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中轉不是牛排是碎肉

作者:陳衝(資深航空業從業人員)

 
在2016新年剛開始、台灣大選的倒數時刻,中國片面宣布,要開放「陸客」來台「中轉」第三地,定重慶、南昌、昆明三個城市,為首批「試點」城市。為此,我國執政黨大肆宣傳,想把陸客中轉當成超級大利多的政績,國內兩家龍頭航空公司,股票應聲大漲,國營的桃園機場公司,更是高調加碼表示,桃機已經準備好了。事實上,中國丟給台灣的所謂「中轉」,根本不是上等牛排,充其量只是一小撮連牙縫都塞不滿的碎肉。內行人只不過懶得戳破他們的膨風汽球罷了。

 
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公民無論是選擇直航航班直接抵達目的地,或者是轉由第三國甚至於第四國第N國前往目的地,完全取決於個人選擇。國際航線、旅程時間、預算與旅遊心情,都可以列入個人規劃。但是中國就不一樣了。目前,中國籍旅客若想要「中轉」,現實限制頗多,以該國政府最敏感的港、澳、台為例,由於港澳畢竟是中國,僅為一國兩制,因此中國人民持護照,加驗港澳通行證,即可於香港或澳門轉機。至於到台灣「中轉」轉機?別傻了,「陸客」來台,中國只願查驗俗稱大通證的「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但不查驗護照,所以,就算是台灣核發了「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入出許可證」,從桃園機場去其他國家,中國籍旅客的護照上,還是沒有出境記錄的,那麼,試問其他國家的海關,怎麼可能接受沒有出境紀錄的中國籍旅客呢?又不是准許偷渡!也因此,中轉這種國家對國家之間根本稀鬆平常有如ABC般自然的航空互惠慣例,現在居然演變成了中國一旦下令開放,台灣就會受惠的籌碼和荒謬劇,怎不讓人搖頭嘆息。
 
台灣與中國之間,就轉機這項議題,台灣早已輸到脫褲了,一向就是中國在大嚼牛排,台灣只能眼巴巴看著人家丟過來的小碎肉。一脫拉褲的台灣旅客爭相搭乘中國籍航空公司到北京、上海或廣州等地,轉機到歐美,「兩岸直航」等於低價流血價促銷、與台灣唯二兩家飛歐美長程線的航空公司肉搏競爭。有誰不知道呢?大概也只有「施施」從外太空來的台灣執政者,還能也還敢「驕其人民」吧?
 
自己的牛排自己救。台灣地理位置優越,足以成為亞太主要的樞紐與轉運點,唯有更自由化與國際化的台灣,才能確保我們經濟持續發展,國家不被邊緣化,不讓中國崛起後的勢力所壟罩與控制。廿多年前,李登輝總統已開始推動「亞太營運中心」,阿扁總統時代又提出了「全球運籌中心」的構想,也才促成馬英九總統推桃園航空城計畫。
 
如何配合桃園航空城計畫,爭取桃園國際機場作為中國及東南亞各國進出北美、歐洲和亞太區域間的轉機地,進一步發展成為東亞的樞紐機場,才是能吃到牛排的關鍵。爭取來台灣轉機的旅客,雖然也當然包含中國籍旅客在內,但絕對不等於,全是中國旅客。何苦為了舔一口碎肉,放棄源源不斷端上來的牛排呢?
 
中國目前仍是台灣面臨最大、最具敵意的國家,曾幾何時,上述政府力推的亞太中心,成了只求爭取中國旅客的計畫,經濟政策傾中,依賴單一市場,默許中國一條龍壟斷中國旅客在台的旅遊觀光利益,徹底攪亂航空、交通、旅遊觀光幾項產業的市場,台灣已然嚐到苦果。
 
政府若要積極爭取國際航空版圖的中轉客源,必須著眼於怎樣提供充足的跑道、航廈與機坪作業、容納飛機過夜的空間,同時還必須針對國際中轉旅客的特性,將機場建構成為更能滿足旅客舒適方便的住宿、餐飲、甚至購物的需求;而在航空公司方面,則是透過各大國際間航空聯盟策略夥伴間的聯營、優惠促銷票價等手段,針對中轉的目的航線進行「擴充機隊」、「增加班次減少轉機時間」、「優化航班時刻」等措施,來創造國際中轉銜接的有利條件。也就是說,要成為國際轉運中心,除了依賴政府的政策,還須有效結合政策與業界共同來推動。執政者正經思考過這些嗎?
 
機場捷運六度跳芭樂票,第三航廈2020年才完工,現階段最迫切需要的第三跑道,更遲至2030年才能使用!再就機場營運的管理能力與品質來看,最近一個月內桃機就發生了:二航廈旅客候機室旁漏水、一航廈因跳電造成大停電,影響旅客入出境與安檢、二航廈出境大廳報到櫃檯處的行李輸送帶故障等大大小小的意外,讓人懷疑這個號稱準備好了的機場,到底是做了哪些提供大量國際旅客轉機的準備呢?
 
台灣向來不缺空心蘿蔔大聲敲的政客,這幾日看到「中國旅客來台中轉是重大政績」的報導時,我心中突然想起,1984年4月的台灣,華航也曾經開闢台北經由紐約至荷蘭阿姆斯特丹新航線,由於與自台北經由杜拜至阿姆斯特丹航線會合,因此完成了台灣的第1條環球航線。「環球航線」的開闢被小蔣國民黨時代的中華民國政府,視為極重要的政績,除了各項慶祝活動,郵政總局還破天荒的印製紀念郵票1組來慶祝華航的環球航線。可惜又可笑的是,沒有發展配套,導致虧損累累,勉力撐了四年後停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經濟發展與市場開發,如果沒有扎根與平整廣大的基礎,無法疊高。政績這種東西,更不是靠自吹自擂,可以留下來的啊。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