新聞的觀眾離開了,甚至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說,真的還選擇傳統電子媒體,又想看真正新聞的人,最少也還有公視的早中晚新聞可以選擇。

忘了誰說過,所謂的自由,是包括自甘下流的自由。若有部份的閱聽人選擇想要無知墮落,也是其神聖不可剝奪的權利(笑),更別說那種早就從網路上取得各種資訊,回到家只想與家人看點輕鬆節目,平靜吃頓晚餐的辛苦上班族了。因此台灣的新聞台走向娛樂化,滿足這種閱聽人的需求,其實也不能算錯,畢竟有需求必有其供應者。只是電子新聞媒體也必需要體認,當新聞台選擇當下流娛樂的內容提供者,其手中的第四權就得乖乖交出來,畢竟SOD也從來不會標榜自己是社會公器,其行業有多麼神聖。閱聽者分流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已興起的網路公民力量,快速取代了傳統媒體成為新興的第四權,只是傳統媒體似乎仍然無法忘懷自己曾經是無冕王,因此在這一波「女模特兒遭霸凌自殺身亡事件」中,積極地批評網路輿論是不負責任的、是社會的亂源,這其實一定程度反應出這些傳統媒體的焦慮感。

雖然說,在學理上新聞媒體是監督政府的力量,但在其實媒體也往往是惡質政媒結構的共犯之一,特別是那些曾經在專制時代擔任過獨裁者鷹犬的媒體人,經歷過民主化的「陣痛」後,又要經歷這次資訊化的「凌遲」,早已經逐漸淪為無足輕重的丑角,這些丑角若還想挾境外勢力,指點江山,恐怕才是這個社會的真正亂源了。

< 資料來源:假圖天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