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公教現象

 

軍公教人員,本來應該是國家構造中負有積極責任的國民。不同於一般國民,軍公教人員由政府給付薪資,而薪資是由一般國民的納稅支付。軍公教人員的所得有穩定性,即所謂的鐵飯碗,不像一般國民有高低起伏落差。景氣低迷時期,許多新就業國民選擇「鐵飯碗」,追求的就是這種保障。

有責任感的軍公教人員,顯現在軍人的是武德,是國魂;公務人員則是戮力從公盡職,教師承擔啟蒙、教育、訓練國民的責任。國家構造由軍公教人員支撐,一個國家是否正常、健全,除了政治家(經由選舉被授予權力的政治人)在方向、政策的引領,軍公教人員實際推展。

戒嚴長時期一黨化執政,中國國民黨把軍公教人員黨國化。經由意識形態的牢結,以及利益形態的誘引,黨即國家深植於許多軍公教人員的觀念裡。隨著解嚴、民主化,許多軍公教人員因已形成症候群,常常反改革,藉由自由化,違抗、抵制因為改革帶來的變化,或特權—黨國一體時代自肥的利益。

政府在北、中、南,為年金改革修法舉辦公聽會,但見動員警力,架起拒馬,仍無法阻止許多退休軍公教人員群起抗爭。並非參與討論,而是阻礙。昔日為黨國效命,鞏固戒嚴長時期政治秩序者,無法面對利益被合理調整、修正的新法制化。斯文掃地,令人嘆為觀止。

民主化發展,台灣這個國家面臨國家重建和社會改造,許多沉痾弊病必須整治。但軍公教人員並未成為重建和改造的動力,而竟成為阻礙。何以致之?想想看!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中華民國而代之時,軍公教如何?二戰後,戰敗的德國、義大利、日本的軍公教又如何?甚至,兩德統一時,原東德的軍公教又如何?東歐自由化後,原各國軍公教又如何?

台灣還有轉型正義的路要走。現在,只是要合理調整、修正軍公教退休年金,就面對這種不合作主義幾乎集體化的抗爭,是什麼樣的仁義道德形成這種集體人格?台灣又要怎樣從這種過度黨國利己主義餘毒解脫出來,讓新的軍公教人員有更正常、更健全的國民性和人格?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