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葛修女談健保

昨日新聞報導瑞士籍修女葛玉霞,為了不想要因為自己年邁而「成為台灣人的負擔」,選擇離開這個她犧牲奉獻了半世紀的地方,回到故鄉瑞士。相較之下,時常聽聞的僑民、中國人(中華民國大陸地區人民)、外國人不當使用健保資源爭議事件,則顯得格外諷刺。這也凸顯了當前政府並未對於健保納保資格問題嚴正看待。

有一種主流的說法是,這些身分在邊界附近容易有納保爭議的人,他們人數很少,實際上相對於整體健保一年近六千億元的支出,他們能夠用掉的資源實在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甚至,例如其中的中國學生(陸生),他們多年輕力壯、得病風險低,他們繳的保費反而還可以挹注健保基金。

這種從結果論上來為現行政策辯護的說法,就事實資訊而言很可能是正確的(使用資源真的很少),但完全沒有滿足公共政策的正當性要求。健保政策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要「讓健保不要倒、甚至進一步有賺錢」(當然這兩者可能是達到目的的重要手段),健保政策的目的是「要求全民分攤因醫療所生的財務風險」,所以「全民是誰?」是這政策正當性的核心問題,而「用什麼手段可以讓健保不要倒」則不是,只是個實務操作的問題。

因此回答「僑民、中國人、外國人該不該納保?該怎麼納保?」的答案,就是回答「全民是誰?」的正當性答案,而不是「怎麼讓健保賺錢」的技術性答案。如果政府認為後者為是,表示有兩種可能,一是政府在打馬虎眼、不願正面回答全民是誰的正當性問題,二是政府沒有把這些人當人看,而只是把他們當作維持健保營運的手段。對於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而言,政府的這種態度是可以接受的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