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還是泰森?民進黨因應中國攻勢的策略

 

阿里還是泰森?民進黨因應中國攻勢的策略
2016年贏得總統選舉的蔡英文,尚未就任同樣面臨北京一波波的攻勢,從甘比亞建交到這兩天吵得沸沸揚揚的「世界衛生大會」邀請函打壓。(民報資料照,黃謙賢/攝)

如果用職業拳擊賽來形容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兩岸關係,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時代面對的中國很像是拳王泰森 (Mike Tyson),擅長近距離的肉搏戰以及 KO 對手的左鉤拳,民進黨硬是要正面迎戰的結果,就是得承擔泰森的重拳伺候,加上主審裁判美國不公,多數觀眾也不給予同情,最後屢屢被逼到角落,固然維護了尊嚴,但也遍體鱗傷。

2016年贏得總統選舉的蔡英文,尚未就任同樣面臨北京一波波的攻勢,從甘比亞建交到這兩天吵得沸沸揚揚的「世界衛生大會」邀請函打壓,北京仍是以泰森自居,賽前就叫囂不斷要壓低蔡英文高票勝選的氣勢,擺明要給蔡英文的五二O就職演說施壓,讓她接受北京所定義的「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

不同的是,民進黨領導人這次懂得學習另一位傳奇拳王阿里 (Mohamed Ali),踩著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蝴蝶步伐,技巧性地閃躲北京凌厲出拳攻勢,企圖讓對手精疲力盡,再伺機而動反擊。而扮演這場拳賽裁判的美國也回歸公正角色,大部份的觀眾厭惡中國在其他議題上的蠻橫和霸權,給予台灣較多同情和支持。

這才是正確的戰略,因為台灣不能被中國的拳路招數節奏帶著走,如此只會自陷對手設定的戰場,忙著被動回應對手一波又一波綿密攻勢。今天是 WHA,下一個就是九月底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 參與角力,更遑論還有邦交國爭奪戰、陸客來台人數減少、兩岸官方對話機制中斷等可能變數。

釐清戰場與敵我優勢是作戰先決要件。問題核心在於:究竟是習近平壓力比較大還是蔡英文壓力比較大?在這場十二回合的漫長賽局裡,誰比較沉得住氣?

如果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未能如習近平所願,接受「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或是「兩岸同屬一中」等前提,習近平要如何對內部鷹派交待?所以北京先發制人,用 WHA 邀請函夾帶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和「一中原則」來對內安撫、對外宣示,就成了習近平因應蔡英文不願就範的策略。

蔡英文有何必要非得掉進習近平設定的戰場?首先,56%的最新民意和民進黨在國會多數是她最大的資本。習近平可以不在乎與日俱增的台灣意識和「厭中」情緒,但這卻是台灣社會賦予蔡英文的「授權」(mandate)。

其次,主審裁判美國這次比較公正,不但大選期間保持中立,今年三月歐巴馬在華府會晤習近平時,再次敦促北京要和就任後的蔡英文政府打交道。中國的崛起伴隨著在南海和東海的擴張軍力是近年來歐巴馬深化「亞太再平衡」的戰略思考,亞太國家也對中國戒慎以對。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董雲裳 (Susan Thornton) 日前公開讚許蔡英文從競選到當選迄今言行一致,美國重視蔡英文「維持現狀」的保證,也不會對「九二共識」採取立場。

國務院發言人杜魯道 (Elizabeth Trudeau) 9日被問到WHA邀請函一事,重申美國信守基於三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她強調美國樂見台灣接到邀請函出席今年5月23至28日舉行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台灣過去七年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了世衛大會,美國強力支持在世衛大會這樣的參與方式,以及台灣有意義地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工作及相關活動。台灣在世界衛生方面有重要貢獻,台灣在世衛大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工作方面的參與讓世界變得更安全和健康。至於包括日本在內許多國家更看重台灣未來在區域的建設性角色。

面對北京的近身騷擾和搏撃,民進黨光是用阿里的蝴蝶步保持距離仍然不夠,還要找尋最佳回擊時機。但回撃並不意味挑釁,而是運用現階段拳擊場觀眾對中國的憂慮甚至厭惡,轉為自身對外政策的利基,撐過艱辛的賽局。

例如善用台灣的「民主牌」來重新形塑民進黨的國際品牌。「女性總統」是最好的行銷起步,但更重要的是凸顯民進黨政府決策的穩定性、一致性和務實性。對照習近平的高深莫測與不可預測性,以及諸如美國和菲律賓一些新興政治人物的民粹至上主義,蔡英文恰可重塑國際對民進黨領導人的過往負面印象。

又如,用透明、改革、民主的「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 來引領中國民主化開展,也讓台灣能夠實質參與全球民主社群。這也涉及台灣能否妥善整合公私資源,進一步拓展民主,協助其他國家的良好治理,也是「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 的精義。

此外,爭取有尊嚴地參與 WHA、ICAO 和國際刑警組織 (INTERPOL) 等國際組織當然重要,面對不合理的打壓我們也要據理力爭。但民進黨更有責任凝聚國內共識,讓多數民意充當拳撃手的啦啦隊,避免自家人扯後腿,因此公眾溝通與說服就非常重要。

最後,用諸如新南向政策、醫療外交、健康安全、人道互助的實質「巧實力」(smart power) 來拓展台灣的國際存在感,也是能夠堅定屹立在賽場上的聰明策略。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