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政 老藍男無誤

◎ 許又方

一句「轉型正義能增加多少GDP」,令人聽來傻眼。台南大地震發生後,張善政的態度獲得高度讚賞,輿論甚至認為他有能力為藍營「光復」首都;萬萬沒想到臨去秋波,凸顯了他保守且可能欠缺人文涵養的心態。

轉型正義無法用GDP來計算,但它絕對跟GDP有關。近年來,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不否認,民主制度與自由社會對經濟發展有正面的助益。關鍵在於:民主制度能提升人力資本,有助於抑制通膨;同時,維持政治穩定,避免政權因輪替而產生社會動盪,這些優勢都有助於經濟發展。而愈是自由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愈趨活絡與多元,這也是學理上唾手可得的「常識」。

很多人會拿中國來當反證,因為她仍是個威權體制國家,經濟發展卻突飛猛進。但事實上,中國GDP的成長得益於「改革開放」,現今中國社會的自由程度,早已非過去「糧票」時代可以相提並論。近幾年來,中國在英國《經濟學人》所調查的「民主指數」中有顯著的進步,去年便一舉前進了八名—雖然仍屬「專制政權」。

因此,追求「轉型正義」,其目的在於讓台灣成為一個「完全民主」的國家。台灣在二○一五年的「民主指數」排名全球第三十一名,獲得七.八三分,雖然成績不惡,但卻僅被列於「有缺陷的民主」國家,關鍵在於我們的「政治文化」表現太差,僅獲五.六五,甚至落後給中國。政治文化的內涵相當複雜,但大致而言,「認同」是其中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

簡單來說,政治認同上的分歧,使得台灣政治文化陷入長期的混亂與不信任,而究其源頭,這種對立來自於過去威權時代諸多錯誤的統治作為。

張善政批評「轉型正義」是在「報仇」,正好相反,這是台灣認同對立走向「和解」的唯一途徑。

換言之,唯有國民黨承認過去統治手段的錯誤(諸如白色恐怖、不當黨產之取得),呼應轉型正義的必要性,台灣才有走出政治對立、邁入「完全民主」的可能。意識形態認同上的對立一旦消弭,台灣的政治必然可以走向更平穩的狀態,誰說這對經濟發展沒有助益?

(作者為東華大學教授)

◎ 郭翰林

內閣總辭了,張善政自評「CP值最高」,終於露出他自我感覺良好的「馬尾巴」了,「課綱、促轉沒生產力」、「民進黨執政別讓人覺得是來報仇」、「轉型正義能增加多少GDP?」等言論就是最好的例證!

國民黨在大選失敗後面臨毛治國請辭,馬英九只好請張善政來「善後」處理,張臨下台前將馬式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呼應馬英九的「政治追殺已經開始了」,要新政府別「報仇」,他們不知是作賊心虛的急於「打預防嗆聲針」?還是已經對號入座後不得不張牙舞爪的虛張聲勢?甚至說出不要「逼我(張善政)移民」。請問,這是「威脅」新政府嗎?還是已有「出逃」的準備了?真的,馬政府少來耍這套「要下台的最大」的戲碼!

民進黨要爭氣些,不要三兩下就被唬住了,還談「和解共生」之類和稀泥的話?如此謙卑謙卑再謙卑,也只不過是噱頭罷了!套用檢察官錢漢良的話「法律的精神在於社會正義,而正義是基於良知的正道,正道的理想必須具備實現,社會正義才有落實的可能。」而落實正義就從轉型正義開始吧,也才不枉了台灣人對新政府的期待!

(作者為加拿大台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許又方

許又方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