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與貼標籤2.0

曾幾何時,在選舉候選人看板進行「貼貼樂」的動作已經變成了在台灣選舉當中無可避免的流行風潮,此次選舉尤甚。這個現象其中所隱含的變化頗值得吾人關注。

以往在選舉攻防上的貼標籤戰爭,不外乎是想盡辦法在各種層面將對手與選民覺得反感的事情做緊密連結,基本上這只是想增加選民對於對手的不喜好度,希望選民能夠改投自己。然而事實上,如此做法並不會增加選民對於自己的喜好度,因為選票並不會單純地因為對手被貼上了標籤而自動產生移轉效果,還需要候選人提出種種正面的論述、政見與政績,他的喜好度才可能增加。簡單地說,單純只靠暗黑式攻擊與廉價貼標籤方式,最可能引發的選民反應是對政治失望,或者是用「反正政治人物都一樣爛」那種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不分青紅皂白說法給自己交代,但是對於選票的移轉毫無幫助,只會加深人民對於政治惡鬥的厭惡。

不過自從上回「投某某某就是支持馬英九」開始,以前那種以文宣或耳語將對手貼上負面標籤的做法,已經演化成為另外一種反諷式風格,姑且稱之為「貼標籤2.0」。無論是在看板貼上國民黨黨徽,或者是「投某某某就是支持馬英九(或王如玄)」,因為這類標籤的內容並非造假,而是陳述一個特定候選人不願意大肆宣揚的既成事實,而基於事實的政治反諷在某種程度上是幽默的,所以被貼標籤的候選人也只能啞巴吃黃連地乾瞪眼,因而選民的反應跟「貼標籤1.0」是大異其趣,選票的移轉效果相對來說也會明顯許多,人民對於政治的興趣也會提高一些。

但是政治反諷就跟幽默感一樣,如果只學到皮毛的東施效顰,那就失去了一切意義,令人一點都笑不出來。日前出現的「支持蔡英文就是支持瘦肉精」、「支持黃國昌就是支持鄭捷」等廣告,內容全然不實不說,其中更欠缺一絲一縷的幽默感,唯一傳達的只有恐懼與仇恨,這種還停留在貼標籤1.0時代的手法跟時代完全脫節。殊不知台灣民主的演進到今天,選民大多期待的是幽默、正面、光明的選舉,老實講,這些到現在還只會操弄惡質抹黑、無法學習進化的政客,被淘汰也只是剛好而已。

(作者為法國巴黎第五大學政治學博士、永社理事)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思為

王思為
法國巴黎第五大學政治學博士,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