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黎「先賢祠」談中正紀念堂

學者陳儀深主張「中正紀念堂」可以改為「歷任總統文物館」,結果,台獨建國聯盟認為「中華民國本身就不應該在台灣存在」,國史館認為「檔案與文物宜合併,不應拆散」都表示不同意見。

其實,這麼大的指標性建築不管改成甚麼,必惹爭議,直接指涉政治尤其很難從特定立場抽身!何不擺脫「政治領袖」思維,用更大角度觀照?

首先,相信沒有人會對兩旁的「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動甚麼主意,這就穩穩的定下整個基調:是音樂、戲劇、藝術,而進一步概念化,就是文化的!而廣義的文化,教育部辭典說: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

類似這種「廣角思考」而聲名顯赫的建築莫過於巴黎的「先賢祠」(Panthéon),而且無獨有偶,這個建築的用途也經歷過天大改變!原本,是國王路易十五重病康復,為了兌現先前對「巴黎守護聖女」的承諾而修建的「神廟」;巧的是,經過二十多年施工,落成的時候正好就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第二年,一七九○年,革命議會當局決定改變用途,用來入祀對法國做出「非凡貢獻」的法國人。

巴黎先賢祠,沒有拿破崙,沒有國王,沒有總統!目前為止,最後一位入祀的是二○○二年入祀的大仲馬(基度山恩仇記),法國「總統令」這樣說:「大仲馬,應該安眠在他的老友雨果身旁。」

雨果(悲慘世界、鐘樓怪人),一八八五年去世,法國為作家舉行國葬,從凱旋門到先賢祠,超過兩百萬人為他送行,如此場面,對奉行儒家思想的「東亞筷子文化社群」而言,作家擁有如此尊榮,恐怕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巴黎先賢祠總共七十二位法蘭西先賢,包括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科學家居禮夫婦等,政治人物十一位,只占一成五;我們連鈔票銅板,流通最久、最權威的識別圖像,不是孫中山,就是蔣中正!何不趁轉型正義,趁著重新命名定義中正堂,調整一下價值觀?也讓全民一起來回顧我們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特別說明:先賢祠按西方教堂傳統,是安葬;而依我國傳統,只要用「牌位」的概念便可。

(作者為資深電子媒體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范姜提昂

范姜提昂
資深電子媒體工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