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假新聞 政府勿走錯方向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社群的演算法,驅使人們僅接受同溫層的訊息。Google和臉書,都成了假新聞和另類真相的溫床,而自川普勝選,更將人們對假新聞與另類真相的關注推到高點。

假新聞來自四面八方,影響選舉、動搖人心,讓各國政府都相當頭痛。但消滅假新聞之所以如此困難,是因為稍有差池,管制假新聞便可能成為政府管制媒體的開始。特別是近日行政院提到,台灣要如同美國、德國,和Facebook、Google 一起打造「真實查核機制」,這就讓人不得不擔心。因為,所謂台灣要「仿效」的美國、德國,其對應「假新聞」的立法和機制,和台灣政府目前提出的版本,有相當落差。

根據多家新聞報導的總結,行政院提出的「真實查核機制」是指和網路平台合作,以關鍵字查核,例如民眾在網路上貼文,出現關鍵字時會跳出警告,指該消息已被證實或反駁,或新聞來源有問題。而未來也將透過臉書的關鍵字查核機制,民眾若要轉傳網路新聞,網路平台上就會出現該新聞相關新聞,其中包括政府機構的澄清或反駁。簡言之,台灣版的「真實查核機制」依賴關鍵字過濾,目標在於「軟性教育人民、為政府機構闢謠」。

太依賴平台演算法

美國的「真實查核機制」,乃是臉書和七家專業新聞媒體機構合作,如果有一定的使用者檢舉某則貼文是「假的」,臉書會將內容送給第三方的專業新聞媒體機構審查,若第三方審查結果認定內容的真實性有爭議,則臉書會將該則貼文加註「第三方查核認定具爭議性」的標籤。德國針對假新聞的立法草案,則是對未及時刪除仇恨言論或假新聞的社交媒體,可重罰至5000萬歐元。

德國司法部部長Heiko Maas直言批評這些社交網路平台,對防止爭議性內容散播不夠盡力、對有罪的內容刪得不夠多、不夠快。

因此我們發現,台灣的「真實查核機制」和美國、德國的做法,至少有幾點不一樣:首先,美國是由專業新聞機構判斷,而非任憑網路業者的關鍵字過濾。台灣的做法,是將媒體的查核責任,委交看似中立的程式演算法,卻忽略演算法如何操縱資訊的呈現,往往是更大的黑箱。此外台灣的重點在提醒使用者、幫政府闢謠,但德國的立法草案,卻在禁止社交媒體讓這些資訊流傳、要求這些媒體平台負起一定的守門員責任。 

總結來說,美國和德國在回歸專業媒體審核、追究平台業者散播假新聞的責任,台灣版卻想依賴平台業者的演算法、得到假新聞的救贖。左看右看,台灣和德國、美國的做法,並不「相近」。由政府結合平台業者的「真實查核」機制,恐怕只會製造另一種真相、而並非讓我們接近真實。 

江雅綺 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邱繼弘 聖洋科技執行長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